基于雙元綜合評估模型的公共體育服務績效評估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本文首先界定了公共體育服務的概念內涵,梳理了公共部門績效考核的相關經驗,分析了公共部門績效考核的相關模型,在此基礎上,運用最新發展的4E模型來具體設計公共體育服務績效評估指標體系。最后,本文結合公共體育服務的特性,對4E模型進行修正,構建基于4E模型之上的雙元綜合評估模型。雙元綜合評估模型既可以從客觀層面反映公共體育服務供給內容與實際效果,又可以從主觀方面考察社會公眾對于接受公共體育服務的滿意程度。雙元綜合評估模型可以綜合性衡量公共體育服務機構的服務水平,對推動公共體育服務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公共服務;體育;績效評估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808(2019)03-0034-05
Abstract:Firstly, this paper combs the relevant experience of public sector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alyzes the relevant models of public sector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on this basis, uses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4E model to specific design an indicator system for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 and combine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 the 4E model is modified to build a dual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The dual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can not only reflect the content and actual effect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 supply from the objective level, but also examine the social public’s satisfaction degree of receiving public sports service from the subjective aspect.The dual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can comprehensively measure the service level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 institutions and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improvement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 level.
Key words:Public service; Sport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近年來,政府部門日益重視績效評估工作,并將其作為掌握公共服務供給水平、提升服務能級、了解公眾服務需求、提高公眾滿意度的重要手段。公共部門服務的績效評估不僅表現為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改善公共服務的責任機制,同時也表現為公眾的參與過程和參與權利[1]??梢?,公共體育部門的績效評估則直接反映了公共體育服務的提供水平和公眾“體育權利”的滿足情況。從現有的文獻看,我國體育學界對公共體育服務績效評估表現出一定的研究興趣,主要包括對現狀進行調查和分析、基于城鄉一體化進行公共體育服務指標體系構建、從公眾滿意度的角度進行研究、對體育設施等評估、整體指標體系的構建、基于模型而進行的績效評估研究等[2]。因此,本文從4E模型相關理論出發,研究公共體育服務的績效評估,構建雙元綜合評估模型,對于推動當前公共體育服務水平上一個臺階,既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又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公共體育服務的含義
公共體育服務是為實現和維護社會公眾或社會組織的公共體育利益,保障其體育權益的目標實現,包括政府機關在內的公共部門,依據法定職責,運用公共權力,通過多種方式與途徑,以不同形態的公共體育物品為載體所實施的公共行為的總稱[3]。評估是監督管理和績效評定的重要手段,公共體育服務評估就是對公共體育服務進行績效評定,重點是提高公共體育服務的質量和改善其責任機制,同時也表現為公眾的參與過程與權利[4]。不同的體育服務設施、機構和體育工程等,雖然都以滿足公眾的公共體育權利為目標,但其性質、功能、運作機制可能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需要針對各個不同的體育設施和項目分別制定績效考核指標體系。
2 公共部門績效考核的經驗借鑒
西方國家率先開始對公共部門進行績效評估,并將其作為普遍采用的公共管理方式。美國行政學家尼古拉斯·亨利根據不同時期評估的側重點不同,把政府績效評估的歷史劃分為五個階段:即效率時期(1900—1940)、預算時期(1940—1970)、管理時期(1970—1980)、民營化時期(1980—1992)和政府再造時期(1992至今)[5]。朱立言、張強則根據美國的政府績效考核的演變歷史,將其劃分為萌芽時期、績效預算時期和全面發展時期[6]。前期主要注重投入、產出,即公共部門的效率;中期主要關注預算和成本控制,特別是運用技術手段控制預算成本,注重經濟性;后期則全面關注整體的績效,包括是否達到目標、效率和效果如何等。
除美國外,其他西方發達國家也都高度重視績效評估。英國于1997年頒布《地方政府法》,規定地方政府必須實行最佳績效評價制度,因此,政府各部門每年都要成立專門的機構和人員按照固定的程序進行績效評估工作[7]。日本于1999年制定《關于推進中央省廳等改革的基本方針》,將總務省的行政監察局改為行政評價局,主要負責考核政府部門的績效工作,行政評價局可超越各府、省的界限,行使包含政策評價職能在內的行政評價和檢查職能[8]。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開始在政府部門內借鑒西方的績效評估方式進行評估,以此提高政府的辦事效率。其發展階段大致經歷了探索階段(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發展階段(20世紀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期)、深化階段(21世紀以來)等三個時期[9]。
然而,公共部門績效評估是從西方國家發展而來的,它是西方國家政府部分職能和公共服務轉移到市場化之后,政府所采取的一項治理方式,依賴于公民社會的成熟完善以及一系列相應的制度設置。因此,在中國進行績效考核必須選取適合的模型和方式。
3 公共部門績效考核的相關模型
績效是一個復合的、動態的概念,不同時期、不同角度觀測,其結果都會變化。學術界大致將績效分為四種類型,即:結果導向、過程導向、能力導向和綜合導向。結果導向強調公共部門履行其職責而產生的結果;過程導向強調公共部門履行其職責過程的效率性和規范性;能力導向強調公共部門進行社會管理和供給公共產品的能力;綜合導向則涵蓋更廣的內容,包含投入、過程、結果和能力等多方面的含義。根據評價的依據,目前關于公共部門績效評價的模型可以分為以下四種[10]:
一是注重運行過程的評價模型。它是根據公共服務從投入到產出全過程的運行情況進行評價。代表性的有西奧多·H·波伊斯特模型、美國會計標準委員會的評價模型和荷蘭業績測評小組的評價模型。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將公共部門運行分為投入、過程、產出和成果四個階段,認為這四個階段存在一定的邏輯關系。
二是注重發展生態的評價模型。它主要是針對政府治理的考核。代表性的有瑞士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的評價模型、W·理查德·斯科特模型和亞洲發展銀行的評價模型。瑞士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的模型主要考核政府的國際競爭力,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斯科特模型提出了一個由“結果、過程和結構”三個維度構成的評價模型。亞洲發展銀行的評價模型是對地方治理績效的評估,其中評估指標體系框架也包括產出指標、行動指標和投入指標。
三是注重管理職能的評價模型。它是從政府應該具備的職能、具體的執行情況和效果進行評價考核。代表性的有平衡記分卡評價模型和美國坎貝爾研究所的評價模型。平衡記分卡評價模型主要是針對企業發展戰略而開發的,主要從四個方面來評估企業業績:財務狀況、顧客服務、內部流程、學習與發展[11]。這一模型雖然針對企業而設計,但它揭示了一般組織運作的邏輯特征和績效評估的基本要素,因此在政府公共部門的考核中也被廣泛采用。美國坎貝爾研究所的評價模型包含五個部分,即財政管理、人事管理、信息管理、領導目標管理和基礎設施管理[12]。
四是注重管理價值的評價模型。它主要強調公共服務應該實現的一些基本目標和原則。代表性的有3E模型、4E模型、總體績效與間接績效結合的模型、計劃評價模型等。3E模型即“經濟”“效率”和“效果”,經濟是指成本輸入成本,效率是指投入與產出之間的關系,效果是產出的最終結果。根據學者塔爾伯特的分析,3E模型在美國應用較廣,68%的政府機關注重使用“效果”,14%注重使用“經濟”,8%注重使用“效率”[13]。在3E模型基礎上,鄧恩增加了一個新的要素,即公平,從而形成了4E模型,目前這也是被廣泛運用的評價模型?!翱傮w績效與間接績效結合”模型由埃莉諾·奧斯特羅姆等提出,其中總體績效包括:經濟、效率、公平、責任和適應性,此外,間接績效主要是指成本。這里,經濟、效率、公平和成本與前述基本相同,增加了責任和適應性,其中“責任”主要是對公共服務部門官員的考核,“適應性”則是指公共服務對周圍變化的環境做出反應,指向的是未來可持續發展?!坝媱澰u價”模型主要是澳大利亞對政府部門項目的考核,其主要考核的內容包括一致性、效率、效果、成本—收益,其特點主要是一致性,指規劃目標或預期成果符合政府政策優先性和公眾需要的程序。
綜上,關于政府公共部門的績效考核實踐已經較為成熟,并且形成了豐富的績效考核理論。應該說,每一種理論都有其應用的范圍,就公共部門績效考核的實際應用來看,應用較廣的、影響較大的還是4E模型[14]。
4 公共體育服務績效評估的4E模型
關于公共體育服務機構的考核,從考核的價值導向和目標導向來看,更關注公共體育服務的供給及效果。因此,可以在4E模型的基礎上,結合公共體育服務自身的特點,進行具體的指標設計。4E模型包括經濟、效率、效果、公平四個維度。
經濟即“經濟指標”,指的是政府對公共體育服務的投入經費,投入經費與服務人數是否合適,經費使用狀況是否合理等。該指標綜合反映公共體育服務的整體供給層次,與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
效率即投入與產出的相互關系,指的是公共體育服務的投入是否“物有所值”。它包括提供服務與產品的質量和數量,每項服務的單位成本是否合理、活動的執行成本是否合理等。效率的極致追求是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
效果即綜合的社會效益,指的是預期目標的實現程度。效果比較難以量化,因此也是績效評估最難的部分。它的測量是將其操作化為若干描述性的指標,再去評估是否與其相符,往往更多的關注其外部效果。
公平即公正平等,指的是維護社會的公正和公民的平等。近年來,公共服務越來越重視不同身份、不同階層的民眾的權利,確保提供的公共服務全民公平享有,績效評估也越來越重視公平。公平指標主要關注的是不同階層、不同地域、不同身份的個人或群體的體育權利是否得到平等的對待,尤其是貧困人口、殘疾人、老年人等弱勢群體能否享受到基本的公共體育服務。
績效評估包括過程和結果兩個方面。從過程來看,它是否按照既有的規定和程序,是否合規合理,資源投入是否滿足了經濟性的要求;從結果來看,它是否達到預期目標,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投入和產出的比例是否合理,是否有效率。依據績效所要求的內容和公共體育服務本身的目標,績效評估的內容既要考慮投入和產出的效率,又要考慮服務的過程和結果是否公平,尤其要顧及服務對象的滿意程度[15]。具體而言,公共體育服務的績效評估,其基本目標是保障公民的基本體育權利的實現,重要依據是國家、地方等公共部門確定的公共體育發展戰略,具體任務是測量公共部門提供的公共體育產品與服務是否合法合規合情合理,又能獲得公眾的滿意,這是公共體育服務績效評估模式的基本要求[16]。 需要指出的是,對于公共體育服務機構而言,經濟維度即主要是政府的投入,這本身不是公共體育服務機構本身的權限所在,但是這一維度是計算效率、效果和公平的重要參數。
5 公共體育服務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的設計原則
在確定采用的績效評估模型之后,就需要設計
具體的二級、三級指標。公共體育服務不同于一般的政府公共服務,它有其特殊性,包括三個層次的內容,即器物層次、制度層次和精神層次[17]。器物層次主要是指物質方面的,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和硬件條件。制度層次是指體制機制方面,包括公共服務的運行機制、傳播機制、普及機制等。精神層次則是指公共體育服務的內容供給、傳遞的價值觀和帶來的精神享受。從測量的角度來說,器物層次和制度層次比較容易把握,容易設置指標,而精神層次則往往難以測量,它具有模糊性和滯后性的特點。
設計公共體育服務績效考核指標體系,還應該把握公共體育服務的本質特征,即必須把握“體育性”和“公共性”兩個維度。體育性是指公共體育服務屬于體育范疇,其來源于公眾的體育需求,一般來說,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公眾對體育的需求越來越高,比如健身需求、參與需求、休閑需求、甚至對體育競賽的榮譽需求等等。并且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這些需求的形式和內容越來越多樣,甚至可以說,體育需求已經成為公眾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公共性是指公共體育服務屬于一般的公共服務。公共性包含公益性、社會性和參與性的內涵。公益性是指公共體育服務絕大部分是政府直接投資并撥付日常經費進行管理的,這就要求公共體育服務必須面向社會、面向公眾,使公眾能夠平等的、充分的享受和利用現有的公共服務和設施,從中汲取知識,獲得教育,受到美的熏陶,享受健康快樂。社會性則是指公共體育服務的遞送應該以公眾的需求為本位。公共體育服務還包含參與性原則。參與性則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公共體育政策、執行和監督過程,能夠使公民體育利益訴求得到充分及時的表達;二是參與體育活動的舉辦、體育成果的創造、使自己的體育創造力得到發揮。
公共體育服務的目標是全民平等享有體育服務。這就需要:一是提供足夠的、滿足公眾需求的體育服務,二是建立保障平等享有的新機制。換言之,公共體育服務不應有任何地域、城鄉、民族、性別、身份的歧視。
6 基于4E模型之上的“雙元綜合評估模型”
綜上,公共體育服務績效評估指標體系既要考核其硬件設施、服務遞送和傳播機制等方面的內容,又要考察精神層次的公眾感受。前者通過4E模型測量公共體育服務的供給,后者主要通過公眾滿意度的考核來測量。從以往的經驗來看,后者的考核經常被忽視。公共滿意度主要是考察公眾的體育需求是否得到了滿足,在這個意義上說,公眾對體育服務的滿意度是更為重要的指標。可以試想,如果公共體育服務的供給與公眾的需求不匹配,比如在老齡化社區,老人們喜歡打乒乓球,但是公共設施的配置上卻提供了籃球場,那么即便籃球場建設的多豪華、功能多強大,這個地區民眾的滿意度也未必很高。但是,如果我們僅僅考察滿意度,就容易陷入“主觀評價”,更無法了解公共體育服務的供給內容和公共體育機構的運作過程。因此,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必須同時考慮客觀的服務內容和主觀的公眾滿意度,并使其相互驗證,這便是本文提出的“雙元綜合評估模型”(見圖1)。
“雙元綜合評估模型”具體操作方法如下:第一步,依據4E模型,結合公共體育服務的具體內容,設計客觀的指標體系。其指標數據可以是公共體育服務機構的運行數據,也可以是相應的檔案、供給服務記錄,也可以是考核人員的現場觀察,以及暗訪獲得的數據。指標體系的重要內容是分配不同指標內容的權重,要根據民眾的基本體育需求以及相應政策的導向來賦值。這一部分重點測量公共體育服務的供給水平。第二步,測量公眾對公共體育服務的滿意度。由于這一考核內容主要涉及公眾的主觀感受,因此主要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來取得。根據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取樣本進行問卷調查,獲得數據后,再結合數學統計方法計算不同指標的權重,最后計算出公眾的公共體育服務滿意度值。
在模型評價方法上,采用綜合評價法對公共體育服務的績效進行評價。其中每個分層指數都從不同的側面反映公共體育服務狀況,可以采用多目標線性加權函數法進行評價,其公式為:
其中,Bj為某二級評估指標的評價值,Cj為某三級評估指標的評價值;Yj為某三級評估指標在該層次下的權重;Am為某一級評估指標的評價值;Zj為某二級評估指標在該層次下的權重;F為總評估指標的評價值;Wm為某一級評估指標在該層次下的權重。
雙元綜合評估模型既可以從客觀層面體現公共體育服務內容的產出內容和實際效果,又可以從主觀方面反映社會公眾對于接受公共體育服務的滿意程度。通過對雙元評估兩方面結果的比較和觀照,可以從中發現公共體育服務存在的若干問題,比如服務的寬度和深度等。同時,也可以依據特定公式對雙重指標進行賦值,計算出合理的、經過加權的、最終的公共體育服務機構的績效水平值,以此作為衡量公共體育服務機構的服務水平。
公共體育服務績效評估是一個系統工程,可以分為評估前、評估中和評估后三個階段,評估前階段包括確定評估主體,明確評估對象和內容,選擇評估指標及評估方法。評估中階段包括對評估對象的現場走訪考察,評估結果的應用,評估權重的明確等。評估后階段包括提出修正意見及制定評估后管理措施等環節。在這個評估系統中,任何一個環節存在問題,都會導致整個績效評估體系的偏差甚至失敗[18]。因此,如何實施績效評估也非常關鍵,這將是今后研究的重點。
7 結 語
公共體育服務績效評估是指評估主體運用特定的指標體系、采用特定的方法、依據特定的程序,對公共體育服務效益的高低和服務質量的優劣進行考察核定的活動。本文所構建的“雙元綜合評估模型”就是績效評估所依據的測評工具,既要測評出公共體育所提供的服務質量,又要確保所提供的服務得到認可;既要確保所提供的是“體育性”的服務,又要引導所提供服務的“公共性”;既要確保公共體育服務機構健康有序運行,又要確保其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可以說,“雙元綜合評估模型”提供了一個綜合性的尺子,來全面評價公共體育服務機構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藍志勇,胡稅根. 中國政府績效評估:理論與實踐[J].政治學研究,2008(3):106-115.
[2] 楊誠. 公共體育服務績效評估探討[J].當代體育科技,2015(5):161-162.
[3] 蘭迪. 社會治理結構變遷視角下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的價值反思與現實困境[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15 (6):17-19.
[4] 馮維勝. 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的評估困境、成因及對策[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7(3):30-35.
[5] 尼古拉斯·亨利. 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00.
[6] 朱立言,張強. 美國政府績效評估的歷史演變[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9(1):1-7.
[7] 劉國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我國政府績效評估的借鑒與啟示[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9,25(11):108-109.
[8] 何鳳秋. 日本的行政評價制度[J].瞭望新聞周刊,2004(29):30.
[9] 李兆省. 我國民族地區政府績效評估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3:12-14.
[10] 王玉明. 國外政府績效評估模型的比較與借鑒[J].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06(6):37-40.
[11] 陳燕,鄧旭. 平衡記分卡用于政府績效考核的思考[J].經濟體制改革,2007(3):151-154.
[12] 王玉明.美國構建政府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的探索與啟示[J].蘭州學刊,2007(6):101-104.
[13] 李文彬,鄭方輝. 公共部門績效評價[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14] [美]威廉·N·鄧恩. 公共政策分析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15] 劉英. 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務績效評估研究——以湖南省為例[D].長沙:湖南大學,2010:11-12.
[16] 劉旭東,曾強,蘇欣. 全民健身背景下公共體育服務資源配置研究[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7,35(6):26-30.
[17] 陳家明,肖謀遠. 文化變遷視野下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文化審視[J].浙江體育科學,2015,37(4):21-24.
[18] 曾強,劉旭東. 寧夏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現狀研究[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7,35(1):41-45;5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75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