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企業績效評估的文獻綜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傳統的績效評價是核心為財務指標,導向為利潤的績效評價。企業長期戰略發展得不到滿足。戰略績效評價與傳統的績效評價有所不同,戰略績效評價考慮企業長期穩定發展的需求,結合企業行業特點、內外經營環境和自身優勢,以企業的戰略為導向對企業進行戰略績效評價。
  【關鍵詞】企業 績效評價 文獻綜述
  公司制企業開始興起在19世紀80年代。它是隨著英國工業革命的誕生而產生的??冃гu價作為一種企業經營管理工具,績效評價是對評價對象的業績目標實現情況以及工作能力進行評價和考核?,F代的企業績效評價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按先后順序分別是以財務性指標為主的績效評價體系形成階段、逐漸引入非財務指標的績效評價體系完善階段以及戰略性績效評價體系階段。
  一、績效評價國外研究發展
  1、企業績效評價形成階段
  1891年,美國管理學家泰勒(Taylor)創立了影響世界的科學管理理論,使人們對企業經營結果的評價有了新的認識,是管理界的一次創新革命。19世紀中期美國一家大型鐵路公司為了解決不同區域分支機構間的相互協調問題,提出了六項管理的基本原則。從而使企業壓縮生產成本,獲取最大化的利潤。
  1928年,亞歷山大·沃爾(Alexander·Wall)在其《信用晴雨表研究》和《財務報表比率分析》等著作中首次提出了績效評價財務指標這一概念,著名的績效評價方法一沃爾評分法。闡述了在評價企業信用能力指數時通過設置7個財務評價指標,依次給出這7項指標的權重,通過每項指標的得分來綜合評價企業的財務效益狀況。
  20世紀40年代美國杜邦公司創立了至今在企業中廣泛應用的杜邦財務分析體系(The Do Pont System)。利用企業各重要財務比率指標間的內在關系,對公式中財務比率指標進行層層分解替代,從而對企業財務狀況及經營管理業績系統全面的進行分析評價。
  2、企業績效評價完善階段
  美國被稱為“現代管理學之父”的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Peter F·Drucker)提出目標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簡稱為MBO),這也是當今管理學重要組成部分。目標管理以組織的目標為導向,工作過程中以人為核心,以工作成果為評價的標準。德魯克認為“企業的使命和任務,需要轉化成企業的目標”,這也為企業戰略和目標管理之間搭建了一座橋梁。
  3、企業績效戰略發展階段
  從20世紀90年開始,對績效評價的研究從對局部因素的評價轉向從多個角度全方位的進行評價。為了表明企業總體戰略與業績評價的重要聯系,克羅斯(Kevlni Cors)和林奇(chard Lynch)在1990年提出了業績金字塔評價模型。為了進一步完善績效評價指標,Stern Stewart公司(1997)創造了一種新型業績評價指標經濟附加值(EVA)。EVA評價指標指出經濟利潤是在經營利潤的基礎上扣除企業的全部資本成本而獲得的。
  羅伯特·卡普蘭(Kaplan)和大衛·諾頓(Norton,1992)在《哈佛商業評論》發表了名為《平衡計分卡:驅動績效的量度》的文章。卡普蘭和諾頓在總結了十二家成功運用績效評價體系的大型企業的經驗后首次提出了平衡計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簡稱BSC)這一概念。平衡計分卡是從財務(Financial)、客戶(Customer)、內部運營(Internal Business Processes)、學習與成長(Learning andGrowth)四個維度對績效進行綜合評價,這是一種新型績效管理體系可以將組織的戰略目標轉化為可以具體實施和衡量的目標與指標。平衡計分卡(BSC)以“戰略為導向”的企業績效管理體系,被譽為近75年來世界上最重要的管理方法和工具。
  二、績效評價國內研究發展
  我國管理界對績效評價的研究起步要比西方發達國家稍晚。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西方先進的績效評價理論開始引入我國。對企業績效評價理論的研究現已成為中國管理界和學術界討論的焦點。逐漸把西方績效評價的理論研究和評價方法引入我國,同時在符合我國經濟發展的情況下把績效評價理論進行本土化推廣。目前我國學者對于企業績效評價研究主要分為兩個方向。
  1、國外理論本土化推廣方向
  一些學者通過研究把國外先進成熟的績效評價理論進行本土化推廣。結合我國企業的實際情況,把杜邦分析法、層次分析法、EVA評價法、績效評價關鍵業績指標法(KPI)、平衡計分卡理論(BSC)等理論應用到我國企業績效評價中。分析認為現在西方大部分企業運用平衡計分卡(BSC)及EVA評價法取代了僅僅用財務指標來衡量企業績效的方式。并分別對EVA和BSC的優勢、適用情況作了詳細介紹及對比。其闡述了EVA可以兼顧企業的價值和股東的價值,同時實現企業的價值以及股東價值的增加,而且股東價值的實行也是通過財務和非財務指標來評價的。BSC考慮企業短期目標和長期發展,兼顧財務方面和非財務方面的指標對企業績效進行評價,從而避免因追求短期利益而犧牲長期發展。
  2、企業績效理論實證研究方向
  一些學者從企業的特點出發對企業的績效方面做實證分析研究。李維安教授(2001)、周業安(1998)教授主要從公司治理的角度對企業績效進行實證研究。張銀濤教授主要從企業利益相關者的角度對績效評價做實證研究。他認為連鎖型企業績效評價的標準是實現企業價值的最大化。同時從利益相關者方面豐富了平衡計分卡(BSC)研究體系。利益相關者角度的平衡計分卡包括以下五個維度:政府、市場營銷、財務、學習和成長、內部經營流程等。
  三、結語
  國內關于企業績效評價的研究與國外研究還有一定的差距,多半是引用西方成熟的研究理論和方法,缺少自己的創新和研究體系。而且國內關于企業績效評價的研究大部分是關于理論部分的研究,而沒有針對具體案例的分析研究。國內企業績效評價的研究正在一步步的完善。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2729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