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績效研究綜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可持續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景觀績效是景觀在可持續性方面的度量,它包含景觀在環境、社會與經濟3個方面取得的效益。關注景觀的績效并進行景觀績效研究,可以明確能實現可持續性、高績效的景觀的景觀特征,有利于創造可持續性強、績效高的景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通過梳理國內外景觀績效的理論、評價方法和應用研究進展,總結成果并分析不足,為接下來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可持續性;景觀績效;綜述
1景觀績效的概念
景觀績效(Landscape Peffor-mance,LP)被定義為“景觀解決方案在實現其預設目標的同時滿足可持續性方面的效率的度量”。景觀績效的研究始于2010年美國風景園林基金會(Landscape Architec-ture Foundation,LAF)的景觀績效系列研究計劃(Landscape PefformanceSeries,LPS)。景觀績效評價可以歸納為環境、社會和經濟三方面的內容(表1),這些內容是基于2003年聯合國千禧年生態系統評估報告中指出的可持續發展體現的三個方面即環境良好、社會公平和經濟可行。
2景觀績效的理論研究
2.1國外研究
國外對于景觀績效的理論研究起步較早,包括景觀績效包含的評價內容之間的關系、景觀績效評價與其他評價體系的指標對比、景觀績效評價等。羅毅等通過梳理LAF景觀績效案例,認為環境、社會和經濟三方面的效益既有沖突也有融合,為取得良好的景觀績效需要平衡環境、社會和經濟三方面的內容;他們還將景觀績效指標與其他度量系統(LEED-ND、SITES和生態系統服務)進行對比,發現共有20項可體現持續性且可量化的指標未被納入景觀績效評價中(表2),同時檢驗和探討了景觀績效量化通用方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克里斯托弗·D·埃利斯(Christopher D.ELLIS)等對比2個景觀案例在環境、社會與經濟方面的績效,提出需依據特征選取合適方式度量每個景觀的可持續性。國外的景觀績效理論研究在評價內容上存在一定的重復性且內容還不夠完善,評價方法也各有不同,但已經能夠從三方面度量景觀績效且形成了一定的體系。
2.2國內研究
國內的研究目前未形成體系,較多從單方面或兩方面度量景觀績效,進行綜合度量的研究還處于借鑒國外經驗的階段,結合我國特點的研究相對較少。張素娟等分析秦皇島市外環路道路景觀的美景度,評價了景觀的社會效益;高冬梅等分析了昆明市立交橋的不同綠化模式,評價了不同綠化模式下立交橋綠化景觀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王詠笑等研究了上海景觀照明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車伍等證明在城市新區居住區采用自然雨洪管理方法,將雨洪管理與景觀設計結合可以取得環境和經濟效益。趙越在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外加入遺產效益和美學效益的指標構建中國古典園林景觀績效指標評價體系;沈潔等比較了LAS的雨水管理績效,認為需借鑒美國景觀績效研究經驗完善我國海綿城市建設;王云才等參照景觀績效評價內容,基于生態系統服務建立了景觀空間績效評價體系舊。綜上所述,由于我國研究起步較晚,國內的研究還較少從三方面度量景觀的效益,在全盤量化景觀績效時,還需結合我國自身特點引入新的績效指標。
3景觀績效的評價方法研究
3.1國外研究
景觀績效的評價方法主要包括實地觀察法、文獻查閱法、實驗監測法、數據建模法和計算機模擬法。景觀績效評價需要依據每個景觀的自身特點和功能指標選擇適合的評價方法,LAF推出了多項評估工具,方便將基礎數據轉化為量化的效益。孫楠引用LAF的LPS計劃所采用的方法和工具對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和唐山南湖生態城中央公園的景觀績效進行量化分析,介紹了景觀績效的基本理論,并提供了案例分析的經驗;塔納爾·R·奧茲迪爾(Taner R.OZDIL)通過直接觀察記錄數據并借助從文獻及相關人員處獲得的二手數據,評價分析了5個景觀項目的經濟效益和2個項目的社會效益;李明翰等對水體和土壤進行采樣分析,評價了景觀的環境效益;莎拉·P·丘奇(Sarah P.Church)以42份問卷調查報告為樣本分析了利用雨水花園構建綠色街道的社會效益;楊波等借助計算機軟件(Photoshop和ArcMapl0.1)比較了住宅景觀項目建設前后的社會效益。國外采用了多種景觀績效評價方法,并且依據不同的評價內容還在通過多種方法開發更多評價方法與工具。
3.2國內研究
國內評價方法研究仍處于借鑒的階段。李春暉對LPS已開發的22個評估工具進行對比研究,認為其優勢與劣勢并存㈣;李昆侖建立了包含部分環境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道路景觀評價指標體系,借助層次分析法計算了不可度量的指標權重;韓雪等通過對昆明金殿森林公園的實地調查取得基礎數據,利用模糊綜合法和層次分析法評價了森林公園景觀的環境效益與社會效益;陳韜等采用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torm watermanagement model,SWMM)水文模型對嘉興市植物園南門停車場低影響開發(L0w impact development,LID)設施進行模擬;湯偉真等采用SWMM水文模型進行市政道路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設計,結果表明SWMM水文模型能有效評估LID設施的水文效應。國內的評價方法包括數據建模法、實地觀察法和計算機模擬法,并且近年來較多采用計算機軟件進行模擬研究。
4景觀績效的應用研究
4.1國外研究
國外景觀績效的應用研究主要包括借助景觀績效度量結果確定景觀建成后的實際效果,肯定其價值并加以推廣或發現不足提出解決方案,將景觀績效納入到風景園林學專業教學內容當中。李明翰等對牧場的景觀績效展開調查,將自然化景觀和人工化景觀進行橫向對比,得出自然化景觀在環境與經濟方面的景觀績效優于人工化景觀;楊波等通過分析黎明社區(Daybreak community),得出大型生態洼池在環境方面具備減少徑流量和改善水質的功能;權炳淑等對3所中小學校的校園景觀績效展開研究,證明戶外空間的開發與合理的景觀設計具備環境、社會與經濟效益,有助于包含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與數學(Mathematics)的STEM教育;2016年美國風景園林學科認證委員會(Landscape Ar-chitectural Accreditation Board,LAAB)將景觀績效加入風景園林專業的授課課程當中以完善風景園林教育體系。
4.2國內研究
我國的景觀績效應用研究同樣關注對績效度量結果的分析與對應景觀及其設計方法的研究、推廣和風景園林專業的景觀績效教育。伴隨著我國海綿城市建設的開展,近年來我國的景觀績效研究越發關注景觀在雨水管理方面發揮的作用,并且借助景觀績效的評測結果判定海綿城市建設的成效。李金麗研究北京地區停車場雨水徑流水質,發現停車場雨水徑流存在水質污染問題,通過分析樣本總結初期沖刷規律,提出依據現場條件選擇雨水管理措施,并基于建設目標計算其規模后再應用于停車場啪;侯嘉琳等基于SWMM模型結合實際降雨和監測徑流水質證明LID設施對水量水質有較好的的控制效果;成玉寧等運用數字技術構建并檢測了城市道路海綿系統,結果表明海綿系統具備環境和經濟兩方面的效益。金云峰等為提高風景園林設計師表達規劃設計的經濟、生態及社會價值的能力和提升設計能力,提出將景觀績效教育融入我國風景園林教學內容當中。
5結論與啟示
目前,國外的景觀績效研究在理論、評價方法和應用上比較健全,形成了一定的體系并且還在不斷深化完善;我國的研究起步較晚,所做的工作更多的是吸收借鑒國外經驗,自助創新較少,同時關注的方面還較為單一不夠全面。
景觀設計學是循證的科學,景觀績效的度量結果為景觀設計提供了科學真實的證據。將景觀績效運用于景觀設計和教育中,一方面,有利于確定實現某一績效的景觀特征,創造高績效具備可持續性的景觀和提高相關從業人員的設計能力;另一方面,幫助設計人員提高表達設計的能力,為項目開發商或業主提供了設計方案建成后更為直觀的環境績效、社會績效、經濟績效案例證據,幫助投資者抉擇,提高投資積極性??沙掷m發展是時代的主題,進行景觀績效研究并從中吸取經驗有利于我國的可持續發展。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17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