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結構與內部控制質量對企業績效影響的研究綜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企業各方利益相關者最為關注的是企業的績效。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與高質量的內部控制制度決定著現代企業的績效。目前,有關公司治理結構與內部控制質量對企業績效的影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內部控制質量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公司治理結構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內部控制質量與公司治理結構的關系。企業提升內部控制質量可以降低代理成本和信息不對稱程度,從而提升企業績效。公司治理與內部控制作為現代企業的重要監督機制,已成為企業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
【關鍵詞】 公司治理結構;內部控制質量;企業績效
【中圖分類號】 F2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5812(2019)09-0067-03
一、引言
目前,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建設以及公司治理結構越來越受到重視,很多學者都認為有效的內部控制措施和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相結合可以提高企業的績效。目前,國內外學者對內部控制質量及公司治理結構對企業績效的影響的研究在不斷變化,相關研究越來越深入,研究成果也越來越豐富。Hambrick和Mason(1984)[1]提出了經典的“高層階梯理論”,認為企業的高管層和決策層在企業中占據核心地位,需要建立有效的內部控制體系。企業為了提高經營績效,使與企業相關的各方利益者受益,需要以較低的內部交易成本獲得較高的經營績效。徐虹等(2009)[2]認為管理層作為企業內部治理結構的重要基層,直接作用于企業內部治理與內部控制活動的運行,并對企業績效帶來影響;企業為了約束CEO的自利動機,必然需要建立相應的激勵制度,發揮內部治理機制的良好運作效果,進而提高企業績效的水平。本文對有關企業內部控制質量和公司治理結構對企業績效的影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企業公司治理結構對企業績效的影響,企業內部控制質量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內部控制質量與公司治理結構的關系。
二、內部控制質量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文獻綜述
?。ㄒ唬﹪馕墨I綜述
國外研究內部控制質量和企業績效關系的文獻相對較多,學者們主要關注的是低水平的內部控制質量對企業績效的影響。Beneish M. D,M. Billings和Hodder(2005)[3]對426家上市公司的股票進行了研究,發現在企業信息不確定的情況下,內部控制披露存在缺陷,極易引起股價的下跌。Jianfei Leng;Lu Li(2011)[4]等學者同樣證實了這一研究結果。近幾年來,國外有關高水平的內部控制質量為企業帶來的效益的研究越來越多,同時有許多研究表明,隨著企業內部控制質量不斷提高,會向管理層和高管(CEO)等傳達一種良好的激勵與監督信號,從而提升企業的價值與效率。Brown(2018)[6]運用決策試驗、評價實驗室(DEMATEL)和網絡分析法(ANP)等方法,研究發現在企業進行采購的過程中,良好的內部控制通過減少會計差錯提高內部管理報告內容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ǘ﹪鴥任墨I綜述
近年來,我國學者對于內部控制質量對企業績效的影響也做了大量研究,并且多數研究成果顯示有效的內部控制對企業績效發揮著促進作用。但是也有少數學者得出內部控制質量對企業績效影響不顯著的結論。鐘瑋和楊天化(2010)[7]通過對銀行類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數進行分析,發現內部控制指數對公司績效存在顯著作用。李志斌(2013)[8]、黃小琳(2017)[9]等實證研究發現,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可以促進企業的發展以及提升企業的價值。雷衛和何杰(2018)[10]認為提高內部控制水平和科學配置資本結構,對微觀經濟層面的企業并購有著現實意義。企業在并購活動中,高質量的內部控制活動有利于增強企業并購后的整合能力,從而提高企業的并購業績。根據上述學者的研究可以發現,大多數學者都認為企業需要實施健全且有效的內部控制措施,有助于企業提升自身的價值并持續發展。但葉梓(2011)[11]通過分析企業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和審計報告,發現內部控制質量與以托賓Q值衡量的企業績效之間并沒有表現出明顯的正相關性,由此推論出在實踐中有效的內部控制不一定為企業帶來價值。
三、公司治理結構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文獻綜述
公司治理結構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是近幾年來國內外研究的熱點。很多學者對組成公司治理結構的股東大會、董事會、管理層等單一指標對企業績效的影響進行了研究,也有部分學者將公司治理包含的諸多因素通過分析加權整合成一個綜合指數,對綜合指數對企業績效的影響進行了衡量。
?。ㄒ唬﹪馕墨I綜述
國外學者為了測評公司治理結構對企業績效的影響程度,在企業績效評估模型方面,Keegan(1997)[12]采用了矩陣方法來測評企業的績效水平。Lilien(2005)[13]通過研究電力行業發現適當提高CEO的薪酬會激勵CEO在競爭激烈的經營環境下提升企業的經營效率。Sunil Mithas(2011)[14]等通過運用ERP(企業資源計劃)來對企業績效進行評價,研究發現信息管理能力對企業績效評價有顯著影響。
?。ǘ﹪鴥任墨I綜述
國內學者在研究公司治理結構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時,有的學者選擇公司治理結構的幾個單一指標(如股權結構、董事會治理層以及高管薪酬等)對企業績效的影響進行分析。例如在高管薪酬方面,張雪岷和張德明(2006)[15]研究發現,適當提高高管薪酬與建立股權制衡制度可以提高企業的業績;周佰成和王北星(2007)[16]、楊典(2013)[17]都認為,所謂“最佳”的公司治理做法,是在和諧的社會、規范的政治制度以及良好的文化背景下,組建各種復雜的相關利益群體的結果,公司治理結構能否發揮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些制度環境是否契合。從國內學者的研究不能定論公司治理結構單一指標水平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 有學者在對企業績效水平進行研究分析時,選擇構建公司治理結構綜合指數,如張會麗和陸正飛(2013)[18]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選取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股權集中度等指標來構建公司治理結構的綜合指數,發現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可以促進企業績效。謝凡等(2016)[19]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也證實了上述結果。通過上述文獻可知,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能夠促進企業的財務績效,使企業的資源得到有效配置,給企業帶來更大價值,促進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四、內部控制質量與公司治理結構的關系
內部控制質量與公司治理結構的聯系在國內外都是學術界探討的重點問題。公司治理結構和內部控制質量緊密相連,學者們對于內部控制的研究逐漸轉向人對內部控制的影響。
?。ㄒ唬﹪馕墨I綜述
自Jenson和Meckling(1976)[20]創建委托代理理論以來,人們普遍認識到委托代理問題是由于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造成的,公司內部治理主要是通過對管理層的激勵與制約,使管理層和股東的利益達成一致,改善兩權分離造成的委托代理問題,實現企業目標價值最大化。為了解決委托代理問題,降低企業的代理成本,公司治理機制應運而生。1994年COSO發布《企業風險管理——整體框架》之后,對公司治理與內部控制制度之間聯系的研究可以劃分為環境論與嵌合論。環境論學者認為內部控制制度與公司治理的聯系是相互包含的。嵌合論學者認為公司治理與內部控制之間的聯系是相互包容的[21]。Hana Bartkova(2014)[22]提到會計信息系統把公司治理與內部控制聯系起來,內部控制與公司治理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互提高。
?。ǘ﹪鴥任墨I綜述
國內學者對內部控制質量與公司治理結構關系的研究主要分為兩方面:對管理層與內部控制關系的研究和對高管激勵與內部控制關系的研究。
1.對管理層與內部控制關系的研究。管理層占據著企業的核心地位,管理者的重大決定規范著企業內部控制的有效性。李嘉明、楊欠(2014)[23]發現企業需要選拔高素質的人才,而且需要對管理人員進行培訓和激勵,一家企業只有具備較強的執行力,內部控制才能得到有效實施。陳波(2016)[24]認為大股東是公司的主力,監事層和管理層應關注大股東是否有效執行了內部控制規范。從近幾年來學者們的研究可以看出,管理層在企業內部控制活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2.對高管激勵與內部控制關系的研究。企業經營的好壞與企業的高管管理有著必然的聯系。黃賢環(2016)[25]指出當高管薪酬激勵程度較高時,企業建立的內部控制系統將會更加全面。對高管進行激勵,可以約束其自利動機,防止其掏空公司,進而保護中小股東的利益,對于公司的健康永續發展非常重要。從學者們的研究中可以看出,高管薪酬激勵程度較高時,企業的內部控制有效性較好。隨著企業規模的增大,內部控制逐漸涉及到多部門、多領域的管理問題,從而不斷發展壯大。按照這種趨勢發展,內部控制將變得“無所不能”,使人們逐漸忽略公司治理。因此應真正理解公司治理與內部控制之間的關系。
五、公司治理結構與內部控制質量對企業績效的影響
企業經營績效作為企業在經營活動中追求的重要經營目標,受到很多內外部因素的影響,主要影響因素是企業內部控制質量和公司治理結構。因此較好的公司治理水平和較高的內部控制質量通常會對企業績效產生正向影響。
?。ㄒ唬﹪馕墨I綜述
Udi Hoitash(2009)[26]、Doyle、Francis和Tannenbaum(2013)[27]基于上市公司自我披露的內部控制信息,實證研究發現高水平的內部控制質量和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能夠正向提高企業的會計盈余質量,從而提升企業的價值和收益。從上述學者的研究可以發現,若擁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和內部控制機制,企業的績效也會隨之提升。
(二)國內文獻綜述
朱永明(2011)[28]選取制造業上市公司的數據作為樣本,分析了內部控制質量、公司治理水平對企業長期和短期績效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在非國有企業中,企業的內部控制質量越高,公司治理越有助于促進短期績效,對長期績效也有促進作用;而在國有企業中,這種影響效果并不明顯。金嵐楓(2015)[29]研究發現,內部控制制度在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中發揮的作用不同,兩者相互包容,相互促進,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和內部控制制度可以實現企業價值目標利潤最大化。曾祥飛、林鐘高(2017)[30]從動態的角度探討了在不同的企業生命周期環境下,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可以抑制企業的內部控制重大缺陷,提升企業績效。中國進出口銀行河北省分行課題組(2018)[31]研究發現,在不同的股權結構環境下,企業內部控制質量對績效水平的影響存在顯著差異,只有公司治理結構和內部控制質量兩者相互完善,才能提升企業績效與價值。不論是國有企業還是非國有企業,擁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和有效的內部控制機制都能夠提高企業的財務績效水平,為企業創造更大的價值。
六、文獻綜述評價及啟示
?。ㄒ唬┪墨I綜述評價
綜上所述,通過對內部控制與公司治理對企業績效影響的相關文獻進行分析梳理,可以發現國內外學者已經取得了很多成果。
1.內部控制質量、公司治理結構、企業績效兩兩之間存在相關性,大多數學者認為內部控制水平與企業績效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對財務績效具有正向影響作用,但存在時間上的滯后性;公司治理結構能夠顯著地解釋內部控制質量的變化,從而提升企業績效水平。
2.研究公司治理結構與內部控制的內在實現機理,旨在促進企業加強內部控制建設、提升企業價值。企業進行公司治理的目的是改善兩權分離造成的委托代理問題,實現企業目標價值最大化。另外,目前關于內部控制對公司治理水平的調節作用的研究不多,還沒有得出統一的結論,對二者的作用機制和關系還存在爭議,需要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3.在探討內部控制質量和公司治理結構對企業的影響時,通過文獻回顧不難發現,公司治理結構與建立有效的內部控制作為不同層面的公司治理手段,二者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互提升的。不論是國有企業還是非國有企業,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和有效的內部控制機制都能夠提高企業的財務績效水平,為企業創造更大的價值。
?。ǘ﹩⑹?
已有研究對于我國公司治理特征對內控缺陷及其改進的影響的研究并不多,在未來,需要更加關注人的行為對企業內部控制的影響,同時企業應當提升內部控制質量水平,做好風險控制防范措施以及詳實披露企業內控相關信息。就政府層面而言,相關部門應緊密配合,加強對上市公司和普通企業的內部控制質量信息披露的管理,提高企業披露內部控制信息的自愿性,以此推動企業發展,提升企業績效,促進市場經濟的進一步完善。就企業層面而言,要高度重視并充分認識到良好的公司治理與健全的內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
【主要參考文獻】
[ 1 ] Hambrick,Mason.The High Level Ladder Theory Helps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nterprise[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1984,(17):16-17.
[ 2 ] 徐虹,林鐘高,吳玉蓮.內部控制治理契約:一個理論框架——從交易成本、信任與不確定性的組織內合作的角度分析[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9,(02):8-10.
[ 3 ] Beneish M D,M Billings.Does the Threat of Litigation Explain Insider Selling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in Distressed Firms?[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06,(21):10-11.
[ 4 ] Jianfei Leng,Lu Li.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sted Companies′Earnings Quality and Internal Control Information Disclosure[J].Modern Economy,2011,(02):3-6.
[ 5 ] Foster,Benjamin Shastri,Trimbak.Material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And Earning Management In The Post SOX Environment[J].Journal of Applied Business Research,2013,(02):18-19.
[ 6 ] Brown.Auditing and Internal Controls for Offshored Accounting Processes:A Research Agend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5,(23):31-32.
[ 7 ] 鐘瑋,楊天化.資本結構、內部控制與公司績效[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0,(5):13-15.
[ 8 ] 李志斌,尤雯.內部控制的基本效應與溢出效應:內涵挖掘視角的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13,(5):48-50.
[ 9 ] 黃小琳,黃小寶.內部控制對不同成長性公司的績效影響分析[J].中國物價,2017,(2):43-50.
[ 10 ] 雷衛,何杰.資本結構選擇、內部控制與企業并購績效[J].經濟經緯,2018,(35):3-4.
[ 11 ] 葉梓.“新網工程”建設與供銷合作社的科學發展——第八屆中國合作經濟發展論壇專題報道[J].審計研究,2011,(4):53-61.
[ 12 ] Keegan,Paul.Reality Distortion Field[J].Upside,1997,(7):66-75.
[ 13 ] Lilien,Steven.CEO Compensation after Deregulation:The Case of Electric Utilities[J].The Journal of Business,2005,(78):17-18.
[ 14 ] Sunil Mithas.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Capabilities for Onshore and Offshore 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11,(3):5-12.
[ 15 ] 張雪岷.公司屬性、經營績效與經營管理團隊薪酬——基于滬市上市公司的實證分析[J].商業研究,2006,(03):8-10.
[ 16 ] 周佰成.中國上市公司治理、績效與高管薪酬相關性研究[J].數據統計與管理,2007,(02):4-6.
[ 17 ] 楊典.公司治理與企業績效——基于中國經驗的社會學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2003,(03):94-96.
[ 18 ] 張會麗,陸正飛.現金分布、公司治理與過度投資[J].管理世界,2012,(03):41-45.
[ 19 ] 謝凡.內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經濟后果分析——基于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強制實施的視角[J].中國社會科學,2016,(03):50-51. [ 20 ] Jensen M C,Meckling W H.Theory of the Firms: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03):35-36.
[ 21 ] 美國會計師協會(AICPA)審計程序委員會.COSO報告——內部控制整體框架[R].1992.
[ 22 ] Hana Bartkova.Photocatalytic Activity Indicator Inks for Probing A Wide Range of Surfacees[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4,(03):33-35.
[ 23 ] 李嘉明,楊欠.企業內部控制執行博弈分析[J].財會通訊,2014,(02):2-4.
[ 24 ] 陳波.企業內控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6,(14):29-41.
[ 25 ] 黃賢環.高管薪酬激勵、內部控制有效性與公司業績[J].經濟經緯,2016,(03):1-3.
[26]Udi Hoitash.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A Comparison of Regulatory Regime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9,(03):39-41.
[ 27 ] Doyle.Exponential Synchronization Rate of Kuramoto Oscillators in the Presence of a Pacemaker[J].The Accounting Review,2013,(04):9-14.
[ 28 ] 朱永明.關于我國企業會計建設的幾點思考[J].企業導報,2011,(13):25-27.
[ 29 ] 金嵐楓.股權集中度、內部控制與社會責任[J].學習與實踐,2015,(10):25-27.
[ 30 ] 曾祥飛,林鐘高.控制權轉移、內部控制重大缺陷與企業績效——基于企業生命周期視角的實證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7,(09):5-8.
[ 31 ] 中國進出口銀行河北省分行課題組.內部控制、股權集中度與企業績效——基于滬市A股面板數據分析[J].學習與實踐,2018,(01):21-2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022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