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生命周期研究綜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近年來,企業生命周期問題成為了企業界與理論界關注的焦點,引發了經濟學、管理學等領域的研究者與決策者的廣泛關注。隨著時代需求與研究視角的不同,企業生命周期理論得到了不斷完善與拓展。文章對企業生命周期的存在性、階段劃分標準、應用研究等相關文獻進行梳理、歸納與分析,并在此基礎對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企業;生命周期;研究
一、引言
據不完全統計,在各個企業中,中國集團企業壽命為7~8年,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僅為2.5年,平均壽命最長的日本企業也僅為58年。在如此殘酷的現實下,企業生命周期理論研究開始成為研究熱點。本文旨在從文獻研究的角度出發,梳理與回顧企業生命周期的研究脈絡,以期為未來相關研究提供參考與借鑒。
二、企業是否存在生命周期
企業生命周期理論的早期研究,著重于探討一個企業是否存在生命周期現象。Haire(1959)等學者從生物學中“生命周期”視角,提出了企業生命周期理論,他認為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它會經歷出生、成長、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個動態過程。隨后的越來越多地研究也表明企業成長和發展存在由盛至衰、從生到死的動態軌跡,成為了21世紀管理學、經濟學領域研究最為普遍的假設之一。
三、企業生命周期的階段劃分與界定標準
既然企業生命周期的存在性毋庸置疑,那么一個企業發展究竟要經歷哪些階段,并且各個階段之間如何劃分界限,成為了一個世界級難題。學者們嘗試用各種定性或者定量的方法,進一步明確企業生命周期的理論框架。
有關企業的生命周期階段數量的問題,以Adizes(1989)為代表的學者嘗試從企業文化的視角出發,選用企業的靈活性和可控性這兩個定性指標,將企業生命周期較為詳盡地劃分為10個階段,分別為孕育期、嬰兒期、學步期、青春期、盛年期、穩定期、貴族期、官僚初期、官僚期以及死亡期。這是企業生命周期研究領域中最為經典的理論模型,并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后續許多研究均基于此模型進行改進或者補充。比如國內學者陳佳貴(1995)基于企業規模變化的視角,重新劃分企業生命周期,分別為孕育期、求生存期、高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和蛻變期。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定性理論模型的弊端開始凸顯,具體表現為:一是在現實情況下,無法客觀準確地判斷一個企業所處的階段,實際應用過程中操作難度大;二是劃分太細,階段數量太多,導致各階段的差異性并非特別明顯,有些特征在不同的階段也會出現,不利于研究同一個階段下企業共性行為。
目前全世界有關企業生命周期的理論超過20種。由于企業生命周期的決定因素較為復雜,因此基于不同的視角出發,分類階段也不盡相同。目前大多數研究一般將企業生命周期階段簡化為:一是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四階段法;二是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三階段法,一般針對上市公司。Kazanjian 與Drazin 通過對比分析各類企業生命周期模型發現:運用三階段法或者四階段法來進行實證研究,其所得結論的準確性較高。
有關生命周期各個階段的界定標準研究。理論界與實務界開始尋求定量指標或者模型來劃分一個企業的生命周期。應用較為廣泛有以下方面。
1. 單一指標法。曹裕(2010)等學者引入產業經濟學中的分析方法,運用銷售收入增長率指標,界定一個企業所處的生命周期階段。也有學者利用留存收益與總股本的比例作為企業生命周期的主要劃分依據,如羅琦、李輝(2015)將留存收益股權比小于0.1的公司界定為成長性公司,留存收益股權比大于等于0.1且小于0.5的公司則界定為成熟型公司。事實上,影響企業生命周期的因素數量很多,單一指標很難全面概括公司在企業生命周期不同階段的特點,因此目前單一指標法應用范圍相對比較少。
2. 基于經營活動現金流、投資活動現金流與籌資活動現金流的特征劃分法。以Dickison(2011)為代表的學者從企業成長能力、盈利能力等角度出發,利用三類現金流的量化特征,區分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的企業,例如初創期企業通常表現為籌資活動現金流量凈額大于0,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投資活動現金流量凈額小于0;成長期的企業一般表現為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籌資活動現金流量凈額大于0,而投資活動現金流量凈額小于0;處于成熟期階段的企業主要表現為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大于0,而投資活動現金流量凈額、籌資活動現金流量凈額小于0等。
3. 綜合指標法。Anthony 和 Ramesh 提出了基于股利支付、銷售收入增長、資本支出以及企業年齡等指標來綜合劃分企業生命周期,極大地豐富了企業生命周期理論的相關研究。李云鶴等(2012)綜合采用打分法與產業經濟方法,選用4個財務指標:銷售收入增長率、留存收益率、資本支出率及企業年齡來區分不同生命周期階段的企業。而王旭(2013)則認為在我國特殊的政治與法律大背景下,對于中國上市公司而言,股利支付率、企業年齡、留存收益等指標并不適宜作為劃分依據,可以選取總資產增長率、銷售收入增長率和凈利潤增長率這3個財務指標來綜合劃分。
四、企業生命周期理論的應用趨勢
進入 21 世紀以后,學者們關注的重心轉移到生命周期理論在公司經營過程中的應用性。究其原因在于企業在生命周期不同階段其生產經營特點、組織結構特征、發展戰略等方面存在差異。近年來,許多企業經營者與理論研究者開始關注于研究不同生命周期階段下企業的行為,并探究公司治理、內部控制等因素在其中的作用,以謀求企業的長期可持續增長。
1. 企業生命周期與投資決策。曹崇延等(2013)通過研究發現,企業投資決策和其當時所處的生命周期階段有關,相對于處于成長期的企業,成熟期、衰退期的企業更容易產生過度投資。而謝佩洪和汪存霞(2017)則認為過度投資問題主要集中于成長期,投資不足問題主要集中于成熟期和衰退期。近十年來,不少學者發現處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業,公司治理變量(股權結構、管理層特征等)、內部控制因素對于非效率投資的治理效果也會存在顯著差異,方勇華與饒水林(2016)實證研究發現,在成長期,債務約束能夠抑制公司過度投資程度;在成熟期,管理層持股越高,企業越容易出現非效率投資行為。 也有一些學者探究處于不同生命周期階段的企業非效率投資的動因,如Vogt(1994)實證發現:成長性公司、成熟型公司都具有比較高的投資—現金流敏感度,前者主要原因在于因融資約束導致嚴重的投資不足,而后者意味著公司過度投資程度嚴重。而侯巧銘等(2017)研究發現在成長期企業非效率投資的主要影響因素主要為管理者過度自信,而在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主要影響因素則分別為:過度自信和委托代理行為、管理者代理行為。
2. 企業生命周期與融資決策 處于不同階段的公司,由于公司規模、市場競爭力、盈利能力等存在顯著差異,公司的融資決策相應地體現出不同的特征。曹裕等(2009)學者通過實證研究發現:當公司處于成長期、衰退期時,其短期負債率相對較高,長期負債率相對較低;而當公司處于成熟期時,正好相反。此外,公司內部現金持有策略也會受到企業生命周期的影響。黃宏斌等(2016)認為投資者情緒對企業生命周期影響融資方式的選擇也具有調節效應,相對衰退期企業,成長期企業偏好選擇股權融資、而成熟期企業更喜歡選擇債券融資。
3. 企業生命周期與股利分配決策。自從Aharony(2003) 等學者將生命周期理論運用到財務管理領域以來,羅琦與李輝(2015)等研究發現相較于成長期公司,處于成熟期企業更傾向于支付現金股利。丁佳俊、王積田(2015)實證發現:整體而言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的上市公司股權集中度與其現金股利政策二者之間的關系分別表現為:線性正相關、U型、線性負相關。
4. 企業生命周期與其他決策。謝赤和楊?。?016)認為相對于成長期、衰退期的上市公司,處于成熟期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最佳,股權制衡度在成熟期與成長期的企業中對公司信息披露質量的影響更為顯著。也有學者從企業生命周期的視角探討企業其他戰略決策,如市場營銷、創新行為等,如董曉芳和袁燕(2014)認為新生企業、成熟期企業的創新均受益于產業專業化所帶來外部經濟性,前者為雅各布外部經濟、后者為馬歇爾外部經濟。
五、展望
基于上述文獻歸納匯總可以得知:隨著時代的發展需要,企業生命周期研究關注的重點從探討企業生命周期的存在性、到企業生命周期理論框架的確定,再到企業生命周期的應用研究。整個研究體系在不斷的豐富與完善。雖然不同企業的生命周期未必相同,然而處于同一個生命周期階段的企業之間必然存在一定的共性。因此,通過求同存異,未來科學合理地利用企業生命周期相關研究,具有較好的現實意義:一是對于企業決策者與管理者而言,可以利用生命周期各個階段的不同特征提前做好準備,明確自身定位與戰略目標,以盡可能延長或者保持企業的有效生命,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二是對于政策制定者、機構投資者等外部利益相關者而言,可以更好地了解企業現狀與預測未來發展趨勢,以便做出最適宜的決策。
在未來理論與實務探討的過程中,本文提出以下兩點建議。
1. 目前大多數研究都采用將企業生命周期簡化成三階段法或者四階段法,然后開展實證或者理論分析,但是事實上,行業或者產業特性對于一個企業生命周期的影響非常大,例如成熟產業與新興產業中的企業生命周期特性肯定有所不同、制造行業與金融業的企業生命周期特征也會有很大差異,因此建議未來相關研究可以重點考慮這一因素。
2. 對于中國企業經營者而言,由于與西方國家政治體制與法律制度、資本市場環境、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的不同,企業生命周期各個階段的發展模式可能存在差異,不能盲目照搬國外成功經驗,而是去其漕泊,取其精華,根據自身特點來制定相關策略,以謀求企業長期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Adizes I. Managing corporate lifecycles[M].Pearson Education Ltd,1999.
[2]Dickison V. Cash flow patterns as a proxy for firm life cycle[M].SSRN Working Paper,2011.
[3]王旭.企業生命周期與債權人治理的“阻尼效應”[M].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 2013(01).
[4]謝佩洪,汪春霞.管理層權力、企業生命周期與投資效率——基于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的經驗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17(01).
[5]侯巧銘,宋力,蔣亞朋.管理者行為、企業生命周期與非效率投資[J].會計研究,2017(03).
[6]謝赤,楊俊.生命周期視角下兩權分離和股權制衡對信息披露的影響[J].華東經濟管理,2016(08).
*基金項目:受資助于韶關學院社科類項目(SY2016SK24)。
(作者單位:韶關學院)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567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