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公園植物景觀營造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隨著近年來人們對濕地生態環境的日益重視,承載了濕地資源保護利用、濕地文化科普教育以及休閑游憩活動等多重作用的濕地公園應運而生。本文以江北濕地公園的植物景觀營造為研究對象,通過多次的現場考察,提出公園現狀存在的問題,根據江北地區生境狀況和不同區塊特質,從豐富濕地生態多樣性、重現自然優美的濕地景觀的原則出發,對江北濕地公園提出了植物配置方案,以期在滿足濕地公園生態功能和地域特質的同時極大地展現濕地景觀效果。
關鍵詞:濕地公園;植物景觀;植物配置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020(2019)01-0061-04Study on Plant Landscape Construction in Wetland ParkYang LiZhu Guicai
?。–ollege of horticultur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434025)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attention paid to wetl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recent years, wetland parks have emerged as the times require, which play multiple roles, such as wetland resources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wetland culture and popular science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This paper takes the plant landscape construction of Jiangbei Wetland Park as the research object, puts forwar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Jiangbei Wetland Park through many on-the-spot investigations, and proceeds from the principles of enriching wetland ecological diversity and reproducing natural and beautiful wetland landscape according to the habitat condition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blocks in Jiangbei area. Plants were allocated to satisfy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wetland parks,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effect of wetland landscape was greatly displayed.
Key words:wetland park; plant landscape; plant configuration
濕地公園是指核心為濕地生態系統保護,主體為濕地景觀,包含濕地生態系統保護與恢復、科普教育和游覽功能的具有一定規模的公園。它不僅可以為人提供科學研究的場地也可供人進行生態旅游,并且對濕地區域加以合理的保護和管理[1]。在濕地環境中,基于環境中植物的習性,滿足所有類型植物的功能和美學需求,發揮植物的形態、色彩與自然之美,創造一個自然植被豐富的、美觀的、適宜的、功能強大的濕地景觀[2]。
植物是濕地公園中最具有生命力并能很好體現地域特色的元素,合理運用植物搭配可以使濕地恢復生機,重現濕地生態多樣性,還原濕地景觀,因此植物配置是濕地公園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
1江北濕地公園現狀
1.1場地自然地理概況
場地位于湖北省荊州市城區東南郊的江陵縣,江陵地處長江中游的江漢平原一帶(圖1),屬于長江沖積平原地帶,此處地勢平坦,四季分明,常年降雨充足,雨熱均衡,鄉土植物資源豐富,湖泊眾多[3]。江北監獄距離荊州沙市區僅17 km,是一所大型的綜合性農業監獄,江北濕地公園是在江北監獄周邊原勞改農場場地基礎上進行的規劃改造公園,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獨特的地域文化。
江北濕地公園地理位置公園毗鄰省道,交通便利,地勢平坦,周邊農業資源豐富,場地中部分布兩處監獄建筑用地,北部為生活建筑區,南部為監獄服務特殊用地。濕地公園的預規劃用地20 hm2,其中水體面積占66.7%。建設國家級濕地公園的標準是:公園中的濕地面積應占公園總面積的60%以上[4],江北濕地公園達到了建設國家濕地公園的標準。
1.2公園現狀存在的問題
公園現存問題主要為四類:水質普遍較差、植物種類單一、成層結構簡單以及景觀單調。場地中水體面積大,水質普遍較差,部分情況較為嚴重的水體,水中浮萍水藻縱橫,水質極不適合水生動物生存。此外場地現有綠化大都為單一植物成片種植,不僅缺乏季相變化,而且成層結構極為簡單,缺少多層級結構,致使景觀單調乏味缺乏靈動感。
湖北林業科技第48卷第1期楊莉,等:濕地公園植物景觀營造研究——以江北濕地公園為例 2植物材料選擇
在濕地公園植物材料的選擇上,首先應充分考慮植物的生態習性,盡可能保留和利用原有自然濕地生態系統的植物種類,在現狀基礎上恢復構建原有的植被體系,盡量避免外來引種[5]。根據植物的生長特性及營造景觀效果不同,主要分為水域植物和濱水區植物,而水域植物又分為四類。 ?。?)挺水植物是指根莖生于泥中,莖、葉挺出水面的水生植物,常見的有美人蕉(Canna indica)、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菖蒲(Acorus calamus)等。
(2)浮葉植物指根長在水底,葉片浮在水面的水生植物,常見的有萍蓬草(Nuphar pumilum)、芡實(Euryale ferox )等[6]。
?。?)漂浮植物指植物不扎根于泥中,植株部分懸浮于水里、部分漂浮于水面。如滿江紅(Azolla imbricate)、紫萍(Spirodela polyrhiza)等。
?。?)沉水植物指整棵植株都沉入水中,或只露少量的葉子或花朵在水面上,如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龍舌草(Ottelia alismoides)等[7]。
?。?)濱水區的植物配置相對水域植物來說所能選擇的種類較為豐富,通常以喬灌草的搭配種植為主,在植物選擇上,盡量選擇鄉土樹種,在此基礎上挑選具有較強觀賞性的植物,可以是季相豐富的彩葉樹種,也可以是花期較長或果實豐富的植物,如花期非常長的長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月季花(Rosa chinensis)、迎春花(Jasminum nudiflorum)等。各類觀賞植物搭配種植以形成獨特的植物景觀,增加濕地公園的觀賞性。
3植物景觀營造措施
3.1營造有生命的水體
公園中水體所占面積大,水體形狀大小不一,部分水面現已有植被,如蘆葦、雜草等,但水生生態系統不完善,少部分水面還有輕微污染現象,水面遍布浮萍、綠藻,既影響湖水的觀賞效果又不能為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生境。應當適當打撈和種植水生植物,起到凈化水質的效果,對于大水面種植成片的挺水和浮水植物,如蓮(Nelumbo nucifera)、等,形成荷葉滿塘的效果;對于小水面主要以打撈浮萍為主,不宜進行大面積挺水植物的種植,對于邊坡進行綠化改造,淺水區域叢植水生花卉。建立一個有生命的水體,形成水草浮動、水清、岸綠、魚戲蓮葉間的和諧畫面。
3.2體現植物的四季之美
公園現有植物種類過少,大部分是高大喬木,成行成林,缺少季相和豎向的變化,顏色和空間上過于單調,缺乏美感。以公園現有樹種中山杉(Taxodium hybrid ‘zhong shan shan’)為骨干樹種,水邊步道種植池杉(T. ascendens)、紅色木蓮(Manglietia insignis)等鄉土樹種,增植以銀杏(Ginkgo biloba)為代表的防護林帶,增加色葉和落葉樹種,豐富季相變化,形成四季有景的觀賞效果。適當增加灌木和地被植物以及草本藤本,豐富完善生態群落,增加觀花、觀果以及香花植物使觀賞富于變化和生機,充分發揮植物的四季之美。
3.3突出駐足與野趣
現有場地只有大小不等的水面和水邊通道,游人只能沿著水邊漫步,缺少觀景和駐足點,而景點需要駐足觀賞才有趣。在植物配置時需要注意設置透景線,為游人留出足夠的觀景視線,如結合鳥島在合理的位置設置休憩觀賞平臺,平臺處以低矮植物搭配為主,使游客近距離接觸水面觀賞時不至于被近岸植物喧賓奪主。在水中設棧道和橋,棧道邊種植蘆葦叢,讓人可以涉足蘆葦深處,或在荷葉叢中漫步,一陣風吹來蘆葦隨荷葉擺動,別有一番野趣。
3.4恢復與重建植被
公園原有植物多為高大喬木,缺少多層級結構,生物群落不夠完整,豎向景觀較為單一,生態群落不豐富。對于公園原有植被統一保留,在此基礎上以恢復當地的鄉土植物林為主要措施,可以適當增加灌木及草本的種植與搭配,形成具備完整的喬木、灌木、草本等多層植物結構的完整植物群落,使得植物配置更為豐富多彩而富有生機。著重重建濕地環境,水生花卉和濕生植物搭配耐水濕喬木種植,恢復濕地生態。
4配置模式
4.1水生區植物配置模式
?。?)深水區植物配置模式:沉水植物+漂浮植物,濕地公園中深水區是指水深為0.9~2.5 m的水域,植物配置時要充分考慮不同植物的凈化污水能力和濕地自凈能力[8]。植配模式主要為沉水植物+漂浮植物。如金魚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鳳眼藍(Eichhornia crassipes)、浮萍(Lemna minor)等,給游人營造神秘、深邃的氣氛。
?。?)淺水區植物配置模式:挺水植物+浮葉植物,水深0.3~0.9 m的水域為淺水區,植物配置時主要種植植株形態美觀、葉片寬大的挺水和浮葉植物,既可以單種群落成片種植于湖面給人以壯觀的視覺觀感,也可以多種不同觀賞形態的植物搭配種植,形成豐富活潑的景觀效果[9]。如采用睡蓮(Nymphaea tetragona)群落、千屈菜群落或多種水生植物群落組合式。種植時注意疏密有致,既有植物的群落美,又有留白的變化美。
?。?)水邊植物配置模式:濕生花卉+濕生草叢,水深0.3 m以下區域,可配置濕生花卉,如變葉蘆竹(Arundo donax var. versicolor)、美人蕉、鳶尾(Iris tectorum)和再力花(Thalia dealbata)等,搭配種植葉片纖細柔長的禾本科、莎草科濕生高草叢,如香蒲(Typha orientalis)、水蔥(Scirpus validus)等。利用叢植、片植和散植的配置方式點綴于水邊,種植時注意疏密有致,成片倒影于水中,增加濕地的野趣。
〖TPT2202.TIF;%58%58;S*2;X-*2,BP]圖1水生區植物配置模式圖4.2陸生區植物配置模式
陸生植物主要分布在公園的道路兩側以及休閑娛樂區、休憩廣場區、服務設施綠化等多處不同場所。公園水體面積非常大,水體以道路劃分成不同的水面,水面又以道路相連接,因此道路綠化是主要的陸生植物配置區,主要配置模式為:喬木+灌木+地被/草坪和喬木+地被/草坪,在水面開闊、景色優美的水邊道路選擇喬木+地被/草坪配置模式,留出足夠的觀賞點使視線通透。小廣場及游樂區的配置方式更加豐富多變,植物層次結構更加完整,配置模式為:喬木+灌木+藤本+地被草坪,采用多層次的配置組成具有復合結構的樹林,配置植物時要考慮到植物的季相變化,統一集中思考規劃,從而達到觀賞效果極佳、生態效果最大化的狀態,進而形成豐富、穩定的群落結構[10]。 4.3特殊景點植物配置
?。?)湖心楓葉島:東北部水體的主題為楓葉荻花秋瑟瑟,是公園一處亮眼的特色景點,植物配置時以體現景點主題為目的,大面積種植蘆竹和秋色葉植物。湖心島近水處及淺水區片植蘆竹,小島地勢高的位置種植三角槭(Acer buergerianum)、雞爪槭(A. palmatum)、烏桕(Sapium sebiferum)等秋色葉樹種,根據葉子顏色不同搭配種植,秋季小島一眼望去一片深深淺淺的紅,楓葉與荻花相映,秋意正濃。
(2)生態鳥島:濕地公園是鳥類重要的棲息地,也是遷徙的中轉站。其設計理念和成果直接影響其對鳥類的吸引力。從豐富鳥類多樣性和增加鳥類數量的原則出發,在滿足濕地公園生態和景觀功能的同時,充分發揮植物引鳥的功能[11]。湖中島嶼作為鳥類筑巢繁衍的核心區加以重點保護,在湖中生態鳥島上種植??浦参?、海桐(Pittosporum tobira)、白杜(Euonymus maackii)、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等招鳥植物,形成以高大喬木為基礎樹種、小喬木和灌木為輔,濕地草本沼澤為過渡的密植、復層植物群落。豐富的生境類型有助于創造接近自然的棲息環境,從而保護不同鳥類生存空間的隱蔽性。既為鳥類提供棲息地也增加了景觀的多樣性。
?。?)鄉土植物保育區位于公園最南側,該區地理位置偏僻,游人甚少環境安靜,除去必要管理活動外少有干擾,是極好的保育林選擇地。以保留現有的大片中山杉林為主,對其局部進行修復增植與改良,同時增植大量江北地區鄉土樹種,如楓楊(Pterocarya stenoptera)、紅色木蓮等,外圍以復合的多層級式配置模式以營造植物“緩沖帶”,為鄉土樹木設立科普名牌,形成具有科普作用的鄉土植物資源保育林[12]。
5結語
建立一個完整的濕地系統,就要科學地選擇植物,合理地配置。在濕地公園的植物選擇時,要充分考慮到植物學特性,以及植物間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礎上才可進一步發揮植物的優勢,凈化濕地環境,營造完整的濕地生態系統。在配置時,要根據不同區塊的不同景觀要求進行合理搭配,最大程度上發揮植物的四季之美、群體之美以及變化之美,恢復濕地植物景觀。濕地公園植物配置是景觀與生態相結合的產物。只有正確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才能真正穩定地展現濕地景觀,實現濕地保護、濕地恢復和科普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國家林業局.國家濕地公園建設規范[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8.
[2]徐新洲.城市濕地公園植物景觀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08:6.
[3]江陵縣人民政府.江陵概況[EB/OL].http://www.jiangling.gov.cn/4299512.html.
[4]國家林業局.國家濕地公園評估標準[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8.
[5]馬瀟源.城市濕地公園植物配置研究——以銀川閱海國家濕地公園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11):6643-6645.
[6]陳宗平.濕地公園的園林植物配置研究[J].江西農業,2017(13):81-82.
[7]邱斕俊.太湖流域城市濕地公園植物景觀營造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1.
[8]周麗萍,黃建昌,郭春華.嶺南濕地公園植物配置模式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14):7639-7640.
[9]陳楚民,陳斐.河涌類小型城區濕地公園規劃建設探析——以蘿崗濕地公園為例[J].林業科技情報,2017(1):82-85.
[10]吳晞,吳雪飛.武漢市城市公園水際植物的造景研究[J].現代園藝,2011(04):64-68.
[11]范真,胡海波,魯小珍.基于鳥類保護的濕地公園植物規劃——以太倉金倉湖濕地公園為例[J].林業資源管理,2018(1):126-131.
[12]忻巧.溫州三垟濕地生態保護與植物配置研究[J].城市建筑,2017(20):73-7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85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