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試析陳本《休丁香》的貢獻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作為廬劇優秀傳統劇目《休丁香》一直深受觀眾的喜愛。在其傳播的過程中,該劇形成了不同的版本。后以陳仲為首的廬劇藝人在以前版本的基礎上進行了較大幅度的改編,從而使這個版本成為迄今為止最優秀的版本。
  關鍵詞:《休丁香》;陳本;情節;形象;主題
  中圖分類號:J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9)04-0042-04
  《休丁香》又名《張郎休妻》,是廬劇優秀的傳統劇目,劇情源于《丁香故事》:郭丁香善良賢惠,由父母之命嫁給張萬郎,兩人彼此不和,日夜爭吵。丁香希望通過容忍換取張萬郎的回心轉意,但未曾想得到的竟是休書一張。該劇多在安徽廣大農村和城鎮演出,深受老百姓喜愛。廬劇《休丁香》在流傳的過程中,大批廬劇藝人為其劇本的完善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并形成了不同的版本。其中具有較大影響的有三個版本:即潘本、①六安油印殘本②和陳本。我們今天所看見的廬劇《休丁香》就是來自陳本,它是迄今為止最優秀的版本。陳本《休丁香》1957年4月進京匯報演出并獲殊榮,是安徽戲改的一大成果。該劇本由尹長仙、王本銀、周啟富、孫萬金、張金柱口述,陳仲整理,并于1957年8月由寶文堂書店出版發行。那么,陳本《休丁香》較之以前流傳的版本,它的貢獻又在哪兒呢?
  一、戲劇情節連貫緊湊
  亞里士多德曾經談到戲劇的組成部分包括:情節、性格、言語、思想、戲景、唱段。在這其中,亞氏認為最重要的就是情節,因為戲劇之精神內涵就寄寓在這情節之中[1]。在陳本《休丁香》創作過程中,陳仲老師主要參閱了潘本和六安油印本,并借鑒了這兩個版本的部分情節和一些唱詞與對白,最終形成了陳本《休丁香》。比對潘本和六安油印殘本,我們不難發現陳本在戲劇情節設置上更加連貫與緊湊。
  潘本共7場,分別為:《耕知樂》《繡羅衫》《拜壽》《休妻》《嘆十里》《蕩產》《再遇》。從潘本的情節設計可以看出,丁香和張萬郎原先是對恩愛夫妻,后情感發生突變,但這種變化使人覺得有些突兀,因而顯得不真實[2]。
  六安的油印殘本也有7場,分別為:《定親》《勸嫁》《王家莊》《休丁香》《嘆十里》《王妙香》《張郎乞討》。由于此本僅為口述記錄的形式,內容比較凌亂,缺乏相對完整的故事情節,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油印殘本只是唱本而不是劇本。
  陳本《休丁香》共計8場,依次為:《勸婿》《繡羅衫》《算命》《會妙香》《休丁香》《嘆十里》《蕩產》《再遇》。從陳本的場次設計中可以看出明顯的“起、承、轉、合”特征。起為《勸婿》,重在交代劇情,通過丁香自述和丁母的探問進行,讀者可以看出3年來丁香夫妻間感情有所變化但并沒有發展到不可挽回的地步,故而當丁香母親問女婿是否有惡行時,丁香極力掩飾。所以,丁母由“責”婿改為“勸”婿,制造一個渴望和好的假象,為下一場《繡羅衫》做了鋪墊。承為《繡羅衫》重在表現丁香真心冀盼“夫妻和好”的心愿:一針一針地“縫”進去,“繡”出來。通過燭光的閃亮,更鼓的頻催,把丁香的這種難以實現的愿望表現了出來。轉為《算命》一場,合為《再遇》。以上各場次的處理均是圍繞戲劇情節核心“休丁香”展開的,凡屬丁香的戲加以詳寫,其他各場在原有基礎上圍繞“丁香”加工整理。
  在時間和地點上,陳本的情節更加集中緊湊。陳本把原先的時隔3年“三大塊”化為“兩天一個晚上”的一大塊和一小塊。地點也由原先的郭家莊、張家莊、范家莊集中在張家莊和范家莊(具體可以參看下表)。
  從場次名稱設計來看,陳本僅有《勸婿》《算命》《會妙香》與上述兩個本子有所不同,其余似乎均保留了潘本和油印殘本的設計。雖然陳本在場次上與上述兩個版本相同,但在內容設計上變化較大,陳本更強調戲劇的沖突。以《休丁香》《嘆十里》《再遇》為例,可以看出陳本與以前版本之間的差別。
  《休丁香》一場,雖然保留了原來版本的“打三門”情節,但在陳本中僅僅把它作為“休丁香”的“由頭”,通過這個“由頭”,把“繡羅衫”與“休丁香”銜接起來。同時,根據人物性格及其故事情節的發展,設計出《休丁香》一場戲。《休丁香》圍繞休與拒休來展開戲劇沖突,推動戲劇情節發展。
  第一個沖突,圍繞“不生不養”展開了“誰之過”的辯論。張萬郎講:“我休你不生又不養?!倍∠懔⒓椿厮骸拔壹薜侥慵胰暾?,你閑游浪蕩過日光,夜晚常宿花柳巷,叫我丁香怎生養?”一席話駁的張萬郎面紅耳赤。
  第二個沖突,張萬郎捏造“我休你不敬夫郎不賢德”對丁香進行誣陷。面對無來由的指責,丁香悲從中來:“張郎你要憑天良,我嫁你家三年整,一片誠心對夫郎。好酒好菜留給你,好衣好衫夫穿戴?!泵鎸ω撔哪腥说恼_陷,丁香也只能以“你要憑天良”的這段感人的唱段來向張萬郎哀苦訴求了,乞盼鐵石心腸的張郎能夠回心轉意(該唱段已成為名段)。
  潘本和六安油印殘本中的《嘆十里》寫的是丁香走出張家莊,一路行一路唱,看得出她對于張萬郎的怨恨,對王妙香的藐視,對姑婆的感激,尤其覺得愧對娘家。十里中一里一個層面,雖較好地展示丁香被迫離開張家莊的復雜情感,但整個面鋪得太開,難以表現主人翁反抗的性格。陳本的《嘆十里》一場主要作為《休丁香》一場的延伸。此刻曠野無人,黃牛成為她哭訴衷腸的對象。以顛簸的牛車象征著丁香此后顛簸的命運,以“牛兒遲遲不動步”,引起丁香“回看莊景”的情思,而這個“莊景”正是她“3年”辛勤勞動的成果,通過她的雙手一棵一棵地栽種并澆灌出來的!如今這一切都成了空。毋怪乎她要面對“休書”向觀眾訴說這一人世間的“不公道”:“張家莊,張家莊,/枉負我三年好時光,/三年日月不算短,/換來休書紙一張。(看休書)/這休書好比一抔土,/埋掉真名郭丁香,/從今后我只得隱名姓,/再露真名怕傳揚。/人總說被休的媳婦不賢德,/一江水也難洗清我冤枉!”這既是對《休丁香》一場的“總結”,也是對丁香生存狀態的真實描述。丁香萬般委屈卻無處傾訴,也無人理解,也許這不僅僅是一個丁香的命運。   陳本對于《再遇》一場也進行了較大的改編。潘本和六安油印殘本中丁香在《嘆十里》后借宿范家并主動提出與范士江成親。由于丁香系“財帛星下界”,走到哪里,金銀財帛就跟到哪里,于是范家一夜之間成了巨富,買了田產,開了當鋪。與此同時,張萬郎家因休了“財帛星”,迎來了“掃帚星”(指王妙香),一夜之間淪為乞丐。“鴆夫者”王妙香被燒死,“傷妻者”張萬郎被燒瞎,以示善惡有報。同時,為了讓天下的負心漢有所“警悟”,潘本和六安油印殘本均設計了“張萬郎乞討”這場戲:盲丐張萬郎登場,大嘆“休丁迎妙”后的家境變化和淪為盲丐后的苦情。遇眾丐,乞討所得均被眾丐奪去。后在范家莊偶遇丁香“開倉放糧”。丁香念及過去婆母之情,施舍些食物,張萬郎悔恨交加,一頭撞死。這一設計顯然是宣揚傳統的“宿命論”,將丁香命運的改變全部歸結于“財帛星下界”,顯得很荒謬。
  陳本對“再遇”進行了重新設計,變動有二:一是通過范士江對于丁香的贊美,肯定了她的善良勤勞美好品德,寫出了迎娶丁香后的生活變化:“二年前家徒四壁無隔夜糧,如今是秋收冬藏有余糧;二年前我衣衫破了無人補,如今是一年四季新衣裳;二年前我打柴回來還要做飯,如今是耕種回家飯已香;二年前只有母子人兩個,如今是祖孫三代樂無疆?!弊尪∠阃独蛇^上幸福美滿的生活,同時也說明了天下的男人并非全是負心漢,人間自有真情在。治家靠勤儉,幸福自然來?!澳懈棧星谂畠€。不到兩年,小日子過得像熱鍋里的饅頭,越蒸越發啦”。二是設計丁香再婚后生子的情節,為《休丁香》一場那條難以辯白的“不生不養”的“懸案”來個響亮的回答。這二處變動改變了以前版本的宿命論結局,丁香通過個人努力贏得了人們尊重,肯定了勞動換來美好生活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陳本在《休丁香》的情節方面的改動還是很大的,它凝聚了陳仲為首的廬劇藝人的心血與智慧,對于廬劇《休丁香》劇本的成熟與完善意義極大。
  二、丁香形象愈加真實與豐富
  1956年由壽縣廬劇團潘際帆根據老藝人王順田口述改編的《休丁香》在安徽省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演出以后反響強烈,大家對刪去迷信的內容給予充分肯定,但對于女主角丁香的塑造提出了一些看法。首先,潘本賦予丁香本身所不能具有的進步性,她反對張郎置田買地,反對張郎的興家立業,丁香似乎已經成為對資本主義進行斗爭的先進思想的代表了[2]。丁香被賦予過多當代特色,而非人物本身應該所具備的時代特征,這對于人物的真實性傷害極大,也影響觀眾對于這個角色的認同。其次,在丁香身上出現了前后不一的矛盾。潘本前半場丁香現代而進步,而后半部又保留了丁香在口述本中的性格特征:溫順賢惠。如再遇張郎時,贈他金釵后又以話語打動他,這些都讓觀眾感到不解,因而使丁香這個人物的性格前后反差很大[2]。
  陳本克服了上述的不足,使得丁香形象更加真實可愛?;诙∠愕囊娮R和所處的時代,她有軟弱妥協的一面,她曾經苦苦哀求張萬郎不要拋棄她。正如廬劇劇作家趙鴻說:“過去我們對丁香這個人物認識不足,只是簡單地力圖把她作為一個‘正面人物’處理,因而極力削弱她封建意識的一面,沒有認識到作者(指陳本的整理者們)的偉大,正是在于反映了丁香這一人物的生活道路的悲劇。”③
  這一點可以從1957年安徽省廬劇團上京演出的反響中可以看出。這次演出后,就有專家發表文章表示對陳本《休丁香》的認可,如戴不凡在《從“休丁香”談起》中認為,陳本想要表現的是“一個善良少婦的悲劇”而并不是喜劇,因為這對封建禮教會更加有力。他還說:“事實上,陳本中的丁香就是這么一個人:百分之二百地忠實于封建禮教的一個賢良少婦。然而,她越是想成為賢德之人,她就越是走向一條悲慘的絕路。君不見‘被休’——這一場精彩的好戲中,丁香幾乎是不計任何條件,任何代價,任何痛苦,在哭著,跪著,哀告著,懇求丈夫不要休她,然而,又有什么用呢?終于被休了?!蚁耄髡叩谋绢I,就在于他的慧眼看出了越是想做賢妻,就越是一場悲劇而不是喜劇。作者雖沒有通過丁香的形象,正面地、直接地大聲疾呼,號召去沖破禮教的樊籠;但是,他蘸著滿含熱淚之筆,嚴肅地告訴觀眾:禮教的羅網,是如何地折磨一只可憐的、痛苦的小鳥。而這張羅網,不光是撒在丁香生活的周圍,也不光是外在的,羅網就存在于她自己的靈魂深處,所以,越發顯得她走投無路的痛苦了。”當時在北京剛剛建立起來的中國戲劇出版社(田漢任社長)決定將《休丁香》印單行本推廣,大概也是基于上述認識。
  安徽省文化局為安徽卷的《集成》出版所寫的“前言”中也對陳本在丁香這個人物塑造上取得的成功予以高度評價:“廬劇《休丁香》的原本,也夾雜不少糟粕,如把人的生活變化歸咎于‘星宿臨凡’。整理后郭丁香這個人物就更加可愛了。通過《繡羅衫》《嘆十里》等情節,塑造了一個勤勞而又善良的農村婦女形象。”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陳本改掉了前本丁香性格中的矛盾性,使丁香變得更加真實可愛,也令讀者信服了。
  三、主題的升華與創新
  《休丁香》作為一個民間故事流傳廣且深受喜愛,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對丁香被壓迫、被休棄悲慘命運的同情,有對丁香含羞忍辱后的抗爭的敬佩與贊賞,有對丁香追求新生活及其最終得到幸福的認可與祝愿。但是,由于丁香故事是口口相傳或是殘本,未曾得到認真的整理或編寫,因此內容比較凌亂,主題不夠集中,且帶有宿命論色彩。比如,在六安油印殘本中,丁香的“財拜星”之說,可能會使得人們產生一些疑惑,到底幸福的新生活是靠什么得來的?是勤勞致富還是天注定?直至潘本的《休丁香》這個問題似乎才得到解決,但是由于當時特殊的歷史背景,作家在創作中也留下了較為明顯的致命傷。這從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后的評論中就可以看出:“廬劇《休丁香》增加了一些甚至于近乎‘兩條道路斗爭’的描寫。這些既不符合歷史的真實……同時也相對地削弱了這部戲控訴、揭露封建禮教、批判道德敗壞的主題?!盵2]
  到了陳本,如何升華主題就成了修改劇本的關鍵。而要升華主題,關鍵在于對丁香這一人物形象的創新。這時《詩經》里的《谷風》和《氓》給了陳仲很大的啟示:“士之耽兮,猶可說(脫)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逼拮釉侔V情,如果遇上絕情丈夫,妻子也將難逃厄運,原因在于封建社會的父權制和婚姻制度。認識到這一點,劇本的主題就容易確定了。但要升華主題,就要對丁香這個人物形象進行一定的創新,即矛頭所指就不能僅僅局限于張萬郎的“喜新厭舊”和“道德敗壞”,還要指向封建禮教及其生長的土壤——封建社會,正是它給了張萬郎主宰丁香命運的大權!使丁香被遺棄。實際上,丁香的苦苦哀求就是無用功,然唯其如此,方可反襯古代婦女在家庭中地位的不對等。陳仲改編中的神來之筆,使丁香瞬間鮮活理論,主題也得到升華。此劇本經過著名的廬劇藝術家丁玉蘭老師的精湛表演后,社會反響極大?!度嗣袢請蟆贰侗本┤請蟆贩謩e于1957年4月25日、4月30日發表了艾蕪的《看“休丁香”的感想》和戴不凡的《從“休丁香”談起》兩篇評論。艾蕪先生說:“4月10日晚上在北京劇場第一次看見了安徽的廬劇《休丁香》非常喜悅,覺得這樣的好戲劇正是我想要寫的一種作品內容,雖是講過去的婚姻故事,但對現代未婚的青年男女是極有教育意義的。”對于陳仲等人的創作成就,戴不凡評論道:“盡管全劇還有可待研究之處,然而,它通過那些樸素真摯的奇妙民間語言,卻活繪出了一幅封建道德吃人的畫圖,使我久久不能釋于懷?!币陨蟽晌淮蠹揖隙岁惐尽缎荻∠恪?。主題的升華,人物形象的創新,使劇本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它向受眾揭示:丁香的悲劇不僅僅是個人的悲劇,同時也是時代的悲劇、制度的悲劇。
  應該說,陳本的成功是以陳仲為首的集體創作的成功,它不僅凝聚著建國后無數編劇人的智慧與心血,也有著熱愛廬劇藝術和傳唱廬劇的藝術家的貢獻,正是因為有著一代又一代廬劇人的辛勤耕耘,才有《休丁香》這樣的藝術精品脫穎而出。
  注 釋:
 ?、?956年安徽省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采用的是由壽縣廬劇團潘際帆根據老藝人王順田口述改編的《休丁香》。
 ?、?956年安徽省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采用的是由張仁剛筆錄,由尹長仙、周啟富、孫萬金口述的六安專區代表團廬劇《休丁香》的油印殘本。
  ③1957年的8月,寶文堂書店在京出版了陳仲的《休丁香》。知名廬劇劇作家趙鴻撰寫序言。1958年3月,寶文堂書店再版。1959年8月,《中國地方戲曲集成﹒安徽省卷》入選《休丁香》在京出版。
  參考文獻:
  〔1〕董健,馬俊山.戲劇藝術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26.
  〔2〕安徽省文化局.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紀念刊[M].合肥:安徽出版社,1957.92,94.
 ?。ㄘ熑尉庉?徐陽)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958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