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玦記》中女性形象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鄭若庸傳奇《玉玦記》塑造了三個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秦慶娘貞烈果敢,李翠翠心狠手辣,李娟奴膽小虛偽。《玉玦記》的女性形象特征,既受時代風氣和文學繼承的影響,又和作家自身思想、經歷和性格有關。其女性形象的塑造有力地捍衛了“戒煙花”“表貞烈”的主題,揭露了封建娼妓制度的罪惡,反映明前期以來宣揚教化的時代思潮和鄭若庸的女性觀。
關鍵詞:鄭若庸;《玉玦記》;女性形象;時代思潮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9)04-0046-04
鄭若庸(1489-1577),字中伯,明中葉著名戲曲家,其傳奇作品《玉玦記》共36出。該劇糅合唐傳奇《李娃傳》和宋代戲文《王魁》的相關情節,呂天成贊其“曲雅工麗,可詠可歌”[1]237。然而也不乏批評者,指責其藝術形式過于典雅,駢偶化嚴重,如王驥德認為:“句句用事,如盛書柜子,番使人厭惡?!盵2]131事實上,《玉玦記》在當時大受歡迎不僅在于其人物語言典雅,還在于其人物形象飽滿鮮活。本文將從解讀《玉玦記》中女性人物形象入手,分析她們形象特點和價值,探究其創作原因。
一、《玉玦記》女性形象特征
《玉玦記》采用雙線結構,主線寫王商落榜后被李翠翠母女騙光錢財,發憤苦讀最終中舉之事;副線寫慶娘被叛軍俘獲,遭遇威逼卻為夫守節?!队瘾i記》塑造了三個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秦慶娘溫婉剛烈,面對凌辱堅貞不屈,結局圓滿;李翠翠母女出身煙花之地,貪婪虛偽,但是性格卻有差異:李翠翠殘酷狠辣,李娟奴膽小虛偽,她們共同豐富著《玉玦記》的文化內涵。
?。ㄒ唬┣貞c娘形象分析
秦慶娘是作品中最重要的女性形象,作者對她著墨較多,她的女性形象主要表現在她與丈夫的關系上以及被擄之后的種種表現上。
1.溫婉賢淑,勤勞癡情的少婦
秦慶娘的賢淑不僅表現在于對丈夫體貼溫順,也表現在于關心丈夫前程上。秦慶娘出身名門,生性溫柔,受過良好的教育。王商對其評價是:“妻房秦氏慶娘,荊襄鎮撫秦貞之女,德性幽柔,工容閑治,慎周南蘋藻之職,兼衛女衣裳之能,正是室家攸宜?!盵3]2新婚后,夫妻二人感情甚篤,和和美美。為了讓王商不縱欲敗身,玷辱家聲,她 勸夫進京趕考,早日顯親揚名,不辜負父母期望,其言行符合婦德規范。然而臨行卻“攬衣推枕聽雞聲,欲問登程,怕問登程”[3]9,叮囑夫君頻頻寄書,勿思故鄉,贈予玉玦,盼其早日高中歸來。既擔憂夫君赴京忘了自己,又怕誤了夫君前程。夫君離家后,慶娘“愁倍增”,日日思夫卻不忘恪守婦女本分,操勞家務,供衣服,納酒漿,邊做衣服邊思念夫君:“愿萬縷長絲,似妾心中有,把回文錦字……羞見我機中婦?!盵3]18慶娘是遵守禮教的賢妻,更是個有血有肉、渴望幸福的女子。
2.外柔內剛,貞烈果敢的烈婦
慶娘不僅溫婉賢淑,還是個烈婦,有著強烈的貞操觀念,她的貞烈體現在不屈于邪惡勢力上。如第十四出《擄掠》、第十八出《截發》和第二十五出《夢神》都展示了這一形象。張安國叛亂后,擄掠山東,將至巨野,目睹“鼎沸山河,瓜分邑里……是處見征旗,滿四郊密匝匝幾多烽燧”[3]35,她帶著婢女春英四處逃難,“荒草徑,蒺藜叢,兔身鋒鏑下,苦匆匆”[3]43,逃難經歷彰顯其外柔內剛、英勇果斷、吃苦耐勞的品格。主仆二人被叛軍俘虜后,她“不辭血染會稽峰,肯將名污高堂夢”[3]44。拒絕叛軍首領利誘,如傲雪貞松,誓死不從。慶娘在叛軍將領的再次逼迫下,仍舊“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斷不學狗彘之行……寧蹈白刃”[3]56。用激將法拿到劍,曰:“吾頭可斷……然后自盡!”[3]56而后使用拖延計,截發破面,用寶劍威脅自裁,以彰自己為夫守節的決心。
總之,秦慶娘是封建禮教教化的產物,是真善美的化身。兵難臨頭,鎮定自若,帶著婢女逃難,遇到叛軍威逼利誘,堅守本心,毅然守節,展現的是明前期以來宣揚教化、提倡五倫節義的時代風貌。
?。ǘ├畲浯淠概蜗蠓治?
李翠翠母女雖同為妓女,但兩者尚有差別。李翠翠是冷面無情,主動作惡的鴇母;李娟奴以色侍人,雖服從母親安排卻尚有良知。
1.李翠翠——薄情寡恩,心狠手辣
在文學作品中,鴇母大都以負面形象出現,是品行不端、唯利是圖的代名詞。如《香囊怨》中鴇母明知劉盼春與周恭有情,卻為了錢逼她嫁與鹽商。而李翠翠不僅精于計算,更是狠毒無情。她的惡毒體現在如下幾點:首先,她無情無義,唯利是圖。第八出《入院》中李翠翠看王商有錢,便教唆李娟奴勾引王商:“我看這王姐夫是個富貴子弟……等他心上熱了,起發他些東西,首飾衣服都是錢?!盵3]23騙光王商錢財后,又搭上土財主昝喜,逼迫娟奴與王商分手。昝喜落難后,李翠翠便翻臉無情,要將他攆走,說道:“我這人家,只圖錢財,不顧禮義廉恥,你在此難道不要你使錢?!盵3]70其次是李翠翠對不能榨取錢財的人毫無同情,甚至痛下殺手。留下昝喜后,嫌他耽誤生意,就把他毒死。第二十九出《商嫖》李翠翠說:“方才與他這碗藥酒,酖死了他……等到更深,推下水去?!盵3]91不僅如此,她對自己的親女兒更是薄情。李翠翠見娟奴臥病不起,情形不好,再無湯藥看顧,甚至不愿看她。娟奴死后,她竟覺得“有錢買棺材,到做件衣服與活的穿了,少不得把一床草薦卷他罷”[3]96,絲毫不顧母女情分,覺得“娼家行徑如此”[3]96;嫌棄好墓地浪費錢,氣走風水先生,討價還價讓人用破草席將尸骨扔入千人坑中?!肮湃吮轴〔粭?,為埋馬也;敝蓋不棄,為埋狗也”[3]97,親生女兒死后境遇不如狗,可見其狠心無情。李翠翠是惡毒的鴇母,喪失人性,目無法紀,是惡的化身。
2.李娟奴——貪婪虛偽,軟弱膽小
李娟奴的形象較為立體,內心充滿著善惡的掙扎,尤其體現在她對情與金錢的矛盾心理上。李娟奴姿容艷麗,善解人意,卻貪婪虛偽。出場時年幼無知,不懂哄人伎倆,但也禍害了眾多良家子弟。第八出《入院》中無賴解官人更是說娟奴是“猱兒”,“把俺子弟們猱死了多多少少”[3]21。第十出《祝壽》李娟奴對王商信誓旦旦:“誓白首同歸,比翼鶼鶼效此生。”[3]32她生性軟弱,對母親的話言聽計從,卻良心未泯,在哄騙王商時尚存愧疚之心。后來李翠翠得知王商的錢財耗盡,要將王商攆走,李娟奴雖對王商舊情難舍,讓“媽媽且放從容”[3]45,但聽母親說昝喜已經給銀子,便將王商拋棄。昝喜破產后,目睹昝喜慘狀,于心不忍,向媽媽求情。在看到昝喜慘死后,被其鬼魂糾纏,道出自身無奈(第三十一出《索命》):“鬼神難信,驚魂已先引……恨我無情,誰將肯憐憫?!盵3]95第二十二出《改名》:“料今生難倚蒹葭,你也怪我不得。我是梁園艷葩,恨彩幡無力與東風嫁,也空教碧玉多情,恐明朝又屬豪家?!盵3]69道出娟奴無法掌控自身命運的無奈。李娟奴是封建娼妓制度的受害者,雖與李翠翠一起做了許多壞事,但她良知尚存。 二、《玉玦記》女性形象的價值
《玉玦記》中塑造了兩種來自不同階層、性格截然不同的女性,結局也一優一劣,表現作者對這兩種女性的褒貶態度,以實現“戒煙花”“表貞烈”的創作目的。
(一)揭露封建娼妓制度的罪惡,宣揚“戒煙花”主題
中國古代娼妓制度是古代婚姻家庭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嫖客、妓女和鴇母是這一制度主要構成要素。這種制度帶來很多不良后果:其一,摧殘年輕女性,踐踏人性。李娟奴雖是李翠翠的親生女兒,李翠翠卻把她當成掙錢工具,在第三十一出《索命》更是借解幫閑之口罵道:“你這女兒近錢時,見你何等哄他……成家錢樹還忘本。”[3]97為了獲取更多錢財,她無情地拆散王商與李娟奴。李娟奴在與王商交往的過程中產生情感,卻因王商錢財耗盡而被李翠翠阻攔,屈服于李翠翠的淫威,李娟奴只好選擇金錢而舍棄愛情。在這種制度下,妓女是不能自主追求幸福的,因為她們根本沒有人身自由。李翠翠在李娟奴患重病及死后的種種行為更顯其薄情寡義,母女之間只剩下赤裸裸的利益關系,金錢扭曲了人性。其二,沉迷女色,自毀前程,甚至傾家蕩產,丟了性命。王商本是戶部侍郎之子,飽讀詩書,在秦慶娘的鼓勵下“圣學工夫惜寸陰”[3]4??炭嘧x書卻未中榜,遂心灰意冷,沉迷妓院,被李翠翠母女騙光錢財后被掃地出門。而昝喜更為悲慘,不僅人財兩空,最后還落得個命喪黃泉。其三,破壞家庭幸福,敗壞社會風氣。王商與秦慶娘本是一對恩愛夫妻,王商趕考不第后深陷妓院,辜負秦慶娘的一往情深。作者借此宣揚了“戒煙花”主題,告誡世人珍惜夫妻真情,遠離妓院。
(二)歌頌真情,“表貞烈”主題
作者筆下的秦慶娘明顯不同于前期風化劇的女主角。前期的風化劇只重教化民眾,部分作品甚至不合邏輯,故事生硬粗糙。如邵璨的《香囊記》中的貞娘,與丈夫張九成新婚半月就分離,與婆婆相依為命12載,其間更是被趙轉運使之子脅迫成婚,不從。劇中講的都是貞娘對張九成的付出,涉及二人感情的筆墨甚少,過于宣揚倫理教化,藝術價值不高。在《玉玦記》中,作者更強調秦慶娘與王商有情。成婚后,兩人舉案齊眉,相約賞春,說明秦慶娘和王商曾有一段如膠似漆的時光。慶娘忍住心中不舍,勸其趕考,如第四出《送行》中自述:“伉儷之愛,情不能舍,功名之事,義不可留,教奴家如何是好?!盵3]9表明夫妻二人伉儷情深。王商落第后雖在妓院度過一段荒唐時光,但對妻子尚存真情,即便與李娟奴定情癸靈廟,也想著把她“取歸見俺荊妻”[3]39。遇到危難時更想著慶娘,如第三十出《渡江》,王商在被金酋所虜后仍念著妻子下落,這些都謳歌了夫妻真情,體現著作者對倫理道德的追求。正因為夫君兩情相悅,慶娘才會在張安國劫掠山東時避禍蠶尾山,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絕張安國的威逼利誘,甚至為了保全自己的貞節而截發毀容。第十八出《截發》中慶娘自訴:“丈夫,你不在面前,那里再有眼看人……我若失節呵……九地逢君,赧顏厚甲?!盵3]57她此時截發毀容,只是為保全貞操與性命,以期夫君重逢。然而世事難料,因擔憂遭受凌辱,她決心赴死:“丈夫呵,和伊結發同死生……我便先死了呵,在九地黃壚須待等?!盵3]78慶娘在此刻非常冷靜,絕非多數烈女那般沖動,而是想著遭玷污會蒙羞,影響夫妻感情。
“戒煙花”和“表貞烈”是相輔相成的,越是“表貞烈”,越能體現“戒煙花”的必要性。妻子對丈夫越貞烈,丈夫越應該體恤妻子,珍惜夫妻情分。
三、《玉玦記》女性形象的時代基因
鄭若庸塑造這幾位女性形象既與明代政治文化、文學自身發展密切相關,也與作者的正統思想、人生經歷和性格有關。
(一)受明代政治文化背景和文學的繼承性影響
作家的創作動機是復雜的,不僅受到政治風氣、社會思潮等因素影響,還與文學自身的繼承性密切相關。
首先,《玉玦記》中的秦慶娘形象帶有明顯的道學色彩。其一,明初的統治階級奉行文化專制政策,對思想文化控制較嚴?!犊妥樥Z》記載:“永樂九年七月初一日……今后人民娼優裝扮雜劇,除依律神仙道扮,義夫節婦,孝子順孫……不禁外,但有褻瀆帝王圣賢之詞曲……一時拿送法司追究……敢有收藏的,全家殺了?!盵4]296這些政策束縛了戲曲創作,使明前期戲曲作品中充滿道學色彩。其二,應制戲的流行。明朝統治者本身就是戲曲愛好者,也重視戲曲教化功能。靖難之役后,各地藩王明哲保身,召集大批幕僚和門客創作宣揚封建倫理道德的劇本,借藩府典樂官之口,向皇帝表明忠心奉藩的決心,《玉玦記》也深受其影響。其三,明初以來八股取士,程朱理學盛行,強調禁欲主義和封建倫理道德,朝廷大力表彰“節婦烈女”,各地紛紛為節婦立碑,文學作品中也出現大量歌頌節婦的篇目,張廷玉所編的《明史》更是為烈女作傳,而秦慶娘就是烈婦的典型。
其次,秦慶娘也有較強的個人情感因素。盡管這一時期程朱理學深刻影響著社會風俗和人們的行為習慣,但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程朱理學的弊端日益凸顯,新的社會思潮開始出現。自王守仁龍場悟道后,“陽明心學”漸漸流行,人們開始關注人的自然情感及人欲的合理性,思想逐漸開明。在《玉玦記》中,作者用大量筆墨描述秦慶娘與王商伉儷情深,使得秦慶娘的形象與以往風化劇的節婦形象相比更多了一些人情味。
再次,文學有自身發展規律,作者在創作時會不自覺對前代作品加以揚棄。鄭若庸的《玉玦記》借鑒了《琵琶記》的雙線結構和《拜月亭》的戰爭離亂背景,汲取了《琵琶記》封建倫理的精華,同時“拿來”并改造《李娃傳》和《王魁》的情節,以表達自身情懷。作者明是贊揚貞烈的秦慶娘,暗是歌頌明朝開國以來統治階層所提倡的封建道德觀念。
?。ǘ┦茏骷艺y思想、人生經歷和性格影響
首先,鄭若庸年少聰穎,博覽群書。詹玄象在為其所作的《蛣蜣生小傳》中曰:“(若庸)性妙悟,岐巋卓犖,十年就傅,暗疏經義……邑郡大夫奇其文,輒取置第一。”[5]1鄭若庸祖輩也有科舉經歷,他捍衛封建道德觀念不足為奇。秦慶娘的形象符合統治者宣揚的封建禮教思想,同時也符合當時儒林對配偶的主流審美。在作者的心中,秀外慧中、貞烈果敢的秦慶娘就是自己理想良配。 其次,弘治、正德年間,追求自我愉悅、享樂縱欲之風開始盛行,很多文人沉迷青樓酒館,狎妓成風。錢謙益說:“(若庸)有《玉玦傳奇》行世,或曰滎陽生其自寓也?!盵6]498這足以證明作者曾經迷戀煙花。據沈德符《萬歷野獲編》載,鄭若庸“少粗俠,多作犯科事”[7]681。他性格粗俠豪放,也曾出入青樓酒館。第三十四出《陰判》:“他如簧笑口,腹腸中包藏虎彪……都是那龜子與鴇兒?!盵3]106可見鄭若庸應對青樓很熟悉,與妓女保持著一定聯系。這些“經歷”進入作品,顯然不足為奇。第一出《標題》作者自訴:“和壁悲瑕垢,恨紅殞啼花……這優孟諷諫君聽取,謾嘲悠謬?!盵3]1作者寫這部作品時可能正心存懊惱,因深陷妓院而自毀前程,想以此告誡后人不要重蹈覆轍。鄭若庸雖對棒打鴛鴦的鴇母大加嘲弄,但對身不由己的娟奴卻有一絲同情,至少證明他與妓女交往時付出過真情。因此,他才寫這部作品,諷刺青樓薄情,妓女無義,以泄自己自毀前程的憤懣。
再次,鄭若庸“因斥士籍”[7]681,“嘉靖四年(1525)是他(鄭若庸)最后一次參加鄉試,仍未中舉……被革去生員資格,畢生科舉無望”[8]1,他自然要另辟蹊徑。據徐朔方《鄭若庸年譜引論》記載:“(《玉玦記》)傳奇大約作于1527年?!盵9]38宣揚統治者的教化思想,獲得統治階級認可,也可入仕。塑造貞烈勇敢的慶娘形象也許就是他的嘗試。
盡管明代部分文人對《玉玦記》評價不高,但是我們不能否認其文學史上的價值:不僅豐富發展了明前期的戲曲藝術,還影響了明后期臨川派“至情論”戲曲創作,在戲曲創作史上留下來濃墨重色的一筆。
參考文獻:
〔1〕(明)呂天成.曲品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0.
〔2〕(明)王驥德.王驥德曲律[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3〕(明)毛晉.六十種曲(九)[M].北京:中華書局,1982.
〔4〕(明)顧起元.客座贅語[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
〔5〕(明)鄭若庸.蛣蜣集(八卷)[M].濟南:齊魯書社,1997.
〔6〕(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7〕(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下)[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
〔8〕余凱越.不甘與無奈──鄭若庸文學心態研究三題[D].浙江大學,2017.
〔9〕徐朔方.鄭若庸年譜引論[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1993,(02).
?。ㄘ熑尉庉?徐陽)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96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