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粵語詞匯中的古語來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粵語作為古漢語的活化石,在語音、詞匯、語法上都保留了大量古漢語的痕跡。本文立足于詞匯學,結合字源字形,從歷史角度上探析了粵語詞匯中關于“走”“食”“細”的古語來源。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和地理原因,產生在嶺南地區的粵語,在古代長期保留著古漢語中的語言痕跡,并沒有因語言的分化與融合而消失,因此,才使得粵語成為古漢語的活化石。
關鍵詞:粵語;詞匯;古語來源
中圖分類號:H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9)04-0054-03
粵語作為我國七大方言之一,具有重要的影響力,不僅活躍于香港和廣東大部分地區,而且在眾多海外華僑聚居地仍然在使用粵語。粵語作為古漢語的活化石,無論在語音、詞匯上,還是在語法上,都保留著古漢語的痕跡。例如,在語音上,粵語至今保留著鼻輔音這一發音習慣,比如“我”在粵語中就被讀作ngo5。①在語法上,最常見的是至今仍然使用狀語后置這一語法習慣,例如在粵語中表達“我先走”時說成“我走先”;直接賓語前置現象,例如在表達“給我一次機會”說成“俾次機會我”。在詞匯上,粵語中有很多詞匯依然保留著古代漢語的義項,有的仍然完整保留古代漢語詞匯,例如,在表示現代漢語中的“零錢”時,粵語中用“碎銀”一詞;有的詞匯則是在詞義構成中部分保留古義,例如在粵語中表示“洗臉”時用“洗面”一詞,等等。本文主要從詞匯角度探究以下具有古語痕跡的粵語詞匯的古語來源。
一、“走”
“走”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人或鳥獸的腳步交互向前移動?!崩纭靶凶摺薄白呗贰薄昂⒆訒吡恕薄榜R走不動了”等。在現代漢語中“走”與“跑”相對,“跑”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兩只腳或四條腿迅速前進(腳可以同時騰空)?!崩纭芭軇印薄百惻堋薄芭芰艘蝗Α钡?。二者在現代漢語中的區別主要在于動作的速度,“走”的速度緩慢,“跑”的速度迅速,二者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對反義詞。
而粵語中的“走”卻和“跑”現代漢語中的“走”和“跑”有所不同。在粵語中,一般用“走”字來表示“跑”的義項,例如:“今日我一條氣走咗②兩堂路。”(今天我一口氣跑了10公里路)“走來走去做咩?”(跑來跑去干什么?)“你呢個豆丁,唔好走啊!”(你這個小不點兒,別跑?。?。
“走”在《說文解字》中的小篆字形為 ,許慎解釋為“趨也。從夭止”。根據六書理論,“走”字是會意字,小篆字為擺動兩臂跑步的人形,下部像人腳,表示人在跑,其本義是跑,也就是今天現代漢語中“跑”的義項。例如:“來朝走馬?!保ā对姟ご笱拧ぞ偂罚翱涓概c日逐走?!保ā渡胶=洝ずM獗苯洝罚半p兔傍地走。”(《樂府詩集·木蘭詩》)可見“走”字的這一義項古代一直沿用著,而在現代漢語中,才用“跑”字專門表示這一義項。而在粵語中則一直保留了“走”的本義,并沿用至今。
二、“食”
“食”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有多個義項,其中表示動詞“吃,或者吃飯”的這一義項現在只存在于個別的詞匯中,例如“食堂”“廢寢忘食”等。而在現代漢語中表示“吃,或者吃飯”時則用“吃”字,例如“吃飯”“吃奶”“吃藥”等。
在粵語中則有所不用,粵語中的“食”表示“吃,或者吃飯”,例如:“話過都唔食垃圾嘢嘞”(說過都不吃亂七八糟的東西了)“食飽未呀?”(吃飽了沒?)“食件糕頂住肚先啦!”(吃點糕點先充饑吧!)在粵語中所有表示“吃,或者吃飯”這一義項時全部都用“食”字。
“食”在《說文解字》中的小篆字形為 ,字形像一個盛食物的器皿,許慎解釋:“一米也。從皀亼聲。”根據六書理論,該字是會意字,本義是指食物,例如:“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保ā蹲髠鳌る[公元年》)“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保ā稇饑摺R策》)“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三國志·諸葛亮傳》)之后該字由名詞引申為動詞,在古漢語中,表示“吃、或者吃飯”這一義項,例如:“食舍肉。”(《左傳·隱公元年》)“長鋏歸來乎,食無魚!”(《戰國策·齊策四》)“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在現代漢語詞匯中,除個別詞匯用“食”字外,通常情況下用“吃”字代替“食”字,而粵語則一直保留古義至今。
三、“細”
“細”在《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條狀物)橫剖面小,跟粗相對?!笔切稳菰~,例如“細鉛絲”“她們紡的線又細又勻”等,現代漢語主要使用這一義項。該字也常用來形容人的肢體或者身材,例如“身材纖細”“她的腿很細”等,其中心意義主要是和“粗”相對,作形容詞用。
在粵語中,與“細”字有關的詞匯主要有“細佬”(或者寫作“細路”)“細蚊仔”,例如:“呢個③細路讀書好!”(這個小孩讀書挺好)“呢個細蚊仔唔系幾擇食?!保ㄟ@個小孩不怎么挑食)“我哋④都唔⑤細 啦?!保ㄎ覀兡昙o都不小了”)等。由此我們發現,在粵語中,“細”的義項對應現代漢語中的“小”,與“大”相對,這與現代漢語中的用法有所不同。
“細”在《說文解字》中的小篆字形為 ,許慎解釋:“微也。從糸囟聲?!笔切温曌?,其本義就是表示小,為形容詞,與“大”相對。《廣雅》中將其直接解釋為:“細,小也?!崩纾骸按宋崴^君子明細而不明大也?!保ā赌覢天志中》)“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保ā盾髯印駥W》)“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保ā抖Y記·檀弓》)等,都用“細”的本義。后來由本義“小”引申為現代漢語中的“(條狀物)橫剖面小,跟粗相對”這一義項,例如:“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要?!保ā赌印ぜ鎼壑小罚凹毠P鉤勒?!保簡⒊讹嫳液霞の募罚┑?,并且一直沿用到現代漢語,并成為“細”的中心意義,與“粗”相對。在粵語中,“細”仍然使用其本義,與“大”相對。
四、古語成分保留原因分析
粵語在詞匯上為何保留大量古漢語痕跡?究其歷史,我們可以找出答案。 “粵語”之名,來源于中國古代嶺南地區的“南越”(《漢書》作“南粵”)?!霸健笔且粋€泛稱,古代“越”和“粵”是通假字,在先秦古籍中,對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的部族,常統稱為“越”。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后,派屠睢率領50萬秦軍攻打嶺南。公元前214年,秦軍基本上占領嶺南。隨即,秦始皇在所奪取的嶺南地區設“桂林”“象”“南?!?個郡,我們的一部分祖先由中原地區遷徙到嶺南地區,并開始了長期的生活。此后,中原地區一度出現長年的內戰,經歷了許多朝代更迭,語言作為社會的產物,因此也會隨之而變。但在距離中原較遠的嶺南地區,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長期保持穩定,在語言方面,很少受到外族語的影響,出現融合與分化現象。因此,粵語無論是在語音、詞匯還是語法上才得以保留大量古代漢語的痕跡。
本文以粵語詞匯“走”“食”“細”為例探析了粵語詞匯中的古語成分,在粵語中這類語言現象還有很多。研究粵語中的這類現象,不僅可以加深我們對粵語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弄清粵語中古語成分的來龍去脈,從而更好地學習古漢語。
注 釋:
?、賜go5是粵語拼音,用國際音標表示為[η?13]。
②粵語中的“咗”相當了現代漢語中的語氣詞“了”。
?、邸澳貍€”為粵語中的指示代詞,相當于現代漢語中“這個”。
?、芑浾Z中“哋”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們”,加在人稱代詞后表復數。
⑤粵語中的“唔”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不”,表示否定。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2〕[東漢]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3〕鄭定歐.香港粵語詞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4〕邵慧君,甘于恩.嶺南方言的價值及其研究的拓展[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4).
〔5〕高原.談漢語中位移動詞的變化——以《古文觀止》為個案的認知分析[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
〔6〕趙敏.從粵方言詞語看語言對文化的反映[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04).
〔7〕張振江,陸鏡光.廣州話與普通話、香港話的語詞接觸[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4).
〔8〕饒秉才,歐陽覺亞,周無忌.廣州話詞匯特點研究(上)[J].暨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01).
〔9〕方小燕.廣州話句末語氣助詞對句子表述性的作用[D].暨南大學,2002.
〔10〕邵慧君,甘于恩.廣東西江流域粵語語音特點概述[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05).
〔11〕彭小川.廣州話是非問句研究[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4).
?。ㄘ熑尉庉?王文江)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98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