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動畫課堂“問題化教學”實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思考源于質疑,問題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字化學習習慣和創新思維能力的源頭活水。在信息技術課堂中,教師應注重恰當而有效地提問,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具體可從激趣、啟發、檢測、生成、總結五種提問方式入手。
[關鍵詞]信息技術;問題;思維能力;動畫
[中圖分類號] G633.6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9)15-0029-02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彼伎荚从谫|疑,問題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字化學習習慣和創新思維能力的源頭活水。信息技術課堂中教師恰當而有效的提問,能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學生在思考和操作過程中生成的問題,則是其獨立思考的開始。那么,教師如何提問,如何通過引導讓學生主動提問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激趣性提問,提高學生參與度
根據認知心理學理論,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客觀知識只有經過學生的主動轉換才能成為能夠為學生所用的主觀知識。在此過程中,學生對獲得的信息進行分解、加工、內化,以達到學習目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也提倡學習以學生為中心,在此前提下,教師要創設真實情境,提出貼近生活的問題,通過學習與生活的緊密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認知發展,啟發學生在已有的認知基礎上思考、交流、合作,讓課堂學習成為一個積極的、主動的知識內化過程。
在設計“動畫補間及引導層”教學時,正值圣誕節來臨前夕,在設計問題導入時,教師將“圣誕節賀卡”作為本節課的導入情境。
預設問題1:請談談你了解的圣誕節。
預設問題2:我們要制作圣誕節賀卡,可以用到哪些素材?
預設問題3:如果制作動態的圣誕節賀卡,哪些元素可以動起來?
學生對圣誕節很感興趣,也有一定的了解,問題1的提出,讓課堂頓時靈動起來,學生各抒己見,侃侃而談;問題2就與動畫素材聯系起來了;問到問題3的時候,學生已經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了。
二、啟發性提問,讓教學過程層次化
課改以來,教師為輔、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已深入人心。在課堂中,教師要發揮引導作用,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啟發學生獨立思考。而要啟發學生的思維,需要教師在備課時,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分析,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將教學目標層次化,在教學中把控課堂節奏,重點突出、層次分明地適時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循循善誘,引導學生自主思考。
1.設問于重點內容處
教學重點是教材內容中相對重要的部分,它對后續的學習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重點處設問,有利于學生理解、記憶重點知識。
在“制作圣誕節賀卡”這一課中,比較重要的內容應該是“元件、圖層和關鍵幀”的概念。在學生制作動畫補間前,教師可以這樣提問:(1)繪制的圖形能不能作為移動的對象?(2)移動的元件與背景可否放置在同一個圖層?(3)若要對元件對象進行編輯,插入普通幀還是關鍵幀?通過一系列問題的提出,幫助學生理清思路,避免學生在操作中有過多的、無效的生成。
2.設問于承上啟下處
所謂“水到渠成,風來帆速”,有效的提問就像是讓課堂揚帆的風,承上啟下,啟發學生延伸思維的觸角,幫助課堂教學順利地從一個知識點過渡到下一個知識點。
例如,在“制作圣誕節賀卡”這一課,在學生已經實現了“雪花下落”的動畫補間后,教師對學生展示的作品進行評價,在肯定學生的實踐成果后,就雪花降落的路線進行提問:“同學們注意過嗎?下雪的時候雪花是從天上直線下落的嗎?”學生的生活經驗告訴他們,雪花從天上飄落下來的時候,與雨水下落有所不同,它是輕盈的、隨風飄動的。這時教師又提問:“動畫補間能實現這個效果嗎?”答案顯然是“不能實現”。教師繼續質疑:“如何對雪花降落的路線進行設置呢?”“我們可以通過添加引導層,繪制對象的運動路徑?!苯涍^這樣的層層引導,學生自然過渡到對引導層的學習。
三、檢測性提問,掌握課堂動態
課堂教學是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并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如果不及時了解學生對教學設計的接受程度、對學習內容的理解程度、對重難點的把握程度等,可能會錯誤地估計學生的能力,甚至出現課堂教學進行不下去的情況。
提問是最常用的課堂教學檢測手段,它可以考查學生對知識和能力掌握的情況。通過學生的回答,教師可以實時追蹤學生對學習目標的掌握程度,及時調整課堂教學節奏和方法,讓課堂教學順利進行。
檢測性提問首先要具有普適性,它應該是針對所有學生的提問,讓基礎薄弱的學生也有展現的機會,讓他們也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檢測性提問還要具有針對性,它要有明確的目的,要側重于重難點。
四、生成性提問,捕捉智慧的火花
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的生成過程,教師不能預先知道每一個細節,一節生動的課更不可能是平靜無波的。由于信息技術課程的獨特性,教師在信息技術課堂中會使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方式,以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會有多種富有創意的想法,會遇到各種問題,有些問題可能是教師課前準備時沒有預見的。如果教師以“下課再說”“可以不用這個……”來搪塞,那么一個啟發學生思考的機會可能就消失于開始;但如果教師抓住智慧的火花,因勢利導,則有可能會激起課堂的波瀾,讓課堂更為鮮活、真實。
例如,在繪制引導層,引導雪花飄落的路徑后,有學生提出,如果設置多片雪花飄落,圖層容易混亂,而且好像在做重復的事情。教師在聽到這樣的反饋后,如果覺得與本課的學習目標無關,可能就會以“以后深入學習后自然會找到解決辦法”來應付學生。但是,皮亞杰的建構主義理論告訴我們,教學并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而應該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原有經驗為出發點,主動建構新的知識經驗的過程。學生主動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時,就是學生建構新知識的最佳時機。如果抓住機會告訴學生,將“雪花飄落”封裝為影片剪輯元件就可以解決上述問題,那么不僅學生的問題得到了解決,而且此知識點必將內化為學生的主觀知識。
五、總結性提問,提升教學效果
好的課堂既需要有鳳頭,也需要有豹尾,好的結尾會如畫龍點睛一般讓人久久難忘。課堂小結作為課堂教學的最后一環,不可或缺,是一節課的總結和回顧,它可以整合課堂,提煉知識點,讓學生加深理解,鞏固課堂所學知識;也可以提出具有啟發性的問題,為下節課作鋪墊,讓總結性的提問成為新舊知識的連接。
1.回顧與總結,畫龍點睛
在課堂的結尾,教師通過提問,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學習的內容,對近期所學的知識點進行梳理,能提綱挈領,實現對知識的總結和概括。
小結最常見的方法是以教師提問“本節課我們學到了什么”為輔,學生總結為主。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方法,比如還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動腦、動口,繪制思維導圖來進行回顧與總結。學生找出本節課的中心,提煉本節課內容的關鍵詞,通過繪制思維導圖的方法,將學習內容清晰地呈現出來。
2.鋪墊與延伸,激發興趣
一節課將要結束的時候,教師結合本課內容設置懸念,提出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可以調動學生繼續深入探究的積極性,激發學生興趣,為下一節課作鋪墊。
如在學生已經內化了動畫補間以及引導層的知識點后,要激發學生對下一課“交互式動畫”的學習興趣,就需要教師提出能激發學生好奇心的問題,比如:(1)我們可不可以對動畫的開始和停止進行控制?(2)如果要控制開始和停止,可以用什么方法實現?在問題的引領下,學生會對下一節課產生強烈的期待心理。
愛因斯坦說: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信息技術教師在課堂中開展“問題化教學”,促使學生多思考,鼓勵學生在思考中發現新問題、分析問題、解答問題,不僅能夠提高課堂效率,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
(責任編輯 周侯辰)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302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