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知識技能教學力度加強科學素養養成教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自新一輪課程改革啟動以來,“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就成為了首要的改革目標。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也將這一目標進行了貫徹和實施,開始重視學生的動手探究,減少了教師對知識技能講授的占時比重,使課堂不再單純地講授知識技能,而是要讓學生在實踐探究中掌握知識并得出結論。但在實際教學中,包括在一些公開課中,也出現了另一種極端現象:教師安排了炫目的多媒體動畫和有趣的動手操作或實驗環節,但對本節課的知識點卻很少講甚至不講。這樣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思路是否符合新課程改革的初衷,值得商榷。目前,很多學生對于一些基礎科學知識和實踐技能的掌握水平呈下降趨勢,對基礎性或常識性的科學知識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知道。這顯然與信息化教學高速發展、互聯網訊息高度發達的時代并不協調。筆者認為,新課程改革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但能力的培養需要一定的基礎作為前提,打牢基礎就是要對學生做好基礎知識技能的培養。
一、知識技能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載體
科學課堂重視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獨立思考的精神。在實驗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步驟是“提出問題—猜想假設—設計實驗—分析數據—得出結論—評價交流”。在整個教學活動中,需要一個具體的落腳點來支撐實驗,實驗目的或是驗證一個知識點的真偽、或是探究一個生活現象的影響因素,都將聚焦為一個具體的知識點。
譬如,教科版科學教材五年級下冊的《沉浮與什么因素有關》一課,教師首先要說明同一種材料構成的實心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情況與其重量和體積大小是沒有關系的?;诖?,再拋出讓學生做進一步思考的問題:兩個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不一樣,那么決定其沉浮狀態的因素是什么呢?以此引發學生深入思考,為接下來的教學做好鋪墊。
在這一教學過程中,筆者始終需要圍繞“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到底和它們的重量還是體積有關系”這一知識點來開展教學活動,如果背離了這個教學目標,就會使學生的探究行動失去方向,成為流于形式的“為了探究而探究”,而培養學生“控制變量”這一重要科學思維方式的目標也就沒有了探究的立足點。
所以,在科學課堂教學中,知識技能教學和能力培養就像在商店里買牛奶一樣。顧客想要的是瓶子里面的牛奶(學習能力),但必須要連瓶子(知識技能)一起買回去。在教學活動中,知識技能的教學正是要發揮牛奶瓶(載體和容器)的作用。雖然不必要求學生熟記每一個知識點,但是也必須圍繞相應的知識點來開展教學活動。
二、知識技能的訓練過程
是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的有效途徑
此次課程改革的一個重點,是要把學生從大量機械式的重復作業中解脫出來。小學科學課程中的部分實驗操作技能恰好需要學生進行多次反復訓練,于是有些教師就開始質疑這種多次重復的訓練是否違背了課改精神,加重了學生的負擔。但筆者認為,并非如此。
以“點燃酒精燈”的實驗技能為例。這個實驗屬于分組實驗中學生怕做、教師怕教的一個操作性實驗。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們在平時的生活中基本接觸不到火柴和酒精燈,而且很少有機會接觸明火,因此在操作時會產生緊張甚至恐懼的心理。另外,這個實驗的操作規程較多,學生在操作的時候容易顧此失彼。而且很多學生在看到火柴被點燃會感到手足無措,此時特別需要教師做好安全防范工作。為了人人都能過關,需要教師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指導學生們做好這個實驗,很多學生也需要進行多次反復練習才能達到技能操作的基本要求。這個實驗也曾受到同行們的質疑: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完成這樣一個實驗技能的培訓,是不是有脫離生活、機械重復的嫌疑呢?筆者認為,并非如此。
一方面,科學教育是基于探究和實驗的教育,如果不讓學生親自動手去實踐,只是采取“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的方式經歷實驗過程,就失去了科學教育的意義,還容易讓學生養成眼高手低的不良習慣。另一方面,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思維是需要掌握具體的知識技能的,不是僅靠教師單方面的講授就能完成。而這個實驗正好提供了這樣一個具體的活動,作為載體和容器鍛煉學生、培養學生。讓學生掌握點燃酒精燈的一系列操作規程,不是為了讓他們在生活中真的去點燃酒精燈,而是要讓他們通過這種嚴格的規范操作,培養認真閱讀規章制度、嚴格按照操作手冊進行實際操作的嚴謹態度。這恰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科學精神。只有學生們做到“心到”“眼到”“手到”,才算完全掌握了這一項實驗技能的操作。而為了這個目標的達成,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去反復練習,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知識技能的記憶是知識建構的基礎
“九層之臺始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小學階段的科學教育除了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之外,同時還承擔著學生進入中學階段學習理化生地等學科的啟蒙任務。因此,學生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還是有必要的,否則會給未來的學習造成阻礙。
雖然在新課標的指引下,已經不再要求學生對部分知識的掌握達到精確無誤的水平,但是對基本的大小、遠近、快慢的關系,以及一些常見的自然現象、機械工程原理、著名科學家的卓越貢獻等知識,最好還是要求學生能夠達到“掌握”的水平。筆者在一項質量調研問卷中發現,很多學生分不清太陽下樹的影子是早晨更長還是中午更長,不知道聲音在空氣和在木頭中哪個傳播得更快,不知道在比薩斜塔上做鐵球同時落地實驗的是牛頓還是伽利略。這讓筆者感到很震驚,既是對教師工作的無果感到遺憾,也是對學生沒有能夠掌握必備的知識點感到擔憂。
綜上所述,雖然新課改不再要求以大量知識技能的重復訓練作為主要的教學方式,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知識技能的教學包括知識技能的必要的反復訓練依舊是現階段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不可以輕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筆者建議教師依舊需要以實現知識技能的教學目標為主要任務,并圍繞著知識點開展相關教學活動,以此為載體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科學精神。這是當前開展科學教育的一個切實可行的教學思路,也是目前較為有效的科學教學的指導思路之一。
?。ㄘ熑尉庉? 郭向和)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468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