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教學活動中重難點把握的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起始階段,開展環保教育有助于啟蒙兒童的環保節能意識,使他們獲得基本的環保節能知識、技能,初步形成良好的環保行為習慣。開展環保集體教學活動是有效達成這一目標的途徑之一。
教學活動的重難點是整個教學活動設計和實踐的核心部分,準確地定位和把握重難點是提高教學活動有效性的關鍵,它不僅有助于挖掘教學活動的價值,也能促進幼兒在教學活動中獲得全面的發展。以環保教學實踐為載體,研討如何把握環保教學活動中的重難點,有助于提高環保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一、分析教材、幼兒認知特點和前期經驗,
確定環保教學活動重難點
環保教學活動的重難點,既是教師在教學中要重點把握的,也是幼兒在活動中所要獲得的有效核心經驗。所以,在確定環保教學活動重難點之前,首先要對教學內容進行認真分析,把握其核心價值。
1.分析教材,把握環保教學活動的核心價值
分析教材是設計開展教學活動的第一步,旨在對教學內容有一個綜合的認識,便于準確分析教學內容的核心價值,進行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的定位。
以環保教學活動“有用的報紙”為例。這個活動涉及很多關于報紙的內容,如報紙的特征、種類、作用等。但針對環保性質的活動,在活動中可以探究什么?活動的環保價值在哪里?幼兒的已有經驗有哪些?可以讓幼兒從活動中獲得什么環保認知?對于這些問題的解答,是分析教材而確定重難點的關鍵。通過思考,筆者認為這個活動的核心關鍵詞是“有用”,要引導幼兒感知舊報紙的再利用,突出環保教學的核心價值——舊報紙循環利用(引申出深層次節約用紙的環保價值)。由此,教學活動的重難點是了解報紙用途,感知報紙可以再利用。
需要注意的是,教學活動的重難點要切口小、具體化,并要綜合考慮能否在一次教學活動中有效突破。這樣才有助于在教學活動中有目的地落實重難點,提高環保教學的有效性,滿足幼兒的發展需要。
2.分析幼兒認知特點、前期經驗,把握環保教學活動的核心價值
把握教學活動的重難點,對幼兒認知特點和前期經驗的充分了解也是不容忽視的重要一環,它有助于確保重難點的精準性。中班幼兒的具體形象性思維在不斷發展,對環保知識已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但還停留在淺表層次。幼兒往往對周圍事物有很強的探索興趣,認知發展呈現出小步遞進、螺旋上升的特點。因此,教師在確定環保教學活動重難點前,要先了解幼兒的認知特點和前期經驗。
仍以“有用的報紙”活動為例。報紙是幼兒生活中能夠接觸到的,幼兒對報紙的特征、簡單用處等已有一定的認識。“有用的報紙”活動的環保教學價值在于讓幼兒感知舊報紙再利用的不同用途,感受變廢為寶的樂趣。為此,教師設計了兩次教學實踐活動。第一次教學實踐活動的重難點是感知舊報紙再利用的不同用途,體驗變廢為寶的樂趣?;顒觾热莅ü适陆涣?、參與舊報紙再加工、“玩”報紙等。整個教學過程形式多樣,圍繞重難點進行,但有將重難點割裂滲透之感。另外,雖然活動環節圍繞認知舊報紙的再利用,但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有些跟不上教學節奏,重難點沒有得到充分挖深提升。分析得知,重難點的設置較多,而中班幼兒的認知特點、前期經驗、操作能力等存在較大差異,所以在有限的時間里很難突破這些重難點。
在第一次實踐研討的基礎上,將第二次教學實踐活動的重難點確定為感知了解舊報紙再利用的不同用途(即知道舊報紙有哪些再利用的用途),縮小了重難點的制定范圍。為了更好地把握這一重難點,將教學活動環節進行了調整:通過玩報紙游戲的環節前置引入話題,再通過參觀報紙制品的展覽,隱形滲透報紙再利用的魅力、講“報紙的煩惱”故事以及觀看關于報紙回收再利用的視頻來討論了解報紙的再利用。與第一次實踐活動確定的重難點相比,第二次實踐活動的重難點更直接具體、范圍小、操作性強,有利于深入挖掘環保教育的價值,而且使幼兒對重難點的認知逐步遞進。
總之,確定教學重難點時應全面了解、正確分析幼兒的已有經驗,明確幼兒發展經驗。這樣,教師才能準確把握幼兒的最近發展區,使教學活動滿足幼兒發展的需要,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二、合理設置教學環節,
提高環保教學重難點把握的有效性
1.選擇適宜的教學形式、方法,注重幼兒的感受與體驗
由于環保教學涉及的一些環保知識比較空泛,離幼兒的生活經驗有一定的距離,所以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形式和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為此,把抽象、難理解的環保認知重點轉化為幼兒易接受的內容,突出重難點的把握,選擇適宜的形式和方法、突出幼兒的情景感知體驗是切實有效的。
以環保活動“救救小魚”為例。該活動的重難點是畫出小魚的不同外形,萌發保護愛護小魚和水環境的意識??梢?,“魚”和“水”的關系是這個活動的核心關鍵詞?;顒又幸鉀Q的問題包括:小魚為什么會煩惱?怎么幫助小魚?水環境的變化和小魚的生存之間存在什么關聯?教師以繪畫為載體貫穿整個環保教學活動,活動更多注重了幼兒的參與自主性?!皡⒂^魚展”環節:讓幼兒觀察小魚美麗多變的外形特征,從中發現小魚在清潔的河水中生活得自在快樂、健康美麗,為后面畫各種魚進行鋪墊;故事交流環節:利用故事“小鯉魚為什么會死?”,結合與幼兒的交流討論,讓幼兒感受到小鯉魚的煩惱,認識到清潔的河水對于魚兒生存的重要性;繪畫“救小魚”環節:把小魚送進干凈的河水(刷上藍色的背景顏料),再次引導幼兒體驗幫助小魚獲得新生的快樂。整個活動采用多種教學形式和方法,圍繞和滲透體驗“保護小魚、水環境清潔”這個重難點,引導幼兒進行不同的情景感知體驗:欣賞小魚的美、體驗小魚的煩惱、為小魚受苦而傷心,最后為自己能救活小魚而高興。這些心理體驗都是建筑在具體環節的操作上,通過具體的形式將保護水環境的重要性以及干凈水與魚類生存之間的環保概念有機聯系起來,從而使幼兒產生愛護水資源的環保行為。
總之,環保教學方法、形式既不能墨守成規、千篇一律,也不能為了追求教學形式的多樣而顯得雜亂無章,不能突出活動的重難點,導致幼兒的認知和體驗無法深入。更進一步來說,環保教學活動的形式、方法要注重適宜性,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進行合理選擇,并突出幼兒的實際感受。教師要設計具體活潑、生動有趣、有操作性的活動環節,為幼兒創造一個具體形象的學習情境,并通過合適的方式讓幼兒完全融入情境中,并在情境的啟發下有效地進行學習感受。如此,才能將環保知識的傳遞、環保意識和行為的培養自然地滲透在豐富有趣的教學環節中,寓教于樂,更好地凸顯環保教育的價值和教學的有效性。 2.突出重難點,體現“有序遞進、適宜挑戰”
根據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教學環節的設置、實踐組織要考慮從幼兒的現有水平出發,逐漸給幼兒提出更高的發展要求,引導幼兒從一個水平向另一個更高的水平發展。通過這種“有序遞進、適宜挑戰”的方式,分解難點、化難為易,更好地凸顯教學重難點的達成。以“有用的報紙”活動為例,以下是兩次教學實踐。
?。?)第一次教學實踐
教學環節:一是導入,了解報紙的特征、用途(體現已有經驗);二是講述故事“報紙的煩惱”,觀看圖片、視頻等,討論了解報紙的再利用途徑(重難點);三是利用舊報紙進行手工創作,體驗變廢為寶(環保情感激發);四是進行“好玩的報紙”情景游戲,感受報紙的不同玩法、用途。
分析第一次教學實踐可知:教學活動環節的設置與實踐能體現教學重難點(報紙的再利用),但對于重難點的突出不夠,而且有割裂體現的現象。教學活動環節雖然豐富但彼此間的聯系不夠,環節的遞進曲線不是螺旋上升而是有所下降,沒有很好地呈現出小步遞進的特點。此外,在制作環節,幼兒由于認識有限、經驗缺乏、操作能力不足,所以作品比較單一。可見,這一環節對幼兒經驗和能力的挑戰過大,適宜性較差,不能很好地為突破重難點服務。
?。?)第二次教學實踐
調整后的教學環節:一是情景游戲:玩報紙(感受報紙的用途);二是報紙制品展覽會——感受報紙的廢物利用,變廢為寶;三是講述“報紙的煩惱”故事,并通過視頻、圖片了解報紙的回收再利用(重難點挑戰提升:利用廢舊報紙也是節約用紙環保價值的引申);四是延伸:引導幼兒嘗試利用廢舊報紙進行制作,進一步感受報紙的再利用。
分析第二次教學實踐可知,調整后的教學活動環節能夠體現“有序遞進、適宜挑戰”,重難點的落實貫穿始終,融合得比較自然。從玩報紙到了解報紙的再利用,再到培養節約用紙的環保理念,幼兒在活動中的感受、認知是層層遞進的,有助于重難點的有效落實和環保教學價值的提升。
反思可知,在教學環節的設置與實踐中,形式豐富的教學環節有助于突出教學重難點的把握,但前提是要圍繞教學重難點進行合理選擇、有機結合、有序遞進地展開,呈現出一條“教學環節為落實重難點服務并逐步上升的曲線”。需要注意的是,環節中設置的挑戰要適宜,要在幼兒已有經驗上進行適度提升,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重難點的有效落實。
在環保教學中有效把握重難點還有許多值得思考和探索的方面,如有效的提問、師生的積極互動回應、小結提升等。教師應該反思的是:如何認真分析教材、分析幼兒,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的認知經驗,來準確地認識和把握教學活動的重難點,合理安排教學環節,選擇適宜、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方法,靈活運用各種指導策略,體現有序的遞進和適度的挑戰,提高集體環保教學活動的有效性,促進幼兒認知經驗的積累、環保意識的培養、積極情感的萌發,最終為培養幼兒良好的環保行為習慣服務,凸顯集體環保教學活動的教育價值。
?。ㄘ熑尉庉? 張慧籽)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468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