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科學概念形成實現自我認知建構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郁波老師提出的“用科學探究活動幫助兒童建構科學概念”。在近年來的調查中,越來越多的一線科學教師已經開始意識到讓孩子在課堂中經歷科學概念形成的重要性。但由于教師專業素養的問題,如教學觀念滯后,沒有深入研讀教材并理解編者意圖,對學生前概念不了解等,使得教師在教學中常常是跟著教案走,不僅使得學生思維僵化,同時也導致學生失去了經歷過程的重要體驗。學生不能充分體驗某些必要的活動經歷,或是有些活動沒有得到精心設計僅僅流于形式敷衍了事,因此無法切身參與形成概念的重要過程。然而“學生能親身參與概念形成”恰恰是科學課堂讓被動灌輸轉化為學生完成自我建構的關鍵。因此,研究引導學生經歷概念形成過程的問題是很有必要的。
一、引導學生經歷科學概念形成的意義
?。ㄒ唬┿@研課標看經歷過程的合理性
科學課是一門基礎性和理論性并存的實踐課程。它倡導的理念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經歷概念的形成,領悟科學思想,學習科學方法。如在《溶解》一課中,通過小毛驢馱糖、鹽袋過河后袋子變輕的情境引出問題:鹽糖去哪了,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材料探究來認識溶解現象,并能夠利用本課所學解決小毛驢的問題以及認識生活中的溶解現象。在課堂中我們強調做中學、學中思、思中辨,通過合作與探究,逐步鍛煉孩子能獨立思考提問的能力、能獨立收集、分析、處理、解決的相關信息,獲取相應知識的能力等。說白了,孩子課堂科學概念的形成經歷就是知識與生活聯系的過程。
(二)鉆研教材看經歷過程的可能性
細細揣摩教材,需要學生經歷思維過程其實還是比較多的,不過很多時候我們都忽略了。教材往往會通過圖片、卡通提問、資料閱讀等形式引導學生經歷過程?,F在我們要求不照搬教材要創新,但我們的創新是基于教材的,教材的每個版塊都有意圖,我們不能脫離教材違背本質。比如《物體的形狀改變以后》一課,你會發現學生的很多經歷是不可缺失的:利用生活中的常見材料思辨彈性概念的過程;認識彈力遷移的過程;認識所有物體都有彈性的思維拓展過程;了解彈性在生活中運用的過程;研究“彈簧拉伸長度與拉力間關系”技能形成的過程。經歷了上述完整的種種過程之后,彈性及彈力的概念對學生來說也就非常容易掌握了。
二、引導學生經歷科學概念形成的教學策略
?。ㄒ唬﹦撛O恰當的情境教學,調動學生主動經歷概念形成過程的興趣
學生能否主動參與學習,將被動接受知識的這一行為轉變為我要學,是我們評判一堂課教學效果的一個依據。孩子如能自主學習,會主動參與課題活動,長此以往會慢慢地將外部知識內化成自身素養。所以我們更應重視培養孩子主動參與的意識,讓其產生學習內驅力,自愿表達、思辨,成為學習主體。
如一年級《溶解》一課中,一般我們在教學中只會是出示幾種材料(鹽、糖、沙子、面粉),然后讓學生思考“如果將它們放入水中,會發生什么現象?”此類較為簡單直白的問題。最后讓學生猜一猜再動手實驗直接獲得關于“溶解”的印象。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能通過教師的引導認識溶解的概念,卻并未關注學習溶解概念背后的現實意義。然而在一次公開課中,一位老師在溶解概念的教學中精心設計了一個情境點。他先給小朋友放一段小毛驢馱鹽和糖過河的視頻,小毛驢在過河過程中掉進了河里,等它爬上岸發現背上的鹽袋和糖袋變輕了,由此引出問題,為什么變輕了?鹽和糖去哪了?由此引出溶解現象,引導學生認識溶解概念。從實際問題入手,讓學生立馬領會了溶解問題的研究價值和實際意義。
這樣的教學,設計了一個精巧的情境點,將產生問題、提出問題、實踐操作、觀察記錄、思考與表述結合在一起,學生參與了溶解概念產生的整個過程,啟迪了思維,明確為什么要研究,增強了他們主動經歷概念形成過程的意識,既長知識有促進技能的提升,又很好地達到了教學的目的。
(二)設定合理的體驗活動,給學生學習提供經歷概念形成過程的機會
人的大腦真的很奇特,一個人的腦儲存信息的容量相當于1萬個藏書為1000萬冊的圖書館。然而,并不是我們接收的所有信息都會被牢牢記住,所以不管是看了、聽了抑或是記錄下來了,都可能很快忘記。但是,如果你有深刻的經歷,你才會理解得更透徹,才易于被記住。所以孩子要想真正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和相關技能,在課堂上他們必須充分經歷提問、猜測、觀察、實驗、交流等科學活動,體驗相關科學概念的形成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奉還時空,突出主體”。孩子只要能全身心地參與到概念產生和形成的全過程,他們才能將其內化成自己的知識。但很多時候,老師只是在課堂上演示一下,孩子被動地接受相關概念。如《擺》一課,師生共同討論出影響擺的快慢的因素后,有的老師就只是將這些因素在講臺上演示一下,然后得出結論。而如果讓學生操作的話,他們會發現擺的實驗看上去好做,但真正操作時如果一些細節做不好,很可能導致實驗失敗。比如你拉好擺松手時沒掌控好,擺可能擺了幾下后就開始轉圈;也有的可能會撞到鐵架臺的支架上……所以要讓學生經歷某一過程,除了看一看、想一想、說一說外,最重要的是動手做一做。課堂上不是學生參與就可以,還得引導他們自己邊參與邊思考,愿意主動與小組成員交流看法,以此促進心理上對學習過程的內化,讓孩子真正認識科學。
科學教學應依托建構,對概念形成的過程加以重視和突出,而不僅僅是簡單的一個結論或是直接給予結果,要引導學生親身經歷,去體驗科學概念的產生,才能實現教學的事半功倍。
【作者單位:常州市武進區湖塘橋實驗小學 江蘇】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509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