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小議中班幼兒編織活動興趣的生成、提升與持續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編織活動的開展,是幫助幼兒獲得一雙“巧手”,提升動手能力、專注力、促進藝術感受的有效途徑。在中班開展編織活動時,要根據中班幼兒的特點,把握好“興趣的生成、提升與持續”這一關鍵因素,使幼兒樂于參與并在活動過程中持續獲得積極的操作感受。在開展編織活動中選擇有趣內容、設置編織情境、調整編織難度,逐漸增加挑戰性,是中班幼兒對編織活動興趣生成、提升與持續獲得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 中班;編織活動;興趣;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01-0042-02
  編織藝術是中國流傳最久的民間藝術活動之一,是一項古老的手藝活動,近幾年來我園立足于園本課程,以幼兒為主體,開展編織藝術活動的研究。在“十三五”規劃市級課題《融鄉土資源于幼兒園編織藝術課程的實踐研究》背景下,在幼兒園中班開展編織活動,能夠有效幫助幼兒提升動手能力、發展精細動作與手眼協調,并使處于發展不平衡期的中班幼兒更專注。在開展編織活動時,不能要求幼兒枯坐著持續進行編織活動,需要把握好開展活動的關鍵因素,即:幼兒活動中的興趣生成、提升與持續。編織活動必須能夠吸引幼兒,才能使幼兒樂于參與并在活動過程中持續獲得積極的操作感受。因此,選擇有吸引力的編織內容,以興趣為引,加強編織活動過程的情境創設,設置適當的有梯度的編織難度,逐漸增加挑戰性,幫助幼兒獲得興趣的提升與持續,促進幼兒動手能力、藝術感受力、專注力與協調能力的發展,是中班幼兒開展編織活動的有效策略。
  一、以內容吸睛,幫助幼兒邁開第一步
  在觀察中發現,在剛開始接觸到編織活動時,大多數中班幼兒表現得都比較感興趣,但是如果單純地只是提供了一些編織材料、編織模板等物品給幼兒使用,他們的興趣持續時間是非常短的。除了幼兒自身的注意力持續時間較短這一原因外,與幼兒對編織活動的熟悉程度、編織活動內容的選擇是否適宜有非常大的關系。教師在開展編織活動前,首先要進行編織活動內容的選擇,內容需要圍繞幼兒的興趣和認知特點,以幼兒熟悉的內容、新穎的編織游戲方式帶領幼兒邁開編織的第一步,使幼兒在充滿興趣的期待中進入編織活動。
  內容的選擇不僅要關注幼兒的興趣認知,更需要考慮到幼兒的年齡特點,設置一些簡單的貼近幼兒生活的編織內容,選擇的材料也要色彩鮮艷多樣,要讓幼兒在參與到編織活動后獲得一定的活動成就。隨著幼兒對編織的不斷熟悉,在編織內容與材料選擇上再根據幼兒的表現加以調整。下表是筆者選擇并持續讓幼兒感興趣的部分編織內容:
  二、以情境助陣,推動幼兒更主動參與
  中班幼兒還具有比較明顯的具體形象思維的特點,在進行編織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在其中加入適量的情節,使編織活動變得具有情境性,幼兒將更樂于主動參與到編織活動中來,使編織活動變得有趣、生動。在情境創設中,同樣也可以存在著編織技巧的引導,這種融入了情境的技巧引導方式是幼兒非常容易接受的。
  如:在進行了編織活動“漂亮的餐墊”后,幼兒了解了如何上下穿編,我們進行了相關編織:“蜘蛛網編織”,進行活動時,教師創設了游戲情境“蜘蛛網里的王子”,一小團毛線團就是“王子”,教師引導幼兒關注編織方式的時候說道:“王子跳到了蜘蛛網的正中間,要從蜘蛛網中間往外走,這對他來說真是太危險了,”幼兒的臉上浮現出緊張的神情,教師接著問道:“幫他想個辦法,怎么才能不掉下去呢?”大家最后想到了“把王子身上的毛線綁在蜘蛛網上就可以了?!边@正是固定線頭的方法。教師和幼兒一起固定了線頭,而后慢慢地展開了一場王子和蜘蛛的鉆、爬追逐賽。教師與幼兒熟悉著“跳過一條線跑下去再跑回來,一直跑下去,越跑越遠。”幼兒在情境中模仿動作、自己探索動作,在這個情境引導下,幼兒很快就掌握了轉圈編織的方式,也懂得了一開始固定線頭的方式。在編織活動結束后,蜘蛛網框被放置在游戲區域中拱幼兒游戲使用,許多幼兒主動到區域里去進行蜘蛛網的編織,情境的引入不僅讓活動充滿了樂趣,更讓編織活動因情境里的角色和內容而變得簡單起來,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活動推動方式。
  三、以難易調整,激發挑戰活動的熱情
  當幼兒比較熟悉編織后,他們的興趣很可能會慢慢淡去,這時候就需要教師進行一定的難度調整,讓幼兒在迎接挑戰的過程中激發出參與編織活動的興趣、熱情,從而獲得興趣的持續??梢詮母淖兙幙棽牧虾透淖兙幙椃绞饺胧帧?
 ?。ㄒ唬└淖兙幙棽牧?
  編織活動中的材料除了基本的線條外,編織內容的外框很多時候都是固定的。當觀察發現幼兒的興趣隨著他們對編織材料、編織活動方式的熟悉而有所減退時,教師就可以進行材料的改變,讓幼兒獲得持續操作的動機。如:在進行蝴蝶結的編織時,教師一開始提供給幼兒的是彩線,材料剛投放時,幼兒都喜歡編蝴蝶結送給好朋友、送給媽媽,很有成就感。但是不久之后他們的興趣就逐漸消退了。教師可以將原來制作蝴蝶結的材料改成緞帶、布條、蕾絲花邊等材料,并且給蝴蝶結活動配置一個大相框,幼兒可以在制作完成后,將自己的作品使用雙面膠貼在相框中做一個“蝴蝶結組合”,新的材料帶來新的感受,幼兒又開始進行起蝴蝶結的制作,但是這一次,幼兒對編織的探索熱情轉移到了使用蝴蝶結制作相框這一內容中,他們樂于探索不同的蝴蝶結放入其中進行組合的區別,但編織仍然是組合的前提。新的材料和挑戰帶來新的感受,幼兒的興趣也在一次次的優化中得到提升。
  (二)改變編織方式
  編織活動之間的融合是具有沖突的美感和趣味性的,而編織活動與其他內容的融合則更能帶來新鮮感。在筆者的嘗試中發現,編織活動的融合能夠讓幼兒發現材料的不同呈現角度,帶來幼兒之間的配合與個人的創新挑戰。如:在編織“餐墊”進行上下穿編的練習后,教師在餐墊木框的背后裝訂了一圈小圓頭螺絲釘,使用免釘膠等物品進行了粘貼固定以保證活動的安全性。幼兒可以在制作餐墊后,在背后再進行對角繞相框的編織活動。為了能夠讓兩位幼兒同時參與同一個編織活動,教師將這個加工過的木框用小架子固定好立起來放置,讓幼兒能夠合作進行編織,當兩人都完成編織后,這個作品呈現出了一種別樣的美感,在相框中有著橫豎格紋,非常具有藝術感。再如,在進行編辮子的編織活動中,教師直接在墻上繪制了娃娃,將毛線粘貼在娃娃頭上,讓幼兒來幫助娃娃編織辮子,教師在每個娃娃頭頂上寫上不同的數字,幼兒根據數字的提示,為娃娃編織不同的辮子條數,幼兒的動手能力、數學感知同時得到了發展。
  不管是編織活動與編織活動的融合,還是編織活動與環境、不同領域內容的融合,教師都需要關注的活動的難度,稍稍提高難度能夠讓中班幼兒“跳一跳夠得著”,增加幼兒的挑戰興趣,使幼兒的興趣得到提升與持續。難度太大很容易讓幼兒打退堂鼓,這對于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與專注力是不利的。
  在中班不管開展什么活動,都需要關注到幼兒的發展不平衡期表現,要引導幼兒探索,更要幫助幼兒學會如何專注地做事,使幼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編織活動關注幼兒興趣的提升與持續,設計具有趣味性的內容、以情境為輔助、以難度的改變為手段幫助幼兒感受編織活動帶來的樂趣和成就,在不知不覺中培養了幼兒的動手能力、審美感受和專注力。在幼兒的能力允許的情況下,未來還將嘗試投放更多新的編織內容,并在編織材料方面進行一定的研究,挖掘家長在編織活動中的教育職能,讓幼兒的編織活動變得豐富起來。
  參考文獻:
  [1]羅梅,趙福云.幼兒園美術活動創意設計[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3.
  [2]姜雪,張小青,李妍鶯.幼兒園編織活動的實踐探索[J].教育導刊月刊,2016(7):42-4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5787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