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主題背景下幼兒生成活動開展的的指導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幼兒園課程改革的各種嘗試中,人們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幼兒的學習是一個主動獲得經驗的過程。然而回望日常實踐,發現更多的還是有機整合多個活動,教師為主的現象依舊很明顯?!吨改稀分忻鞔_指出“幼兒是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來學習的”,基于幼兒這樣的學習特點,在主題背景下幼兒生成活動開展中,教師可以給予哪些支持性策略成為思考的重點。筆者從實踐出發,結合大班主題《中國娃愛家鄉》背景下幼兒生成活動造家鄉美麗之橋的建構過程,梳理在活動前、活動中、活動后擬采用的各指導策略,發揮幼兒“主體性”的價值。
關鍵詞:生成活動 指導策略 主題背景
中圖分類號:G6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3(a)-0109-02
1 關注生成階段:源于幼兒的興趣需要和真實的生活經驗感受
主題背景下幼兒新的游戲建構需來源于幼兒在主題開展中某一興趣需要和真實的生活經驗感受。在生成階段教師應注意去傾聽幼兒,了解幼兒關注的熱點、焦點、疑點問題,來自幼兒發現的問題,能更好地引發幼兒探索的興趣。
1.1 策略一:讓敏感話題成聚焦點
國慶節過后孩子們陸續開始描述杭州老十景后,我們發現杭州的很多景點里帶有著很多橋,于是孩子們決定要來搭建杭州的橋。
1.2 策略二:讓共同興趣成探索點
孩子們開始準備造橋了,橋有很多,我們要造什么樣的橋?一天童童帶來了一座木質的錢江大橋,這一下引起了孩子的興趣:“老師,這和我們要造的錢江大橋很像,它中間的鐵桿支架有什么用?它有幾層,如果我們來造橋我們可以選擇什么材料呢?”問題一下子引起了孩子探索的共鳴,也成為孩子即將再次走進錢江大橋仔細觀察了解的開始。
1.3 策略三:讓易于操作成支持點
幼兒的理解依靠直接行動,主動學習是一種意識與行為密切結合的實踐活動。我們在設計時把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直接感受、直接作用的事物作為源泉,傾聽孩子需求成為最大的支持。
2 把握建構階段:支持幼兒以自主、多元的學習方式不斷推進探索學習
由興趣激發出來的探索欲望勢必刺激著幼兒以積極的情緒投入到自己感興趣的探究中去,教師應該提供給幼兒空間、時間等支持,讓幼兒以自主、多元的學習方式不斷推進探索,讓他們始終保持樂于探索、敢于探索的良好心態去豐富探索經驗,建立起自主學習、主動學習、探索學習、合作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2.1 策略一:材料支持——誘發幼兒的體驗
?。?)材料的收集——由提供變收集。
我們可以選擇什么材料來造橋身呢?建構區的木頭夠不夠用?面對一系列的問題,孩子們在互相商討,他們按照自己的方式把尋求幫助的方法在紙上畫了下來,并商定去收集。
教師提供的材料帶給孩子一定的困擾,很多時候也不一定適宜孩子的操作,由提供變收集,孩子們“走出去”的方式既解決了他們遇到的難題,也促進其社會性交往的發展。
(2)材料的投放——從單一到多樣。
在橋建構過程中,除了幼兒收集的牛奶罐外,大家覺得燈管、奶粉罐也可以作為橋墩搭建所需品。隨著興趣的遞增,孩子們常常會把遇到的困惑記錄紙上,尋求同伴的幫助。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支持孩子的決定,支持幼兒的建構,使幼兒在不斷失誤中積累經驗,便于幼兒自主創新游戲。
2.2 策略二:時間支持——跟隨興趣而推進
在以往的活動中,孩子們什么時候?玩什么?一切似乎都由教師安排,但很多時候因為我們的權威我們的所謂按計劃行事往往打破了孩子某一份專注,于是這一次大家一起來做計劃搭建時間表,每一次搭建時做好登記,同時告知接下去還要做什么,便于后面伙伴繼續完成。
2.3 策略三:空間支持——鼓勵幼兒的創造
(1)“留白區”的運用——給予孩子自主創造的空間。
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告訴我們,幼兒的智慧起源于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既然搭建有需求,那么空間支持這是首要。
進入大班后,教室里多了一個角落“留白區”,空間的留白這是一種智慧,它賦予孩子更多的選擇和時空。在孩子們提出所需后,我們進行了一次全班孩子探討,是否同意讓這個留白區暫時作為孩子們造橋的基地,在贏得所有孩子同意后,我們的“留白區”開始發揮它的另一作用。
?。?)“臨時”場地的利用——合并暫時不需要的空間。
橋身初步搭建完畢,但因孩子們選擇的材料問題導致“留白區”的空間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繼續建構,大家決定暫時將留白區和小舞臺空間合并,并把小舞臺的空間縮小,借用他們的場地對橋身與地面的銜接做一建構,等完成后再歸位。
2.4 策略四:指導支持——鼓勵幼兒的創造
在孩子親歷體驗過程中教師的指導是不可少的,但教師的指導是有講究的,不是簡單的約束,甚至是干擾和中斷,要以適宜的支持性策略不斷吸引幼兒發現問題、探究和解決問題,支持是一種行動、一種有效策略。
(1)多元提供,讓需求滿足。
以主題為背景,提供多元操作材料、拓展自主空間來支持幼兒的自主,讓幼兒在自主中感受體驗,在操作中滿足需求。
?。?)鼓勵表征,讓操作深入。 鼓勵幼兒大膽地以個性化、豐富的語言表征探索體驗,在孩子活動過程中教師可以拍攝幼兒活動過程性的照片,充分展示他們的學習歷程,伴隨親歷體驗探索的過程也是幼兒需要不斷表征的過程。
?。?)隱退角色,讓自由留白。
教師應當擺正自己的角色,即以活動伙伴和指導者的姿態,熱情參與,理性指導,教師盡量不直接(或少直接)干預,注意觀察幼兒的表現(包括與環境、材料、同伴的互通,產生互動作用的方式方法),以了解幼兒的興趣、需要發展狀態,對幼兒的興趣與需要以及表現,做出適宜的、及時的反應,提供適時的、適當的隱性指導與幫助,減少教師的約束,隱退老師的“角色”,讓自由留白。
3 綻放表征階段:鼓勵幼兒用不同方式大膽交流,在分享中促進再生成
進入到這一階段往往是最容易被老師所忽略的,為了讓幼兒對自己的體驗做一深層表達,我們可采用這些小策略,讓孩子繼續在自主創造中,感受被尊重,引發可能再創作的價值。
3.1 策略一:交流經驗,收獲智慧
由現象引出探討——解決當下遇到的困惑。
隨著“橋”搭建完成后,石頭哥哥拿著汽車在橋上行駛,可是就在他們反復玩的過程中,駱毅的一聲“車子怎么總是掉下去?”“我剛才車在上面開也掉了,這橋不穩?!眳羌阎Z補充道。怎么來解決游戲中常遇到的這個問題呢?
《指南》指出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孩子們將遇到的真實困難與同伴進行交流,大家互相出謀劃,用同伴的力量在解決當下遇到的這個困惑。
3.2 策略二:多種呈現,分享快樂
用問題引出方法——滿足幼兒的需要。
造好的橋可以怎么和同伴分享,我們造橋的經驗如何告訴弟弟妹妹?于是有了一次展示與交流的準備。
搭建一座橋等都是很小但很有意義的一件事,對于兒童一生的生存、學習、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教師適時適宜地引導和支持性策略讓幼兒自信地面對感興趣的事物、覺得奇怪的現象、感到困難的問題,積極地調動思維與智慧去探索、發現、嘗試,充分展示出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創造潛能,鍛煉與提升他們的多種能力。當然這些在活動前、活動中、活動后的指導策略隨著孩子親歷體驗式的深入一定還會有更多,我們需要在實踐中慢慢積累經驗,在這種預設和生成相結合的、相互聯系的主題游戲活動中,逐步去拓展幼兒整體感知和主動學習的時空,讓幼兒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不斷通過意義建構,來整合、發展學習經驗,促進整體發展。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2] 秦元東.區域活動與集體活動關系的形態分析與演變趨勢[J].幼兒教育,2008(21):26-29.
[3] 顧荷英.生成課程的源泉是關注幼兒[J].上海教育科研,2010(11):90-91.
[4] 羅穎琳.在主題活動中支持幼兒探索性學習[EB/OL].論文網,201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282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