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幼兒園主題活動背景下美工區區域活動的組織實施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區域活動是介于教師預設與幼兒生成性活動之間的一種活動,美工區區域活動是區域活動中的一種。通過美工區區域活動的有效開展,“玩中學,學中玩”,達到區域活動中感受美、表現美的目的。本文主要探討在主題活動背景下開展美工區區域活動的有效途徑,通過明確目標、環境創設、材料投放、活動指導、反思調整五步,有條不紊的開展美工區區域活動,以達到主題活動的教育目的。
  關鍵詞:幼兒園;主題活動;美工區區域活動;組織實施
  藝術是人類感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達自己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和情緒態度的獨特方式?!毒V要》指出:幼兒藝術教育應引導幼兒接觸生活中的各種美好事物與現象,豐富幼兒的感性經驗和情感體驗,教師要理解并積極鼓勵幼兒與眾不同的表現方式,開展豐富的區域活動滿足幼兒對藝術學習的需求。美工區多樣的表現形式能直觀的表現幼兒對事物美的感悟??茖W合理的開展美工區區域活動,尊重了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符合幼兒園教育應避免小學化的要求。那么,如何結合主題活動開展美工區區域活動,達成教育目標呢?
  一、根據幼兒年齡特點,結合主題活動目標和藝術教育目標,細分區域活動目標。
  《綱要》強調教育活動目標的確定要以對本班幼兒的發展水平和原有經驗的了解為基礎,結合幼兒園實際情況來制定相應的美術教育目標。我們依據季節、重要節氣、重大活動等確定每月教育主題,再根據月主題細分四個相關聯的周主題,最后根據周主題來設計區域活動。以新入園小班為例,第一月活動主題“我上幼兒園啦”,下設“我的幼兒園”“我的老師”“我的新朋友”“幼兒園有…”四個周主題。因此,美工區區域活動第一周以“喜歡觀看幼兒園的花草樹木、小動物”為目標,組織了美圖欣賞活動——幼兒園的動植物;第二周以“喜歡觀看老師制作膠泥作品,并自己制作”為目標,組織了手工制作活動——了不起的老師;第三周以“結交新朋友”為目標,組織了涂色練習——我送朋友一朵花;第四周以“找出幼兒園的物品”為目標,組織了粘貼活動——幼兒園的物品。合理的設計美工區區域活動的目標,是成功的第一步。
  二、結合主題活動,創設符合教育目標的區域環境。
  幼兒園區域環境創設應遵守兒童化原則、動態化原則。同時,《綱要》指出:要為幼兒創造展示自己作品的條件,引導幼兒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和相互欣賞,即要為幼兒預留作品展示空間。同樣以新小班入園第一個月為例,美工區背景墻設計為幼兒園的縮略圖:大面積的無紡布作為背景,將房子、操場、山坡、水池,玩具、樹木、動物等制成可粘貼可取放的小樣,重現幼兒園的場景。每周開展活動后,幼兒將幼兒園的動植物照片、膠泥制品、繪畫作品等作品固定在背景墻上,既展示了幼兒的作品,又豐富美化了美工區的環境創設。
  三、根據教育目標,科學合理投放材料。
  《指南》提出要提供豐富的便于幼兒取放的材料、工具或物品,支持幼兒進行藝術活動。材料投放應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原則,結合教育目標,既照顧總體,又兼顧個體,有目的性的分周投放必要的材料,多余的材料放置在旁邊。同時,根據幼兒對材料的反應進行及時調整,幼兒喜歡的材料可以繼續使用,適時增大難度;幼兒不喜歡的材料則要及時查找原因,不可放任不管。
  新小班第一周投放幼兒園的彩色照片供幼兒粘貼在背景墻上;第二周則增加幼兒特別喜歡的超輕黏土和作品制作步驟圖;第三周增加投放幼兒園里花草的彩色照片、繪有花朵圖案的畫紙、水彩筆、油畫棒,多色皺紋紙、漿糊,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能力選擇材料,涂色、撕紙粘貼,將花朵裝飾好送給自己的新朋友;第四周在原有的基礎上投放幼兒園特有事物的圖片和非幼兒園事物的圖片,幼兒判斷哪些是屬于幼兒園里的,哪些不是幼兒園的,并將幼兒園特有的事物涂上顏色,粘貼在背景墻上。在實際使用中發現,除個別幼兒外,幼兒涂色能力普遍較弱,涂色這一目標完成度較差,幼兒積極性不高。我們馬上將圖片換成了彩色照片,幼兒只需判斷和粘貼在預設好的背景墻上,幼兒的積極性才得以提高。區角材料的分周投放滿足了主題活動教育目標的要求,材料使用難度由淺入深,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學習特點,并根據實際使用過程中幼兒的反應調整了材料,保證了幼兒對美工區活動的吸引力。
  另外,我們倡導區域活動中幼兒自選區域進行游戲,按照幼兒的意愿選擇操作材料。
  四、觀察記錄幼兒活動情況,重視活動前后十分鐘。
  (一)重視活動前經驗積累和引導
  每次活動的開展都有其教育目的,教師要有目的地進行引導,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工區區域活動開展前,既要要求幼兒遵守區角活動的游戲規則,又要重視活動前經驗的積累和引導。
  以“我的幼兒園”為例:在開展這個區角活動前一天,我們先帶領幼兒進行了簡單的游園活動,觀看了幼兒園里的種植園、飼養場、沙水池、廚房等重要場所,介紹了幼兒園的小雞小鴨、柿子樹、石榴樹、核桃樹等,幫助幼兒了解幼兒園的事物。區角活動前,我們預留了十分鐘進行談話引導:小朋友昨天參觀了幼兒園的哪些地方?你最喜歡哪個地方?這個地方有什么?最后,我們介紹了美工區背景墻上各個區域的布局,請幼兒找出對應區域里事物的照片,將照片貼到背景墻上。談話過程中,我們根據幼兒的回答出示了對應的照片,幫助幼兒回憶和認識照片中的事物,為活動的順利開展做好了鋪墊。同時,游園的愉快體驗被喚醒,能有效的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事實表明,沒有引導的活動往往是失敗的,幼兒無目的地按自己的想法進行游戲,教育目標成了擺設。高效的引導能使活動按預設方向發展。
 ?。ǘ┯^察記錄幼兒的活動情況,適當介入
  觀察與記錄兒童的行為是教師“行動”和“反思”的源泉。我們通過記錄幼兒活動現場的相關信息,描述行為本身,了解幼兒行為的目的和感受。觀察者要拋開偏見,公平公正的記錄幼兒的行為。我們需要觀察的內容包括環境、刺激、使用材料花費的時長、幼兒的語言和肢體動作、幼兒之間的社交行為等。環境是物理環境和社會環境的總和,周圍重要的人與活動、材料的種類和數量。刺激是指誘發幼兒行為產生的原因,即幼兒為什么開始使用材料。另外,我們需要了解幼兒對所選材料的反應,使用材料的時間長短。我們者記錄的方式可以是紙筆記錄或拍照或錄視頻,活動過程中我們往往沒有充足的時間來仔細記錄幼兒的行為,故我們需要活動結束后整理觀察記錄,分析幼兒的行為,思考材料投放是否能夠既滿足主題活動的教育目標,又能吸引幼兒。   我們抓住記錄時機是非常重要的,作為教師,我們首先要做的是照顧幼兒的需求,不能為了記錄而忽視了幼兒的現實需要。幼兒在美工區內活動時,往往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此時就需要我們積極介入。那么,在區域活動中,教師在區域活動中何時介入,如何介入,如何評價呢?應隨時、全方位地觀察、了解幼兒的想法,了解幼兒面臨的各種困難,把握好介入的時機。幼兒獨自游戲時,我們可以客人或朋友的形式直接參與到幼兒的游戲中,根據幼兒的需求點并給予回應,及時介入指導,有效地給予幼兒技能上的支持和幫助,使活動向前推進。多人共同游戲時,我們可引導幼兒與同伴討論、交流想法,允許幼兒按照自己的已有經驗和想法來共同商討解決困惑的辦法。教師的角色是資源的配置者及活動的啟發者和支持者。
  活動結束時,播放固定的音樂提醒幼兒整理材料,歸位、擺放整齊,幫助其他未完成的幼兒,直到材料全部整理完成。間接地培養幼兒的收納整理能力和互幫互助的良好品質。
 ?。ㄈ┘w交流分享
  《指南》明確提出應為幼兒創設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鼓勵和支持幼兒與成人、同伴交流,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并能得到積極回應。 分享交流環節是區域活動的最后一個環節。我們鼓勵幼兒根據活動的內容來發言,可以敘述活動過程,或說一說活動中遇到的問題,或談一談自己的感受和收獲。分享時,我們往往會要求幼兒先介紹自己的名字和年齡,再分享活動內容。幼兒剛學習分享時往往是一問一答的形式,個別幼兒能夠自己簡單的說上兩三句。慢慢地我們要鼓勵幼兒自己說,想說就說。只要我們堅持下去,多鼓勵和引導幼兒,長此以往,他們在分享時便能做到輕松自如甚至滔滔不絕。這樣,我們既更了解幼兒和他們的需求,又促進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
  五、分析不足,總結經驗。
  活動的成功在于活動前做大量的準備工作,活動中仔細觀察,活動后及時反思,分析活動。反思的過程,既是總結活動的過程,也是我們成長的過程,我們應該重視它。
  不足之處,請大家提出寶貴意見。愿我們在幼兒教育的道路上勇敢前行!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3]Dorothy H.Cohen Virginia Stern ,Nancy Balaban Nancy Gropper:《幼兒行為的觀察與記錄》,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5年12月第一版,第41-42頁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158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