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利用鄉土資源開展主題活動與區域活動的整合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瑞吉歐課程出現后,許多教師似乎忽略了區域活動的功能。其實,區域活動仍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活動,有利于各種能力發展不一的幼兒都能在原有的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而且,區域中的各種材料可隨時供幼兒取用,不斷對幼兒形成新的刺激,鞏固幼兒的學習經驗,增加他們的成就感,提升已有經驗。我園處于農村,鄉土資源也是唾手可得,取之不盡,這學年我就是利用鄉土資源“沙土”作為探究的對象。
【關鍵詞】利用 鄉土資源 全方位互動 主題活動與區域活動的整合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2-0249-01
一、主題活動與區域活動內容及班級環境的整合
偉大的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活教育”思想的精髓是“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的教材”,因此,應把主題活動與區域活動有機結合在一起,相互滲透,優勢互補。在實踐中,我力求把教育目標融合到游戲中,做到主題活動和區域活動的有機整合,并逐漸形成主題活動區域化的課程體系。
例如:在中班主題活動《好玩的沙土》開展過程中,我發現幼兒對探索沙土的好奇心遠遠超過我的預計,百玩不厭。于是我利用集中活動,提供大量的玩沙土工具及輔助材料,讓幼兒自由裝飾《美麗的沙瓶》,大部分幼兒對《美麗的沙瓶》上的圖案更為感興趣,他們不由自主地編起故事,正好這學期“創設支持性語言環境”為切入口,注重區域的作用。我便在角色區中投放了各種沙土制作的蛋糕,冰糖葫蘆,雞腿、蘑菇等沙土品,結果發現只有能力強的幼兒去光顧玩“商店”游戲。我又嘗試在美工區中請幼兒自己來設計沙盤畫,果然吸引了不少幼兒,不但延伸了主題活動中未完成的內容,并且促使幼兒自主與環境材料進行互動,發揮了區域活動的個別教育優勢,既培養了他們動手能力,又發展了語言與社會交往能力。
二、在區域活動中培養幼兒的探索精神
陳鶴琴先生認為“所有的課程都要從人的實際生活與經驗里選出來。”《指南》也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我以此為坐標,根據中班幼兒好問、較喜愛探索的特點,在區域活動中提供豐富的“沙土”及輔助材料,與孩子們一起探索和發現,教給幼兒探索的方法,培養其自主探索精神。
我在區域活動中注重提供符合階段目標以及能激發幼兒探索的材料,例如,根據主題活動《好玩的沙土》的前期準備程序中,我在科學區中提供了一些不同的沙土、純凈水、筷子等材料,供幼兒探索“沙土會喝水嗎?”這一特性。一天,幾個男孩子首先光顧這個區域,他們喜歡用筷子攪拌這些沙土。我就緊緊抓住這個教育契機,以“沙土會喝水嗎?”這一游戲有意識地引導他們使用輔助材料進行探索。肖敏敏和蔡盈分別進到這個區域中去玩這個游戲,蔡盈發現“沙不溶于水,土會溶于水”的秘密,而肖敏敏覺得“沙土都溶于水”的秘密,我并不急于告訴他們答案,而是引導他們尋找其中的原因,并延伸他們的探索欲望。蔡盈說:“敏敏,你看,沙都沉在瓶底,紅粘土、黑粘土、黃粘土在水里用筷子一攪拌就變顏色了,土不見了,溶于水了?!泵裘艟o接著采取了蔡盈的做法,她成功了!喜悅的神情不知不覺出現在她的小臉上,其他的小朋友也跟著歡呼,并交換不同的沙土材料進行游戲。他們就是通過區域與如此生活化的材料進行互動,促使自主探索的幼苗在心中萌發。我也從區域的觀察中了解到幼兒的已有經驗以及需要提升的經驗,為主題活動的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主題活動與區域活動互相整合,處理好預設與生成
我融合陳鶴琴先生的教育理論及課程改革的觀念,大膽嘗試,根據當前主題的需要和幼兒的興趣,生成新的活動區,或者從區域活動的觀察中,發現幼兒的興趣所在,及時調整目標與內容,幼兒在這些區域里充分表現和大膽創造,語言、交往和實踐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我們知道,陳鶴琴先生“活教育”的原則是“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他提出,幼兒的“做中學”必須和教師的“做中教”結合,才能在“做”中求得進步,強調了教師指導的重要性。
例如:在最近開展的主題活動《好玩的石頭和沙土》,主題內容以沙土和石頭為主的。本周我預設了美工區的內容為投放石頭、布裙子、硬紙筒等材料,請幼兒裝飾“沙土品”。首先我發動幼兒到幼兒園的各個角落搜尋石頭,讓我意想不到的是他們發現了一只蝗蟲,這太令人高興了!我把蝗蟲裝在瓶子里,投放在探索區,孩子們唧唧喳喳提出很多問題:“它吃什么?。克奶鞌呈钦l呢?我們能喂飯給它吃嗎?讓它長得高高的!”許多孩子興致勃勃地拿起畫筆,對小蝗蟲進行寫生,我完全被這樣的景象感動了!我靈機一動,立即調動了教育目標與內容,生成了主題《蝗蟲》。圍繞著主題,我在語言區中增設了許多關于蝗蟲的材料及圖書,在區域的觀察中,我發現孩子在同伴的交流中學會了很多新的詞匯與兒歌,謎語等等,而且我還發現他們對謎語特感興趣。由此,我們班開設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欄目:“超級謎語大比拼?!笔紫任覀兂鲆环莺螅埡⒆訄竺?。他們選取的內容涉及到很多方面:動植物、昆蟲、交通工具、生活用品等等。孩子們不僅從謎語的競猜過程中掌握了許多詞匯與知識,也提高了分析能力。
四、充分利用家長、社區資源,實現全方位的互動
陳鶴琴先生“活教育”思想的精髓是“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我們要“把大自然、大社會做出發點,讓學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會去學習”。社區及家長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學習和探索的資源,我們也努力將家長、社區資源納入到我們的課程之中。
例如:小班的時候,我們生成主題活動《車子總動員》,因為小班幼兒的思維特點是直觀形象,因此,我們準備把各種各樣的玩具車子——灑水車、警車、清潔車、消防車等請進幼兒園,讓孩子在直接感知中獲得相關經驗。我們組織幼兒給社區商店的叔叔阿姨打電話,并邀請警察叔叔、消防員等有關人員到幼兒園來為小朋友解說。在參觀、與有關人員談話的過程中,我們鼓勵幼兒大膽提出問題,大膽發表不同的意見,啟發幼兒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通過活動,幼兒不僅初步了解了車子的外形特征,而且學會了初步的交往方式。活動后他們在區域的表征整合了各個領域,有動手制作的,有的用繪畫表現,有的用肢體語言,有的用歌聲,多姿多彩!我嘗到了整合社區資源的甜頭,也感悟出活動區之間互動對于幼兒合作、交往能力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幼兒在游戲中更學會了合作、協商和互相謙讓。
在這學期開展的主題《好玩的沙土》的過程中,我協助幼兒尋找到各種各樣的沙土,查找關于沙土特性等方面材料,與幼兒共同統計、創意制作等。這樣不僅調動了幼兒主動參與學習的興趣,又充分發揮了家長的教育作用。幼兒與家長、幼兒園之間形成了一種互動關系,實現了同步成長。
總之,在陳鶴琴先生的教育理論及《指南》精神的指導下,我充分利用鄉土資源開展主題活動與區域活動的整合,在活動中鼓勵幼兒的成功、創造和進步,積極把幼兒零星的收獲進行歸納和總結,在幼兒中間投下一粒粒能激起千層浪的小石子,讓他們去探索、發現和創造,同時教師也在這些活動中獲得知識、積累經驗,體驗著與幼兒一起成長的快樂。
參考文獻: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
[2]《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03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