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淺談中學階段德育教育中的“嚴”與“愛”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對“嚴”與“愛”德育教育要注意他們的自負問題,注意他們的嫉妒問題;要注意培養他們對挫折的承受能力,注意提高他們的拒腐抗病的能力;也要注意他們的全面發展,而不能僅僅關注他們的學習成績,應真正把他們培養成為面向二十一世紀,符合時代需要的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
  關鍵詞:中學階段;德育教育;“嚴”與“愛”
   一、 引言
  關于教師工作能力提升,許多西方發達國家在教師能力提升理念,提升路徑以及相應的指標體系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涉及提升教師工作能力的指標體系方面,目前統一的表述尚未形成。各國改革的側重點也不盡相同。俄羅斯學者認為提升教師工作能力的重點是培育具有創造性思維的教師個體。法國在這方面的研究著重強調發展教師的專業性,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嚴格對教師進行入職培訓和在職培訓,提升培訓的專業化、系統化程度。日本學者更關注教師的信仰、師德、教學技能、理論知識等。英國教育學家埃利奧特(Elliott)認為在一線的教育者的厘革才是課程改革的關鍵,身在一線的教育者是課程改革的行為主體,教師不去積極參與變革,改革便難以展開。教師在參與課程改革時理應充分發揮自主選擇性和創造性,積極踐行課程改革所倡導的教學活動、主動承擔相應的責任。美國教育學家克伯萊提到,完備的知識體系、熟練的專業技能、樂觀的生活態度、積極的教育觀念以及較好的身體素質等皆是出色的教師理應具備的。歐美發達國家為增強師資力量,提高教育者工作能力主要有三大途徑:教師培訓機制的完善;改革教師工作評價體制;反思式教學。綜上,國外學者們對于課改理論討論的重點是教員的專業素養以及課程改革的中堅力量是身在一線的教師們,但是,在課程改革大環境下,關于提升德育學科教師工作能力的研究比較匱乏。
  二、中學階段德育教育中的“嚴”與“愛”的現狀
  受傳統“填鴨式”教育影響,中學德育教育者參與新課改的水平較低。在新課程推進過程中,德育教師們在較短時間里就完成了教育態度的轉變,教學方法的更新,因此,課改專業術語人人都會使用。但仔細觀察可以發現,教師們對“嚴”與“愛”理念的認識還處于感性、非批判的層面。首先部分教師對“嚴”與“愛”理念的接受、認同在絕大程度上出于對外界壓力的屈從、被動地接受而非完全理性分析接納的結果。其次他們對“嚴”與“愛”理念的認識比較粗糙片面,導致在實踐教學中,“穿新鞋走老路”的問題比較嚴重。例如,關于自主學習,“嚴”與“愛”的理念是讓學生著眼于未來的創業生活,培養自主學習、選擇和探究的能力,學習生活有計劃性、創造性、超前性。部分老師的理解太過隨意,覺得自主學習就是“學習者單方面的任務”“教師完全撒手、無須指導的學習”而不會綜合各種自主學習、非自主學習的表現,深入理解分析自主學習的含義、目的、實質,而給予對應的干預。而德育教師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深處在傳統教應試育區,本身不愿意接受“對填鴨式教育的否定”對自身教育模式的否定,所以當粗糙了解認識新課改后,認為新課改是飄在空中,過于理想不切實際,不利于知識的掌握和考試水平的提升,“重知輕能”的思想仍根植于一些老師心中??偟膩碚f,在根深蒂固的應試教育文化傳統下,部分德育教師對“嚴”與“愛”理念的整體認識存在較大偏差,對“嚴”與“愛”的認同存在一定的包裝性。
  三、中學階段德育教育中的“嚴”與“愛”的相關指標
   (一) 中學德育教師學習能力指標
  現代社會,知識傳播的途徑遠比以往多,如今的青少年所擁有的知識量頗豐,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更需要通過學習不斷進步,而且教師的學習能力提升是其他能力提升的基礎。較其他學科而言,德育學科囊括經濟、德育、文化、哲學四大模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相應的經濟態勢,德育局勢等均動態發展著,德育學科知識也隨著社會發展而更新,因此德育教師更應該主動追問“我所掌握的知識過時了嗎,我所篩選的案例時效性強嗎?”中學德育教師自發自愿去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技巧,提升學習能力,通過多種途徑擴充學科理論知識成為剛需。與此同時,在經濟科技發展的今天,學生的主體意識較強,個性也截然不同,德育教師為了更好地認識學生,了解學情,提高“嚴”與“愛”實效性,還需不斷擴充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等知識。
 ?。ǘ?中學德育教師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指標
  新課改視閾下,中學德育老師需要養成求新意識和提高求新能力。新課改對德育老師的教育方法,內容均有創新務求。創新教學內容要求教師不能執拗于課本,“創造性使用教材應依據思想德育教材的特性及思想德育課教學的基本原則,同時還應把握好內在性、外在性、探究性三個維度。”所以創新使用教材不僅需要我們對教材進行重組還需我們跳出教材,在社會實踐里找尋素材對教材做以補充。中學德育教師提升創新能力需要在實踐教學中累積素材,注重“嚴”與“愛”實效性,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加強學習者對德育“嚴”與“愛”的認可,自動參與“嚴”與“愛”。求新求異精神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還需要中學德育教師建立起批駁精神,拒絕迷信權威、迷信書籍,養成開放性思維,直面矛盾,敢于發表反對的看法。中學德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充分運用自己的理性,去尋找問題的所在,當發現已經掌握的理論知識與教學實踐不相吻合的時候敢于去批判去質疑,認真分析,在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發展自己。批判精神是創新能力的支點,對中學德育教師大有裨益,它能促進教師發現問題、提出并思考問題,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思路。德育學科本身具有較強的開放性靈活性和時效性,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創新使用教材,密切聯系時政,不斷擴大教材的內涵,學習其他優秀教師的方法,拒絕故步自封,博采眾長的基石上努力創新。
  參考文獻:
  [1]劉旭東.中學德育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N].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9(3).
  [2]孫會.關注優秀生的成長[J].現代特殊教育,2009(2).
  [3]陸亞紅.“瑕也掩瑜”——談如何看待與培養“優秀生”[J].天津教育,2008(1).
  作者簡介:
   楊巧霞,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第一中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5845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