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國家發展根本的動力是教育,教育的主要問題是要培養什么樣的人。當前中學歷史教學的目標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完成這一目標需要老師抓住歷史學科的特點,認真研究教材課本,挖掘課本中包含的德育教育因素,制定多元化的目標,循序漸進,實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審時度勢,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的同時也能接受相關德育方面的教育,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促進了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及良好品德的培養,以此達到在歷史教學中德育教育的目標。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育教學德育滲透
引言
作為以史實為基礎的歷史學科,既有著自身的知識結構也有德育結構,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及教學手段讓學生了解到民族文化,感受優良的道德傳統及崇高氣節,學習當前先進的典型精神,讓民族文化轉變成青少年的精神品質和素質。用歷史感受道德教育,這樣既可以體現歷史教學的史論統一,又可以實現全面發展教育上德與智的統一,讓德育教育落實到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學會做人處事。[1]
一、德育教育滲透的必要性
中學的德育教育是學生成長學習歷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作為學校教育的核心—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是人類發展的過程也是對過去的總結,歷史教學教材對學生形成道德觀和道德習慣養成有著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因此在歷史教學中要加強對學生思想道德品質上的教育,這也是擺在老師面前重要的課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思想和行為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作為建立在社會經濟基礎上的社會意識形態,道德也隨著變化而變革,人們對權力金錢的追求沖擊著傳統美德,而且在應試教育下,更對人只重視成績高低,都對學生的德育教育滲透的重視程度不夠。通過對歷史教學,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陶冶情操,啟迪智慧,以此來提高學生的素養,培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自古以來,人民對歷史中的德育教育功能做了大量探討分析,在教育學生方面有著特殊的條件。所以在歷史教學中要堅持以培養學生為出發點,重視從各種方面利用歷史素材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讓學生掌握做人的道理。[2]
二、中學歷史教學中德育教育滲透的內容
伴隨社會發展以及時代進步,在思想呈現多元化的今天,如何做好當代中學生德育工作成為十分重要的問題,怎樣在歷史學科下滲透德育教育是歷史老師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結合學生實際的情況,在滲透德育教學應該做到以下方面。
1.重視歷史課堂教學,發現學科內在的功能。老師課堂教學是進行德育教育重要的渠道,老師要認真調動教學氣氛。在傳授知識、培養學科能力的同時,慢慢的滲透德育教育的工作,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比方說在歷史教學中使用比較法教學,讓學生將古時的科技文明和世界文明做比較,認識到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進步,以此增加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講解明清以來三百多年閉關鎖國造成的科技落后同世界上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科學技術相比較,明白中國落后存在的因素,來增強學生為振興祖國發奮讀書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歷史教學中國近現代史的講述,要求學生總結百年來中國各階段和各階級救國的道路以及最終結果,培養學生總結歸納能力的同時,也認識到中國一直堅持的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也可以認清中國的國情。所以重視課堂教學,利用歷史學科特點來進行德育方面的教育,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通過歷史教學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精神培養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整個民族生存發展的內在支柱和動力。愛國精神就像一條線貫穿了幾千年的歷史,中華民族經過艱難困苦,不斷的壯大,成為一個舉足輕重的大國,有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愛國主義精神的支撐、凝聚和促進。歷史是德育教育的源泉,歷史知識教學內容本身充滿了愛國主義的內容。首先在教學中要教育學生了解自己的祖國,利用具體生動的歷史事件進行國情方面的教育,讓學生不只是了解古代的民族取得的成就,還要了解遭受的屈辱,不只了解國家在前進中面臨的困難,還要知道自己背負的使命。只有讓學生深刻的了解了自己的國家,才能產生強烈的愛國主意情感。并且要教學學生樹立正確的責任感,明白歷史人物的犧牲精神和愛國遺訓,激發起學生的愛國責任感,讓他們知道要以民族昌盛為己任,還要教育學生的開拓進取精神,把愛國的情感化作行動,來報效自己的國家。愛國主義精神是一種信念也是國家的優良傳統,在歷史教學中要培養這種開拓進取的愛國
精神。
3.歷史教學中要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完成自我教育。因為一些原因,近段時間來,歷史成為教學的副科,為教學帶來難度。因此在歷史德育教育中老師要充分的激發起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實現師生互動。老師可以按照學生年齡的特點,利用課余時間,鼓勵學生通過圍繞德育教育主題來講故事,表演小品等節目,學生通過自己尋找素材,看課外書、找資料,在鍛煉能力、增長知識的同時,完成自我的教育。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要指導學生,起到方向盤作用,引導學生完成德育教育的滲透。[3]
4.進行傳統美德教育。要讓中學生的行為舉止合乎禮儀,做到一個文明公民。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在歷史教學中老師可以通過舉例名人成長故事,教育感化學生,培養從小明是非、尊敬師長、知法守法、有禮貌的好學生。文明禮貌體現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尊嚴,影響人際關系的質量和整個社會風氣。因此要做到合格的國家公民,需要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滲透,才能更好的創造和諧社會。
老師需要在歷史教學的德育教育滲透中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深挖教學資源,創新教學環境,通過歷史教學,讓學生樹立自強自離自尊的民族精神,為實現祖國振興做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王曉琴.初中歷史教學之我見——淺談新課程標準下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德育教育[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4(03).
[2]焦曉華.新課程標準下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德育教育探究[J].赤子(上中旬).2014(24).
[3]樂長華.教育無痕潤物無聲——也談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德育教育滲透[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38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