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融入德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關鍵詞】 小學;道德與法治;德育
【中圖分類號】 G6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0—0122—01
德育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在小學階段,要通過小學生道德與法制課的學習,著力提高小學生道德與法制教育的實效性。筆者在分析、總結和研究道德與法制教育教學經驗和成功做法后認為,將滲透教育、體驗教育和養成教育融為一體,可以大大增強小學道德與法制教育的實效性,推進小學道德與法制教育上一新臺階。
一、著眼課堂教育,與生活相結合,多種形式融入德育
首先,道德與法制教育要滲透到班級制度的落實中去。讓小學生認識到規章制度的正確性、合理性和必要性,熟悉和掌握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真正遵守規章制度,按規章制度辦事,為今后能自覺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奠定良好的基礎。將道德與法制教育滲透到規章制度的貫徹落實中其實非常簡單和實在,例如,平時對遵紀守法學生進行表揚,或在平時教師的一種贊許的表情示意,一個充滿鼓勵的眼神,一次看似隨意的表揚,都能夠起到激勵學生遵紀守法的良好暗示效果。
其次,道德與法制教育要滲透到各門學科的教學中去。學校應將道德與法制教育有意識滲透到各門學科的課堂教學中去,各科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蘊涵的道德與法制教育素材,通過分析政治歷史事件、剖析文學作品,從而積極引導學生掌握法律知識,提高法律意識。例如,在組織體育課時,可以將小學生人身傷害事故防范、自我保護教育等內容滲透進去;在講授歷史課時,可以將國防法律、毒品預防等內容滲透進去;法制教育滲透到各門學科中去,切忌形式主義,不能牽強附會,要自然結合、啟發引導,選擇好教育的切入口,要引發學生學法用法的興奮點,使學生在掌握學科知識、智力得到發展、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時,對法律知識有所了解,法制意識得到加強。
第三,道德與法制教育要滲透到校園環境氛圍中去。法律意識的形成,教育很重要,環境情感的熏陶也不可少。校園環境氛圍既是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和社會價值導向的集中體現,也是培育法制意識的有效陣地。要根據學校的特點,形成具有特色的校園法制氛圍。要抓住校園網、宣傳板報和橫幅等各種載體,組織網上知識競賽,張貼一些宣傳法制的名人名言和標語口號,以形成校園內道德與法制教育的宣傳強勢。
二、采用多種教學手段,注重德育,塑造健康人格
道德與法制教育不僅需要知識的滲透性教育,還需要有意識的體驗性教育,也就是說,要在組織道德與法制教育活動的過程中,努力突出小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他們的能動作用,通過開展符合中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具有學生情趣和時代氣息的道德與法制教育實踐活動,來幫助他們學習法律知識,理解法律真諦,培育法制意識。
小學道德與法制教育要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樹立法制意識,促進自我發展,它需要教師積極利用好各種教育資源,尋找好適合學校實際和學生特點的現場感、實用性強的各種活動作為道德與法制體驗教育的載體。例如,邀請先進集體和模范人物進行座談,開展演講比賽、辯論賽,舉辦作文競賽,參觀少管所和少教所等各種法制教育基地,組織模擬聽證會、模擬法庭等活動。學生是教育活動的主體,如果一味被動地接受教育,缺少過程性的參與,教育效果肯定不會好。通過小學生的踐行、體驗和感悟,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用“心”去體驗,自覺來感悟,使廣大學生能夠在豐富多彩、富有意義的活動過程中真正掌握基礎知識。才能讓德育內化為小學生的自覺的行動意識,達到德育的最高目標。
三、從小培養良好的習慣,注重養成教育
葉圣陶先生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把良好的學習習慣轉化為學生內在的需要或傾向,那就是教育的成功?!毙W階段是良好學習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因此,養成教育非常重要和必要。小學生處在人生開始時期和最為關鍵的時期,是養成教育的起始階段,抓好小學階段的養成教育,將為其一生的遵紀守法打下堅實的基礎。小學生應該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并努力將其貫穿于生活的各個方面。養成教育要和培養良好習慣緊密結合起來,要通過不間斷地反復訓練來養成好習慣,矯正壞習慣,強化遵紀守法的意識,形成遵紀守法的習慣。養成教育既包括正確行為的指導,也包括良好習慣的訓練;既包括行為習慣的培養,也包括語言習慣、思維習慣的培養。養成教育是計劃性很強的工作,培養什么習慣,用什么方法培養,都要事先計劃好。從學校角度看,就是要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狀況和思想實際,把最重要的一些要求制訂成為明確、具體而不抽象的規范,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提出明確的要求,定出規矩,要求每個學生都要做到,讓學生逐步養成習慣。這樣,形式多樣,授課靈活,最終實現道德與法制課的教育目的。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592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