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如何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中學地理德育教學目標可分為認知、情感、意志行為三個方面,每個方面又分為三個層次,各個層次之間有連續性和累積性,前一層次是后一層次的基礎,較高層次包含前面較低層次的要求。
  在寓德環節,我們教師可靈活運用以下方法:
 ?。?)說理教育法通過擺事實和講道理來提高認識,方式有講解、談話、討論、閱讀、參觀訪問等。
 ?。?)情感陶冶法利用教師對學生的熱愛和各種情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使學生的心靈受到感化,方式有教師的熏陶、環境的陶冶等。
  (3)實際鍛煉法組織學生參加一些實踐活動以鍛煉意志和訓練行為,方式有布置具體任務、組織社會實踐、執行規章制度等。
 ?。?)榜樣示范法運用典型事例影響學生,如南仁東和黃大年等科學家、同學中的優秀生、教師的言行等等。
  由于中學地理教學內容的廣泛性和綜合性,中學地理教師應該把握學科德育和美育的基本特點,注意將學生的思想政治和品德發展與美的意識的養成同掌握地理基礎知識、訓練地理基本技能以及開發智力和培養能力有機結合起來,做到“水乳交融”,“畫龍點睛”,潛移默化,持之以恒。
  例如,學生對地球的運動和地理環境的演變規律的認識,既是形成“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等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基礎,又是對地理事物認識的深化過程;學生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就和生產布局變化的了解,既是對黨的基本路線正確性的理解,又是經過感知和思維把握我國國情的深刻認識過程;學生通過對祖國國土遼闊、山河壯麗的認識,不僅增長了地理知識,還會產生并體驗強烈的愛國之情和審美情趣;學生通過對全球人口增長過快、資源浪費嚴重和環境狀況惡化的認識,不僅了解了地理環境的變化,還會激發出責任心和使命感;學生通過對有關人口、資源、環境的政策和法律的了解,不僅增長了政策和法律知識,還會增強法制觀念和規范自己的行為。因此,在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學生思想政治品德的發展過程不是一個簡單的認識過程,而是知、情、意、行共同發展的過程。一般來說,在中學地理教學的德育和美育過程中學生的心理過程是:獲得概念(知)——產生情感(情)——解決內心矛盾和行為支配力量(意)——外在表現(行)。
  教師在寓德(包括美育)時,應該根據各章、節和課時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確定學生在德育和美育方面所應達到的教學目標層次。大體上說,初一學生應在認知、情感和意志行為三個方面都達到第一級的水平;初二大部分學生應在認知和情感方面達到第二級的水平,部分學生在意志行為方面達到第二級的水平;在確定了德育和美育的教學目標層次以后,教師再根據學生達到相應目標層次的心理活動過程和有關的教學原則,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總之,作為一線的教師,我們應該從理論與實踐這兩個方面把中學地理教學中的德育引向更深的層次,進而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206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