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地理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高素質的人才,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重視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本文介紹了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1)發揮地理學科趣味性的特點,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2)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內在吸引力,讓學生的主體作用能夠充分發揮;(3)注重學法指導,教會學生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和學習的主人;(4)在教學過程中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
【關鍵詞】主體作用;學科優勢;地理圖像;學習方法;情感.3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3-0107-01
在課常教學中學生居于主體地位,教師居于主導地位,作為一種教學思想或教育觀念它已為人們廣泛的接受了。但是,由于受傳統教學思想和模式的長期影響,課堂上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局面并未從根本上得到改觀,學生的主體作用并未真正的發揮出來,他們學習的內在潛能受到了極大的壓抑,本應是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引導學生主動獲得知識的過程,變成了教師“滿紫灌”、“填鴨式”的灌輸知識的過程,學生的學習活動純粹成了一種機械的毫無趣味性的過程。因此,為了發揮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深入研究如何改進課堂教學,是擺在每位教師面前現實而又迫切的問題。在這里,我僅針對所任教的地理學科,結合教學實踐談一些粗淺的認識。
一、發揮地理學科趣味性的特點,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
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學生感到學得有趣,即產生了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學習,才能學得好。由此可見,學習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條件,它與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正相關。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興趣分為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其中與學習內容、學習活動本身相聯系的是直接興趣,如學生對某學科知識本身的興趣;而與學習活動結果相聯系的則是間接興趣,如學生對外語本身并不感興趣,但覺得它對考學太重要了,于是產生了的學習興趣。從地理知識本身來看,趣味性是其一大學科特點,它為學生獲得直接興趣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從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學生間接興趣不足的欠缺。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注意發揮知識趣味性的學科優勢,充分利用現有的趣味知識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潛在的趣味知識并進行合理的加工,努力尋求趣味知識的切入點進行有目的的嵌入,使之融入課堂教學,就能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收到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全球性大氣環流》這節之前,我先給學生講述了一個關于二戰期間,英軍巧妙利用西歐地區天變化由西向東發展的規律,不僅成功躲避了德國法西斯的空襲,還用大霧作掩護對德軍進行反擊,使德軍損失慘重的小故事。還有日本在二戰期向利用大氣環流中的盛行西風將炸彈系于高空氣球上來轟炸美國,使美國發生很多森林火災等這一個小故事不但使學生的注意力迅速從課間的非學習狀態轉移到課常上,而且對本課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產生了主動學習的心理,積極性被調動起來。
二、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內在吸引力,讓學生的主體作用能夠充分發揮
高中地理教材中穿插有許多地理圖像,包括分布圖、統計圖、示意圖、景觀圖,以及一些帶有啟發性、思考性的漫畫,而地理圖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生動、形象、直觀的特點,它對于學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規律及各要素間的內在聯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學中,我注意發揮圖像作用,運用圖像引導學生“動起來”,使學生充分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例如,在學習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點時,首先引導學生閱讀《六大板塊示意》,注意六大板塊的范圍及其邊界,然后閱讀《世界地震帶和火山分布圖》,引導學生觀察地震帶和火山的位置,再與前圖對照,學生相互討論得出結論: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兩個板塊的交界處。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圖像來設計教學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耳、口、手、腦等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同時,又培養了學生讀圖、分析圖的能力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教材在每節課后還設計了“活動”,涉及讀圖或繪圖技能的訓練、文字材料分析和數據處理,需要動手做試驗、開展社會調查進行廣泛討論等各個方面,從不同角度培養學生的能力。例如在《常見的天氣系統》教學完成后,我利用“活動”中提供的兩幅天氣變化圖,讓學生像氣象預報員一樣播報天氣,這樣不僅使學生鞏固了本課所學的知識,還鍛煉了學生讀圖、分析、判斷及語言表達能力。
三、注重學法指導,教會學生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和學習的主人
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最終落腳點應該是讓學生學會求知學會自我發展,使他們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成為學習的主人。要教會學生學習地理的方法,地理教師要充分利用地理教學的固有特點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使學生學會思考地理環境問題,學會學習地理知識,學會解決問題,學會創新和自我發展。針對地理學的特點,在地理教學中常用的方法有:(1)手勢法:如用左右手手勢來表示南北半球物體水平運動的偏向規律、氣旋和反氣旋水平氣流和中心垂直氣流的運動規律等:(2)口訣法:如用“高高低低”四字口訣來判斷近地面和高空等壓面的凹凸形狀與高低氣壓的分布,同時也可用此來判斷南北半球等溫線的彎曲形狀與氣溫高低的關系,直至延伸到各種等值線的一般規律↓(3)諧音、詩句法:此方法在地理記憶中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地殼中的主要元素氧、硅、鋁、鐵、鈣、鈉、鉀、鎂可用“洋國女貼給哪家美”的句子記住等。(4)圖象法:地圖是地理知識的重要載體,但平時學生對地圖有畏懼感,地圖應用能力較薄弱,教師要多指導學生看圖、識圖、繪圖、用圖,并盡可能使地理知識圖象化,做到化文為圖、圖文結合。(5)數理結合法:運用數學和物理學的方法定性或定量地分析地理現象和規律,比如分析正午太陽高度角、黃赤交角時用到幾何學的知識,分析月球和太陽表面重力加速度時用到物理上的萬有引力知識等。(6)實地考察法:到野外實地觀察課本上所講授的地理知識,分析地理現象的成因和規律等,比如在(地殼物質的組成與循環》這一節,給學生提供各類巖石的標本,使學生有直觀的感覺。凡此種種,要使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就要在課覺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活讀書”,并不斷向學生“授之以漁”,減輕學生學習負擔,使學生樂學。
四、在教學過程中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
現代教育心理學指出,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與課堂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并努力創造“民主、和諧、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這是學生發揮學習主體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輕松、愉悅的課堂環境中,學生的大腦皮層活動處于最大程度的興奮,學生的學習熱情被激發,思維的火花被點燃。為此,我們在向學生傳授地理知識和技能的同時,要有意識地對學生施以情感誘導,給予必要的關懷、勉勵、尊重和理解,培養學生積極表演的信心和熱情,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發揮學習的主體作用。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45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