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個擊破法:實現時間集中、內容集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在學校教育中,按照相應的規定,將課程、教材的相關內容,以不同的學時分配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通過每一節課完成對一個學科的階段性學習任務。也就是說,學生的學習內容是有序地分散在不同時段中完成的。這早已是一種常態化的教學管理模式。
在鶴立中西會通班,我們從預設的教育教學活動目標指向出發,根據學習內容的整體聯系性與系統完整性,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興奮點與專注力,以及教師設計教育教學活動進程的連續性和可操作性,打破傳統學習活動中的小時段概念(不局限于一節課),突破以往教學活動在教學內容上的片段式接續,采取大時段(以半天或是一天為時限),展開對一個學科領域的某一個主題,或者是對某一學科的學期內容,甚至是學年內容進行系統化的整體性學習。即從時間和內容兩個維度出發,把學習時間集中,變碎片化使用為整體統籌;將學習內容集中,變點式推進為立體建構,使學生在短時間內開展集中學習,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鼓勵學生主動探索與合作分享,以穩定的情緒狀態,一鼓作氣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各個擊破法。
在鶴立中西匯通班,對生物、地理、歷史課程的學習,我們廣泛運用了各個擊破法。在一天之內,用4—5個小時,開展對生物或地理或歷史課程的集中學習。運用各個擊破法,并不是簡單地對某一課程的教材,通讀、瀏覽一遍就算完成學習任務。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先要求學生從自主學習開始,對學習內容進行梳理,形成思維導圖或讀書報告進行匯報與分享,并提出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產生的疑問,構成“問題中心”,以此作為師生關注、研討的熱點。教師在釋疑解惑之后,隨即組織由單元到學段的測試,進一步了解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
運用各個擊破法時,我們針對學生的學習進程,輔以質疑答辯、網絡解難、合作探究、以講促學等教學法的支撐,形成教學法間的整合與互動,體現教學法的綜合效應。質疑答辯是指學生在分享匯報時,其他學生和教師不是單純的受眾,而是可以對匯報學生的分享進行質疑。這種質疑是對學生學習成效的檢驗,也是對學生現實學習水平的推進和引導。針對質疑而開展的答辯活動有效促進了學生的“學”,間接反映了“以講促學”要求。質疑答辯使學生的學習活動由表及里,從淺表顯性學習進入深度隱性學習,推動學生更好地認識、掌握學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常識、基本原理和規律。網絡解難與合作探究則是針對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時選擇的解決問題的方式,目的是使學生不會遇難即止。
運用各個擊破法,從表象看,它拉長了學生單位投入學習活動的時間,增加了單位時間的學習容量,極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給學生帶來成就感和信心。這樣的學習,可以使學生長時間穩定在一個學習場域中,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專注力,提高學生的學習品質;它可以使學生充分調動已有的積累和儲備,激活固有的知識經驗,為尋求新知而突破、升華;它可以使學生深入思考,產生廣泛聯想,建立學科敏感,產生意想不到的靈感。
?。ū緳谪熅?再 瀾)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775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