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的德育教育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小學階段,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不僅能夠實現學生思想品德的提升,還能夠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使學生實現全面發展。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應適當滲透德育教育,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德育教育;滲透途徑
德育教育,就是以學生為對象,向學生進行思想上的教育,使學生的心理素質、道德品質、精神境界得到進步和提升。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與德育教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提高教師修養,實現潛移默化
在小學階段,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產生著很大影響。很多學生在自己的日常中,將教師當作自己的榜樣,一切行為都向教師靠攏。如果教師能夠注意個人的行為規范,提高自己的修養,就能夠對學生產生良好的輻射作用,從而實現學生道德品質的發展。
例如,在日常教學中,我貫徹落實“為人師表”的基本教師職業準則,時刻注意自己的行為,以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并且,我在業余時間也不斷學習,使自己的文化修養和道德水平不斷提升。有一次,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有的學生存在著說臟話的現象。為了能夠讓學生具有說禮貌用語的習慣,我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課下,都使用文明用語,當學生說臟話的時候用眼神進行阻止,使學生認識到說臟話是不對的,應多使用文明用語。經過一段時間,我發現學生說臟話的情況少了很多,并且不管是與教師還是與同學都使用文明用語進行溝通,實現了德育教育的潛移默化。通過提高教師的個人修養,能夠使學生在教師身上學習到優秀的品德,從而產生模仿欲望,使自己的行為更加規范,品質實現提升。
二、 關注學生需求,貼近學生實際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有可能遇到一些問題,使教學無法順利進行,影響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質量。教師應從學生實際情況入手,將學生放在主體位置,一切教學活動都圍繞著學生的需求進行,從而使學生能夠在教學中獲得更加具有針對性的內容,使德育教育實現更好的滲透。
例如,在學習《學習伴我成長》的時候,我讓學生分享,自己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哪些開心的事情、遇到哪些困難,有沒有讓自己難以忘記的事情。有的學生說到,自己在小學的時候,對于生活中的很多事情缺乏基本的認知。有一次,他在書店看到了《十萬個為什么》系列叢書,當他閱讀的時候,發現原來世界上有這么多奇妙的事情,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從此以后,他就開始積極學習新知識,對世界產生了新的認識,也享受了更多的快樂。根據學生的描述,我總結道:“如果想要過好這一生,學習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途徑。課堂學習只是吸收知識的其中一個辦法,而在課外,我們也應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從生活中吸取更多的經驗,從閱讀中獲得更多的感悟,從而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實,讓學習伴隨著我們不斷成長。”在同學們的分享中,教師對于學生的實際情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能夠有針對性地采取教學措施,從而使教學內容更加貼合學生的需求,達到良好的教學目的。
三、 建立溝通橋梁,滲透德育內涵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塑造的是威嚴的形象,與學生有著很大的距離,使學生與教師缺乏溝通的機會。新的時代,教師應轉變思想,在教師與學生之間搭建一條友誼的橋梁,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深入到學生的內心,從而能夠更好地實現德育教育的傳遞。
為了能夠給學生一個與教師溝通的機會,我在班級中建立了微信群,讓學生在業余時間可以自由在微信群中進行交流,有問題也可以直接提出來。有一次,學生在學習《我們的學?!分?,我在微信群中發送了一個測試,讓學生對自己的學校進行更加深入的了解。有的題目比較簡單,如學校中有幾個操場、幾個班級等,有的問題比較主觀,如你最喜歡的校園角落是哪里,最喜歡的老師是誰,在學校最喜歡的時刻是什么。在答題的過程中,學生非常喜歡這個新穎的形式,而教師也可以在觀看答案的過程中,深入到學生的內心世界。在測試的最后,我為學生寫了一段話:“在學校生活中,有學習的苦,有共同玩樂的樂,有幸福也有困惑,但是不可否認,這是我們人生中非常美好的時光。讓我們珍惜時光,珍惜校園生活,共同營造美好的回憶?!蓖ㄟ^搭建溝通橋梁,能夠讓學生與教師形成良好的互動,能夠以平等的關系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實現知識與道德品質的共同提升。
總之,素質教育改革持續深化下,強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的素質教育,為社會輸送更多的社會型人才。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將德育教育創新地運用在教學中,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實現身心的健康成長。教師在教學中應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貼近學生的生活,與學生產生良好的互動,從而使德育教育能夠實現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的滲透,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段亞麗.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的德育研究[J].學周刊,2018(36):43-44.
[2]于洋.繪本資源在小學二年級《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應用研究[D].銀川:寧夏大學,201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783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