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視域下高中語文專題教學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高中語文教師具有一定的前瞻視域并運用專題教學的形式,可以使學生接受更系統的知識培養和能力訓練任務。現從主題先行的專題設置、人物及背景的深入分析及有意識地統攝課內課外等幾個角度對此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高中語文;專題教學;教學方法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人們對于專題這種形式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可是因為視野局限,專題教學的應用范圍還依然停留于講座、新聞等輔助形式,在實際文本教學時則少有應用。教學實踐中,筆者認為專題教學完全可以應用于平時的語文教學當中,把文本視為主要研究對象進行綜合分析,這種前瞻性的視角教師應大膽嘗試。當然,此類專題教學形式需要遵循以下原則:專題設置應當考慮學生的認知,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專題內容與形式應當具有明確的指向性。結合教學實踐,建議教師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
一、主題先行的專題設置
在傳統的教學觀念之中,高中語文教師會引導學生逐步認識字、詞、句、段、篇,最終實現對于文本主題的思考與感悟,這種做法本無可厚非,但它總是在教學的最后環節彰顯主題,學生只能被牽著走,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專題教學。專題教學重在主題先行,在學習之初便可以把主題呈現于學生面前,使學生的思維因專題而動,主動接納文本,思考文本的內涵,這樣的做法極富前瞻性,學生在主題的帶動下,可以抽絲剝繭,展開對文章內核的分析。
例如,學習楊絳的《老王》一文時可以發現,文章的主線是“我”同老王的交往,讓老王的生活片段呈現在讀者面前,一個卑微的、善良的老王形象躍然紙上,作者的同情與尊重心理也自然浮出水面。應當說,這篇文章對于學生思維的啟發是自然形成的,教師可以采取主題先行的形式完成課堂專題設置,使學生對文章的內涵有一個初步認知,教師可以根據主題設置如下專題任務:“社會需要如何對老王這類不幸者給予關注?”當完成基本的課文閱讀要求之后,要求學生發表關于上訴問題的看法,同時教師還可以做出進一步的引導,要求學生思考:“這篇文章僅僅是對老王善良的單純描寫嗎?”“是否在描寫老王善良之外,作者還有一些更復雜的情愫呢?”學生再次閱讀會體悟到文章中所閃現的人道主義光芒。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讓主題先行的專題設置更加合理,教師需要讓專題與學生既有的知識和能力相符。比如,講解《鴻門宴》一文,教師可以讓學生進入到“我如何看待項羽(劉邦)”的專題討論活動中來,學生在閱讀文本以后,會對項羽或者劉邦形成獨立的認知,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及時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有益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全面深化發展。
二、人物與背景的專題研討
主題先行的專題設置有助于學生產生獨立的思維意識,此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對文本中的人物及背景進行專題研討,引領學生進入更加精深的語文研究。
首先,要明確主題人物分析的方法。該問題的價值在于任何一個語文教學專題,均有可能與具體的人物相關聯,這里所說的人物可以是作者,也可以是文本中的人物形象,甚至還可以是語文知識點的研究專家等。教學過程中人物與背景的專題研討更容易讓學生了解、掌握專業知識,逐步形成獨立思考的思維習慣。學習《鴻門宴》一文,教師可以視“項羽”為專題核心人物,將其作為研讀文章的切入點。項羽這一人物特點在課文中有所體現,但并不是十分立體、全面,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專題教學的形式,引導學生全面了解項羽,教師可提出問題:“你覺得項羽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學生帶著問題對文本進行充分挖掘,并借助網絡媒體聯系課內與課外資源,了解與項羽有關的事件,對項羽這一人物形象得到更加全面、立體的認知。這樣的專題研討對學生掌握文本內涵十分必要。
其次,對文化背景進行探索的專題研究模式也有必要推薦。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魯迅、蘇軾、李白等文學名家的作品結合起來進行專題講解,讓學生了解作者所處的特定時代背景,可以幫助學生審視作品、研讀作品。例如,在講解魯迅的《祝福》一文時,通過“魯迅作品”的專題教學模式,讓學生對《祝?!贰队浤顒⒑驼渚贰惰T劍》等作品進行統一研究,并以作者所處年代的背景為重點,深挖作品的內涵價值。
三、課內與課外的專題結合
課內與課外的專題結合可以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最大限度的拓展,在此過程中,教師的任務是幫助學生完成內外關聯與整合,使專題教學的目標更清晰、過程更豐富。
第一,單元內文本整合是基礎。高中語文教材各個單元的內容往往有著某種內在的聯系,教師可以對傳統的單篇教學模式進行調整,把單元內容整合到一個專題之中,幫助學生用此種方法提升學習效果。比如,可以把小說單元的作品集中起來,用人物組合、串聯等方式得到最理想的教學效果。
第二,跨單元專題整合往往能夠發揮奇效。若單元內文本整合無法滿足專題教學的要求,則師生可以共同研討跨單元整合式的專題教學,使教學視域空間更具前瞻性??鐔卧膶n}整合有助于學生思維的進一步拓寬。比如,當進入到“生命的價值”這樣的專題教學活動時,將教材中不同單元的文本內容集中起來共同學習是完全有可能的。如帕斯卡爾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等作品,其內涵的共通性使它們可以為共同的專題服務。有些文章的說理性較強,有些文章的敘事優勢突出,通過專題學習可以讓學生站在不同視角理解生命的意義。
第三,將課外篇章合理引介到專題之中使之為課內文本服務。它可以讓高中語文專題教學探索更具深度與廣度。
為了確保高中語文教學中所涉及到的知識更加連貫,使學生在更少的時間內獲得更豐富的知識,應用專題教學形式可謂不二的選擇。教師應從教材中心的專題設置、人物及背景的深入分析,以及有意識地統攝課內課外等幾個角度出發,幫助學生進入到理想的專題目標探究狀態。
作者簡介:王莉莉(1987—),女,江蘇省白蒲高級中學二級教師,主研方向為高中語文課堂教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837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