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素養視域下的詩歌教學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近年來,新課程改革深入發展,語文教學亦是如此。語文教師要緊跟時代,不斷創新教學模式。下面筆者以《京口北固亭懷古》這一課文為例,談談在語文素養視域下如何優化詩歌教學效果。
一、課前備課的創新
1.師生共找課文疑難點
我們都知道,“掉書袋”一直是貼在辛棄疾身上的標簽。辛棄疾不僅熟讀歷史、博覽群書,對于典故的運用更是得心應手。但是對于幾百年之后的我們,尤其是準備只利用短短幾十分鐘就消化這篇詞作大意的學生來說,這些典故閱讀起來如遇骨鯁,如“封狼居胥”“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些話表達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學生在理解課文的時候,通常都是理解了典故卻忘了原本所表達的意思,不然就是理解了意思卻忘了典故,這都是令學生比較困擾的地方,只有全面掃除這些障礙,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課文。
2.尋找朗讀配樂
在古典詩詞教學中,朗讀是必須進行的環節,倘若教師能夠運用與課文意境相近的曲子做背景音樂,教學效果會更好。由于《京口北固亭懷古》是一首比較悲壯的詩詞,所以,教師在選擇音樂或曲子的時候應選擇與《京口北固亭懷古》意境相近的。教師可以選擇古箏,古箏是古時候讀書人經常使用的樂器,其音色能夠對人的心靈產生沖擊,讓人感覺曲子具有一定的余韻感;但所選擇的曲子節奏不能太慢也不能太快,如果節奏太快的話,難以體現出悲壯的感覺,就不能體現出《京口北固亭懷古》的意境,而節奏太慢的話同樣難以倒出其悲。所以,教師可選擇古箏曲《二泉映月》,這首曲子能夠很好地體現出《京口北固亭懷古》的意境。
二、課堂教學的創新
1.開頭設計,扣人心弦
俗話說得好:“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苯處熢谡归_教學時,導入語是非常關鍵的,直接關系到學生是否對該課文產生興趣?!秶鴮毚顧n》是中央電視臺的一檔節目,節目主持人說話節奏非常舒緩,聲音富有磁性。教師可適當模仿一下這位主持人的說話方式、語調等,以此導入課文:“大約在八百年前,即公元1205年的某一天,將近黃昏,有一位老者來到了江北固山的北固亭,老者就站在欄桿處向遠處眺望,頓時感慨萬千,回到家后便寫下了一首有著深厚的愛國熱情的詞作。這位老者就是我們接下來所學的《京口北固亭懷古》的作者辛棄疾,他在寫下《京口北固亭懷古》時是當時鎮江最高的行政長官,辛棄疾為什么會出現如此感慨呢?在公元1161年時,北方的金國大舉南犯,年僅二十一歲的辛棄疾率領家鄉的兩千余子弟抗金南歸,為了能夠收復中原,辛棄疾始終堅持站上沙場,但是,以趙構為首的趙家王朝偏安江南。正是因為他們寧可受辱也要向金求和,并且這樣的局勢持續了長達四十余年之久,導致辛棄疾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就這樣蹉跎了,辛棄疾的才華得不到發揮、體現。辛棄疾便借這首詞充分表達了自己對這四十余年的滿腔悲憤?!?
2.配樂書法,進入高潮
首先,教師可給學生設置一個懸念:前面講解時所寫內容均由投影展示,而黑板上則沒有寫任何東西。這時,學生肯定會產生疑問,老師竟然沒有在黑板上寫任何東西,一片空白。學生在產生這一疑慮時,教師可拋出這樣一番話:“同學們,辛棄疾在八百年前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寫《京口北固亭懷古》,并將《京口北固亭懷古》這一首詩詞流傳于世的呢?辛棄疾在游覽北固亭歸去后,想必是輾轉難眠,于是便使一仆持燈,拿起毛筆在紙張上通過詩詞的方式將自己感慨表達出來?!边@時,教師可用粉筆代替毛筆,以黑板作為宣紙,將當年辛棄疾書寫的過程摹擬一番,在音樂響起時,教師在黑板上寫出《京口北固亭懷古》這一課文,引導學生充分感受作者的心情和詞的意境。
三、課后作業的創新
教師在古詩詞教學時通常都比較注重詩詞中知識點的教學,而對于古詩詞所體現的文化內涵的教學則相對較少,正是基于此,才導致我們培養出的學生常被人們稱之為“有知識沒文化”。在教學中,知識固然重要,但知識是死的,相對而言,文化底蘊更加具備生命力。根據這一點,教師可設計以下系列問題。
?、偬K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同樣也是屬于豪放派的詞作,請對比分析《念奴嬌·赤壁懷古》與《京口北固亭懷古》這兩首詞,看看兩者之間究竟存在哪些異同點?
?、谑篱g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唯有岳飛的《滿江紅》才能與辛棄疾的愛國詞相媲美,而《滿江紅》與《京口北固亭懷古》之間存在哪些異同點。
?、坌翖壖策€有哪些比較知名的詩詞作品?辛棄疾在創作這些詩詞時懷著怎樣的心情?這些詩詞與辛棄疾本人的身世存在什么樣的聯系?
對于上述種種問題,學生可在網絡上進行收集。然后將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匯總,并以小論文的形式體現,學生可將小論文的題目定為《辛棄疾和他的詞作》。
總而言之,在新課改不斷創新與深入發展的今天,我們唯有與時俱進,創新教學模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從而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優秀人才。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778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