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為何冒充班長罵老師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案例:
鍛煉回來,打開班級QQ群,赫然發現有人發下流的圖片,并指名帶姓罵老師,QQ的名字竟然是班長!我難以接受,立刻把QQ群解散了。
我反復回憶近期班級的情況,第一感覺是有人冒充班長。前幾天,班長反映小孫上課說話,還與小孫發生過矛盾。我感覺小孫嫌疑最大。
我先打電話給班長的媽媽,安撫她的情緒,說我相信這不是班長所為——班長品學兼優,和同學相處融洽,師生關系很好。之后,我聯系了小孫的爸爸,小孫爸爸說:“老師,我在外地,你說的用班長的名字罵人和發圖的事,可能是他干的。你把那個QQ號給我,我安排人去查。”我把QQ號發給小孫爸爸,過了一會兒,他打過來電話說,這個QQ號是這兩天剛注冊的,只要他把對方加為好友,立刻就能鎖定信息了。
當天晚上我輾轉反側,幾乎一夜未眠。第二天早上走到教室門口的時候,我發現學生在悄悄地議論著什么。我說,昨晚我把班級QQ群解散了,因為有個別學生在QQ群里發布不良信息,損害了集體榮譽。為避免產生不良后果,我暫時把群解散,待調查清楚后再重建QQ群。
很快,不斷有學生私下找我反映情況,證據都指向小孫,他們還反映小孫打架、上網吧、談戀愛、罵老師、去歌舞廳、借錢不還等。上信息課時,小孫還因偷偷打開不健康網站被老師警告。
小孫是離異家庭的孩子,他和5歲的弟弟都跟著爺爺奶奶,媽媽沒有監護權,爸爸成天不回家,也不管孩子。小孫經常夜晚9點多才回家,有時一夜不回家,也不知道他在哪兒住。我去家訪時看見他家門口的鞋架上幾乎都是他的鞋子——小孫爸爸覺得離婚虧欠孩子很多,所以給他買的衣服、鞋子都是名牌,還有不少是從國外寄過來的限量版。
幾天后,小孫爸爸查出“肇事”的QQ號就是用小孫的手機號注冊的,小孫也最終承認是為了報復班長才這么做的。起因是早前在走廊排隊的時候,班長不小心撞到小孫,兩人發生矛盾,還為此事起了沖突。后來班長讓他哥哥在門口堵住小孫,逼小孫認錯。當時小孫的爸爸在外地,班長的爸爸為此來校教育孩子,也讓班長向小孫道歉,我還讓班長寫了檢查。我本以為這是件小事,處理完就過去了,哪知小孫心懷怨氣,認為老師處理得太輕了,于是就冒充班長在QQ群里罵老師……
最后,學校給了小孫記大過處分,班長也被追加了警告處分。
交流:
劉強:其實小孫是孤獨的,生長于離異家庭,爸媽不管,同學不待見。班主任應該是孩子可以依靠的人,應多關心孩子,多鼓勵小孫融入班級,給小孫一份生活的希望,讓他感受到班級的溫暖。
趙春曉:案例中小孫和班長發生沖突,他的想法很可能是,班長可以什么都不做就贏得老師、同學的關注,而自己和同學關系不好,也不受老師“青睞”,這導致小孫對班長的腹誹甚多。剛好班長在樓道撞到自己,這可是個報復的好機會。小孫和班長打架,被班長的哥哥圍堵,先找到老師處理,但沒有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于是在網上借班長名義辱罵班主任,這是對班長和班主任的報復。最后的結果,也正如小孫所期待的,班長被處分了,這實際上都是小孫的“勝利”。至于對自己的處分,估計他并不太在意。
侯小鋒:案例中的小孫屬于班級問題生,用常規方法管理很難奏效,因此進行科學的診療,找到病根對癥下藥是關鍵。小孫的人際關系很差,有攻擊行為,無法集中注意力,很難與其他人溝通,對學校紀律基本沒有畏懼,家長對他基本失控,說明他的問題已經不是簡單的習慣和厭學問題,而是有心理和行為障礙,建議老師、家長和專業人員共同診療。
賈大勇:無論從小孫自身的發展看,還是從班級的發展來看,班主任都應認真對待此事。一方面學生自身有很強的可塑性,另一方面班級的健康發展需要關愛此類學生。
問題學生的背后往往有一個問題家庭。小孫缺少父母的關愛和管教,他的內心是自卑的,種種特別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獲得更多的關注,以此來消解自卑。因此,班主任可以通過真誠的關心去贏得他的認可和信任,由此打開進一步深入交流和教育的大門。
張少斌:小孫問題較多,與他交流一定要找比較小的切入點,管理要有選擇性,不要想著一下徹底地改變他。與小孫打交道,不要著急,需一步步來,這樣才能讓小孫有敬畏之心。
劉佳:案例中老師解散QQ群是沖動行為,會讓人覺得他“束手無策,無可奈何”。老師遇到此類問題,千萬不要輕舉妄動,否則會很容易陷入被動。一定要冷靜分析,想明白接下來自己應該怎樣做才能既控制事態的發展,又教育學生。
每個人都渴望被認同,再差的學生也有閃光點,再不濟總有個愛好吧。像小孫這種“全班敵對,家庭無愛”的學生,老師如果能站在他的角度考慮問題,發現他身上的閃光點,通過參與一些活動,拉近大家與小孫的距離,取得小孫的信任,則有可能讓小孫親其師而信其道。
李磊磊:孩子就像一棵小樹苗,如果有一個傷痕,這個傷痕就會一直長下去。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教育點上,家長如果不約束、不矯正的話,這棵樹就可能長成歪脖子樹。孩子在青春期出現大的問題,也許表面看不是家長的錯,但一定與家長的教育有關。在小孫的案例中,家長的教育缺失對孩子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家長要及時參與到小孫的教育中去,才能讓小孫有大的轉變。
陳德紅:如果我是班主任,我會努力和小孫交朋友。和后進生交朋友最考驗老師的耐心和愛心。想一想他們從小到大,在班里一直被當成“反面典型”或者“隱形人”。倘若遇到一位真正關心他、幫助他并且能包容他錯誤的老師,他一定會從內心生發出一種親近感。而這種親近感恰恰是老師打開局面的基礎。平時有意地經常找他聊天,肯定他的優點,當他在班里陷入窘境的時候,可以善意地“拉他一把”。
像小孫這樣不斷犯錯的學生,如果老師對每件事都在意的話,和他的關系就會鬧僵。我對這樣的學生一般會采取“犯三罰一”的方式,“提醒—批評—懲罰”相結合,多給他機會,適當等待,再加上適度的批評和懲罰,慢慢把他引到正道上來。同時,盡量避免在班內公開批評他,以免出現“破罐子破摔”的情況。
黃磊:本案例中老師被罵其實是躺著中槍,學生針對的不是老師而是班長。如果老師被罵了,該怎么處理?大多數老師如果發現學生罵自己,特別是在公共場合罵自己,是無法容忍的:班上的學生怎么看我?我還怎么管理班級?從而會放大事件本身,帶來更不好的結果。
面對學生的過分行為,老師要大度一些,可以先冷處理,避免直接沖突,然后調查其背后的原因。消除誤會之后,再去糾正學生的不當行為。
總結:
青春期的孩子,正處在兒童向成人過渡的“邊緣期”,內心充滿矛盾:他們渴望成熟但表現幼稚,希望獨立卻依賴父母,看似堅強卻內心脆弱……這些矛盾,與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等復雜因素一起,導致學生心理和行為出現偏差。案例中的小孫是問題少年的一個縮影,問題的背后是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面因素。
遇到像小孫這樣罵老師的學生,處理流程一般可以遵循“查、談、育、借、引”五步。
“查”即調查。調查是誰,為什么罵老師。只有弄清楚學生為什么罵老師,才有可能解開學生的心結。
“談”即談話。當事師生面對面心平氣和地談話,消除誤會,讓學生正視自己的錯誤。
“育”即教育。老師要針對學生的行為進行適當的教育并要求其道歉,也要給學生適當的臺階,讓學生不至于顏面盡失。
“借”即借力。老師要善于借助外力,為學生的教育做好規劃。比如父母可以成為孩子行為的監督者,同學可以成為學生行為的幫扶者等。
“引”即引領。教育就是對孩子心靈的引領,老師要通過對學生的教育和自身的表率作用,做學生心靈成長的引路人。
?。ū酒谖淖钟蓾吹谝恢袑W8+1工作室提供)
?。ㄘ?編 曉 月)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848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