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體驗式德育教育的策略探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體驗式教育”最早源自庫爾特·漢恩的外展訓練學校,后被廣泛拓展至各類型教育模塊、甚而是社會多個領域。體驗式德育即是教育者依據德育目標與未成年人心理、生理特征以及個體經歷創設相關的情景,讓其在實際生活中體驗、感悟,以形成個人的道德意識與思想品質。其將學生真正推向教育的主體地位,將學生道德的養成真正推向德育教學的目標中心。且其契合小學生較為旺盛的身心活動訴求,成為小學德育的正確方向。
關鍵詞:小學德育;體驗式;策略
小學階段是學生思想道德觀念得以啟蒙與樹立的關鍵時期,德育程度將直接奠定其思想道德進一步的衍生基礎,也即影響其最終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的形成。且空間相對有限的農村環境本就為德育的開展提供了質樸的良性氛圍與安全的活動場地。在此,體驗式德育教學便具有了雙重的理論及實際條件支撐,亦便具有了可操作性與效果預見性。下面,我便從班級主題活動、課外實踐活動與家校共促活動三方面對體驗式德育的具體開展問題詳做闡述。
一、 班級主題活動——親搜集,廣認知
班主任肩負著指導班級學生學習、生活、思想行為等各方面綜合表現的責任,為配合此責的落實,日常的課程安排體系亦設置了“班會”的課堂空間,并給予了班主任組織、協調、分配等多方面的權利。所以,班主任便可充分利用此通過班級主題活動的方式進行德育教育。學生在活動主題指引下,進行實際的資料搜集與關乎思想道德事件或觀念的廣泛認知,同時在模擬性的活動開展中進行間接性的體驗,得出較為深入的品德感觸。
例如:為增強同學們的自覺紀律意識,我便利用班會時間開展了一次以“紀律與秩序成就鋼鐵集體”為主題的德育活動。并在與班委的商議下,將整個活動進程切分為“紀律意義正視”“紀律事件、場景展示”“紀律場景演繹”三大模塊。其中前兩個模塊的實現形式主要為資料收集,在此,每一組同學則可分為兩個批次,分別進行查閱與最后的匯總。如六人組內三位同學通過互聯網搜集“軍人訓練場景”“從政人員辦公場景”“學校上課下課場景”“因交通燈障礙而交通無序擁擠的場景”等;另三位同學則通過字典或互聯網查閱得出“紀律是客觀規律”“紀律是文明的標志”等理論。之后進行組內匯總,則同學們會因查閱過程中大量資料的瀏覽和主動的思考與選擇得出較為深入的紀律感悟。此外,第三個模塊之“紀律場景演繹”則需組內同學自選角度,如“班級學生上課大聲說話”“官員收取賄賂”等,進行角色的扮演。如此的模擬體驗亦會讓同學們得出較為真切的、作為紀律觸犯當事人或旁觀者的體驗感受,如“無紀律會遭受到被人的譴責”“他不遵守紀律,給大家造成了惡劣的影響”等,進而會反向教育、反省與約束自己。
二、 課外實踐活動——親經歷,深感受
課外實踐活動將德育教育空間由課堂擴大至具有無限可能的課外,亦具有更為真實的場景、更為真實的角色與更為深刻的教育效果。在這里,學生能夠憑借自己的思想道德認知基礎去進行實際的操作、經歷和感受,進而通過別人的反饋與自身所生成的情緒情感去切實感受與學習正確的思想與行為。
例如:為讓同學們感受奉獻的樂趣,同時有意義地填充其周末生活,我便組織同學們進行了幫助農村孤寡老人的志愿者活動。具體實施方式為:先調查村內的獨居老人數量,然后將班內同學按適量組劃分,并選擇其中一位具有組織能力與責任感的同學作為組長,每組去探訪幫助一位老人?;顒觾热輨t依據老人生活實際,幫助其打掃衛生、挑水、和其談心等,最后每人寫一份總結報告或活動感悟。其中有一位同學是這樣寫的:“我們去的那戶人家家里只有一位獨居奶奶,家里沒有電視,更沒有手機,她自己也因為長年的疾病行動不方便。我想她每天的生活便是吃飯、睡覺與發呆。這樣的人是孤獨的,這樣人的生活如若沒有強大心理支撐則會都變得毫無意義。奶奶的子女都在外面打工,我想她每天的念想大概就是盼望在過年時與兒女的團聚吧。我給奶奶挑了水,還澆了院子里的小塊地,她說:‘她很久沒有這么開心過了’,因為她在我們身上看到了她兒女的影子,感受到了愛和溫暖。我也很久沒有這么開心過了,因為愛和溫暖的給予竟然這么令人幸?!薄?梢?,親自的實踐直擊人的心靈深處,亦將牢固地安于記憶與思想。
三、 家校共促活動——同方向,共促行
在組織化的課堂主題活動與課外實踐活動對同學們進行了思想與品德的正向指引后,便應是學生在日常生活自主的教育成果的落實。但在這一環節,家庭與學校極容易出現異向推拉的問題,即家校教育觀點的不同向造成學生思想行為的無所適從。所以,家校應在良好合作、德育共識達成的基礎上共同監督、幫助、引導孩子日常生活中良好思想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
例如:我和學生家長共同建立了一個微信群交流平臺,或者定期舉行家長會,以針對同學們在學校和家庭里的行為表現,進行反映和溝通。如一位家長提出“如果在教育孩子時,孩子出現反感抵御心理和頂撞行為,該不該對其進行身體懲罰”的問題。孩子會在學校接受“尊重父母、長輩”的教育,但受情緒左右,往往會走向“反感頂撞”的反面。如若此時,家長不計后果對其進行了身體懲罰,其會更加反感,甚而厭惡。所以,在這個十字路口,家長應先反省自己的行為與教育方式,站在孩子角度上看待問題,然后進行理解性的溝通,孩子則會感受到愛與理解,亦才有卸下防備抵御的可能和余地。且此時,“尊重父母和長輩”的思想觀念也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實和內化,因為學校的教育和家長的行為給予自己的感受是一致的、同向的。
體驗式德育真正以學生思想道德的自主成長為中心,且符合人長久心理意識與行為習慣通過實踐形成的規律特點,應成為學校德育工作的指導性原則。
參考文獻:
[1]李麗.體驗式德育的現實問題與改進策略[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2.
[2]林蘭蘭.在體驗中感悟在實踐中成長——體驗式教學模式在小學德育活動中的實踐與反思[J].當代教研論叢,2016(5):53-54.
作者簡介:陳麗梅,廣東省肇慶市,廣東省肇慶市德慶縣官圩鎮中心小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852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