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文化視域下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生成路徑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在新經濟時代,隨著我國產業不斷升級,中國企業對產業工人的素質要求也在不斷向高層次、可持續方向發展。高職院校如何通過產業文化育人來提升學生職業素養水平不僅具有必然性,而且也具有緊迫性。其路徑的選擇不僅是對傳統職業教育的繼承,更是對新時代職業教育的創新與發展。
關鍵詞 產業文化;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生成路徑
中圖分類號 G718.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9)08-0073-03
隨著當代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尤其是產業結構調整和改革深入發展,現代企業對于產業工人職業素養的高要求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然而,現實情況是現代企業對高職畢業生的滿意度卻日漸下降。這種情況反映出,我國職業學校教育長期忽略行業文化資源,導致高職院校畢業生技能水平高而職業素養低的問題。這個問題的根源在于傳統的職業教育更關注為勞動力市場提供勞動技能,而忽視關注勞動者職業生涯可持續的問題。因此,鑒于“中國制造”走向“優質制造”“精品制造”的轉型和技術升級換代的新形勢和新要求,培養職業院校學生產業文化素養就顯得極為迫切。
一、產業文化育人的核心內涵
產業文化素養根源于產業文化。所謂產業文化,就是在工業化生產方式下萌生和發展的,由產業精神、經營哲學、價值觀、制度、行為模式、組織和品牌形象等元素構成的物質和精神互為整合的生產性文化系統。馬克思說:“文化是從人類創造生產工具開始的?!蔽幕鳛橐环N源于生產活動的意識范疇,一開始就是與生產勞動分不開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化首先是一種生產性文化,其他文化都是建立在生產性文化之上。反過來,生產勞動必然伴隨著文化,也必須有文化作為其不斷發展的精神支撐而必然形成生產性文化。一般性的、個體性的生產勞動發展到機器大工業時代,就轉化為大規模、有組織、成建制的產業勞動,進而形成產業文化(產業精神),也必然有必要形成產業文化(產業精神)。對工業化突飛猛進、不斷轉型和升級換代的當代中國來說,產業精神尤為必要。正如有學者寫道:“工業化必須以工業精神作為支撐,如果僅僅引進工業技術或成果,而拋棄了蘊含其中的工業精神或者用農業思維來運作工業化,孕育出來的工業集合并不代表一個國家的工業化,有魄無魂的工業化的形成也更不能說明民族工業化時代的真正到來?!盵1]這里所說的工業精神就是產業精神,同時也是產業文化。
從根本上說,產業文化是現代產業體系的生產和工作方式沉淀和升華的結果,其核心是工作價值觀。產業文化素養的核心則是現代先進的工作價值觀,更準確地說,是自覺化且內化了的現代先進的工作價值觀。這種現代工作價值觀的內化過程就是產業文化素養的培養或養成過程。這個過程就是產業文化育人的過程。由此,可以概括地說,所謂產業文化育人,就是用產業文化培育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使之具備適應現代產業發展的產業文化素養,并由此實現從“學校人”到“社會人”的轉變。
二、產業文化育人過程中提升職業素養的必要性和核心內涵
現代企業改革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造就一系列優秀的現代產業文化,這是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文化根源和靈魂。所謂“優秀的現代產業文化”就是“有魂、有形、有序、有根和有人”?!坝谢辍敝傅氖怯芯?,即職業工作的價值選擇和工匠精神,也是對工作精益求精的唯美追求。“有形”指的是企業的物質文化,或者叫“器物文化”,是企業發展的物質載體?!坝行颉敝傅氖侵贫任幕?,任何企業,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只有強有力的制度載體,才能確保企業可持續健康發展。“有根”就是企業發展有歷史文化傳承。“有人”就是企業有一批干事業的人,不僅傳承歷史文化積淀,更要有不斷創新企業文化的雄心與壯志。優秀的企業文化為高職院校發展完備的職業教育創造了精神養料。
2010年,教育部提出職業教育要實現文化“三進”,架起了產業文化與職業教育相互銜接的橋梁,即“產業文化進教育、工業文化進校園、企業文化進課堂”。優秀產業文化進教育,不僅可以豐富職業教育的內涵,更是職業教育由過去片面重視技能訓練轉型為注重教育者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的新階段。提升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就是將職業教育與產業文化教育融合,使高職學生由過去的“工具人”向“全面發展的人”轉變,達到職業教育教書育人的價值目標。
所謂“職業素養”(professional attainment),是指人們在職業環境的影響下形成和發展的、并通過職業活動體現出來的一系列品質的綜合,它包含職業意識、職業精神、職業道德及在專業知識、技能基礎上表現出來的作風和行為習慣。在職業素養的諸多性質中,職業性是其最基本的特性。職業素養與職業、行業密切相關,它源于職業活動、發展于職業活動,最終又作用于職業活動和體現于職業活動。正因其職業性,職業素養具有很大的情境性,在不同的職業情境下,職業素養有著不同的要求體現。時代性則是職業素養的情境性在時間維度上的體現。職業素養既是一種歷史現象,因為它是在職業和行業發展過程中不斷積累、積淀而形成的,同時又具有極強的現實感,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內涵表征。
近現代以來,伴隨著社會化大生產和現代產業制度的出現,職業素養發生了現代轉型,形成了現代職業素養。這種轉型主要體現在職業素養內涵的變化上,職業素養從公共素養主導型轉向產業文化素養主導型[2]。由此,現代產業文化意識及其所蘊含的工作價值觀上升為職業素養的核心要素。在從業者的諸多品質中,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競爭意識、協作意識、創新意識和時間意識、科學精神、契約精神、敬業精神和團隊精神及質量觀、效益觀、環保觀等現代產業文化意識(或觀念)變得至關重要。
三、產業文化育人視域下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生成路徑
?。ㄒ唬a業文化內涵融入到職業素養教育課程體系內
職業院校學生的產業文化素質教育需要建立一整套科學合理的職業素養教育課程體系來規范和保障,同時還要與時俱進,不斷進行新課程的開發、設置、調整和完善,力求在職業教育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中全面滲透和融入產業文化的精神和要求,從而確保產業文化育人的目標和方向不偏離、不走樣。為此,職業院校要增加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就業指導課程和企業案例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比重。而且,基于職業素養的情境性和行業性,不同的行業情境有不同的職業素質標準和要求,職業院校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應開設不同的產業文化素養課程。譬如,德國機械、英國汽修、餐飲和美國的呼叫服務等專業的相關教材的編寫都注重將各自特殊的產業文化內涵融入到課程內容中。職業院校學生產業文化素養教育是同一般的通識教育有差別的,它需要在通識教育基礎上增加現代產業文化素質方面的教育內容,要把富有行業特色和企業特點的產業文化精神融入到日常職業素質教育全過程,從而縮短從“學生”到“職工”的角色轉換的時間。 ?。ǘ┩ㄟ^校企合作創造良好的實習實訓環境
產教融合的關鍵在于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培養產業文化素質的最佳途徑。為了在實習、實訓中融入產業文化,首先,職業院校要在校內實習、實訓場所的實習實訓過程中把企業“能人”作為兼職教師全程引入現場工作的場景中;其次,要在校內實習實訓場所和過程中引進企業管理制度,完全模擬企業生產流程,再造一種產業生產環境;再次,要通過訂單培養、定向培養和提供專業獎學金等方式,委托企業的教學和管理介入到日常教育教學中[3]??傊殬I院校要利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教學平臺,充分發揮環境育人的作用,加強“工匠精神”的養成教育、體驗教育和實踐教育,從而使“工匠精神”培育與技術活動、技能培育有機結合起來,并內化于學生的職業精神之中?,F代職業素養教育實踐表明,那些在現代產業文化環境下接受過熏陶、具有良好產業文化素養的職業院校學生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永遠會站在同行業之前列。
?。ㄈa業文化常態化而有機地融入校園文化生活中
產業文化育人貴在日?;瑥亩_到潛移默化地培育產業文化素養的目的。為此,職業院校要拓展、豐富和深化校園文化的內涵,將產業文化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中,著力營造一種處處彌漫著產業文化氣息的校園文化氛圍—— 一種介于校園與企業之間的文化氛圍。也就是說,這種校園文化氛圍既要具備校園文化的共性(公益性),又要兼具企業文化的商業特性(廣告性)。譬如,在營造校園文化時,可以把優秀企業家的事跡發布在企業家校園講演的會場外,按企業文化特色布置企業捐贈設備的教學實訓場所,把企業的訓詞懸掛在企業贊助的學生活動場所。在技能競賽活動及賽制設計上借鑒行業職工技能大賽的規則,將行業文化內容融入各項競賽環節中,并在競賽期間舉辦形式多樣的企業文化推廣活動。
綜上所述,職業教育,歸根到底是文化教育,是文化育人。從這個意義上說,職業素養教育歸根到底是產業文化教育,是產業文化育人??梢灶A期,在蓬勃發展的產業文化育人事業的助力下,當代中國職業素養教育必將進入一個新的境界。
參 考 文 獻
[1]汪中求.中國需要工業精神[M].北京: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6.
[2]曹揚,鄒云龍.從學習自由到創造自由[J].社會科學戰線,2018(11):276-280.
[3]余祖光,等.職業教育中工作價值觀教育和產業文化育人的研究與教改實踐[J].中國職業教育,2015(12):56-6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865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