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性”的力量:給兒童留下難忘的課程印記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隱性課程以間接的、內隱的方式,對兒童產生深刻而持久的教育影響。注重隱性課程的開發和設計,研究隱性課程對學生產生影響的作用機理,整體調控,引領教師自覺反思,關注兒童在場,發揮“隱性”的獨特功能和力量,給兒童留下難忘的課程印記。
【關鍵詞】隱性;整體調控;自覺反思;兒童在場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18-0007-03
隱性課程是指那些沒有在課程計劃或學校政策中顯現,但卻是學校教育實踐和教育結果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包括學校正規課程中隱含的教育因素、學校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學校的管理體制和制度、教師的人格和學校領導風格等。
隱性課程的表達方式是一種教育環境信息的滲透,學生通過認知和非認知心理的共同作用接受其教育影響。
一、整體調控課程,形成顯性與隱性的動態發展
隱性課程是學校經驗中經常而有效的部分,滲透于學生的學習生活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主體性建構。這種滲透性和無意識性,對于兒童來說,美國道德教育心理學家柯爾伯格認為“比顯性課程來得更為有力”。順應兒童的心理規律,遵循兒童的學習特點,學校通過有意識的設計與調控,強化隱性課程的正向功能,促進隱性課程的內容、發生作用的機制和顯性課程相結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甚至相互借鑒轉化,可以使課程更好地促進兒童的發展。
1.隱性課程顯性化。
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學校課程領導應該敏銳地發現一些隱性課程對兒童的積極影響,在后續的開發與實施中,站在頂層設計的角度,有意識地對隱性課程加以控制,模糊性的課程目標使之浮出清晰,個別師生的實踐成為師生群體的行動,偶然的例外變為固定的活動……這樣,原來的隱性課程也就轉化為有計劃的、預期性的顯性課程,以一種更普遍和更實際的形式對兒童產生影響。以我校的學生春游為例,本是每年踏青賞景的例行活動,但我們逐步發現,這項活動附載的隱性課程很有意思,也很有意義,比如,教師會和學生一起討論外出游玩如何合適地帶食品,會引導學生了解目的地的特點特色,會引導學生做文明的旅游者等。于是我們組織老師從“生活技能”(含物品準備攻略、目的地活動攻略)、“德性養成”(文明坐車、分組活動、觀賞之禮、不留垃圾)、“文化分享”(口頭講述、游記記錄、攝影展覽)三個維度進行了春游課程整體設計,分年段納入綜合實踐課程,使課程更加豐富飽滿,對兒童的影響更有力量。
2.顯性課程隱性化。
隱性課程對學生影響的心理方式有感染、暗示、模仿等,不論何種方式,都是通過無意識發揮作用,隱性課程的實現方式契合小學階段兒童的學習規律。借鑒這種方式,有意識地對顯性課程形式化操作,轉化為學生的無意識接受狀態,有助于提高課程的實施效果。比如,學校迎來單列建制10周年之際,我們設計了“隆亭十年”校慶課程,課程目標之一是讓兒童了解學校歷史,深厚愛學校、愛老師、愛同學的情感。我們采用了“隱性”實施的方式,邀約畢業生講述在學校學習生活印象深刻的關鍵事件,利用學校微信公眾平臺推送,整合班隊課、綜合實踐課,階段開設“聽學長學姐講故事”課程。真實的故事,生動的形象,美好的情感,成為彌散在兒童周遭的氣息,無聲無息地深化他們的感受與思考。這樣的課程實施能吸引兒童的真心投入,也能讓兒童記憶深刻。
二、引領自覺反思,優化課程實踐的能力與質量
隱性課程不僅獨立存在,而且任何顯性課程都必然附帶隱性課程效應。教師是課程的主要實施者。教師應該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價值觀念、道德情操、行為方式以及教學風格等都可能對學生產生積極或者消極的影響。因此,教師更要成為反思性的課程實踐者,向更合理的課程實踐努力,把自己的課程實踐提升到新的高度,給兒童創造更有效更優質的課程經歷和經驗。
1.規避可能性消極影響。
隱性課程的教育影響,包括知識學習、價值導向、情感激勵、行為規范、熏染陶冶等,其性質可能是積極的,又可能是消極的。教師的學科知識、學科觀點、學科探究方式可能影響學生,教師的不良態度、不恰當的言行、不合理的教學方式等,也有可能對兒童的發展造成消極影響。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因為一名教師,因為一次教學事件,給學生發展造成無法逆轉的消極影響的情況并不鮮見。因此,教師要有課程反省意識和能力,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格修養、行為品格和專業素養,盡可能減少隱性課程的消極影響。
2.創生自身教學風格。
隱性課程的存在使我們認識到,學生在課程實施的進程中,不僅能學習到有目的、有計劃的學科知識,而且也能學習到沒有被正式列入課程計劃的許多內容,如態度情感、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價值取向等。教師要常常立足于自我之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課程行動,反思自己的課程經歷,積極探尋和形成新的實踐性知識,不斷從理念層面和技術層面重構課程能力,逐步形成自己的課程主張,創生自己的教學風格,從而更好地發揮隱性課程的積極影響。我們學校有位語文老師,所教的每一屆學生在語文課上都是情緒投入,專注傾聽,積極表達。究其原因,原來她與學生有平等的“語文課堂約定”,也有“課堂表達范式”的訓練。另外一位高年級數學老師退休前用兩句話總結了自己的教學經驗,“隨著年級的升高,更要讓學生感受到你的愛”,“我們少做兩道題,但要把該做的兩道題都做好”。兩位都是普通教師,但無疑在經驗的累積之上形成了自己的課程觀。前者對兒童學習方式的關注,后者話語中所流露出的對兒童的理解,不僅使兒童當下的學習有質量,也將影響兒童未來的學習和發展。
三、關注兒童在場,促進課程體驗的溫度與深度
隱性課程的影響必須通過人自身的因素起作用。隱性課程對學生作用的強度取決于學生主體的積極主動性、獨特的認知結構和情感體驗。換言之,只有經學生自覺能動地吸收,隱性課程才能產生促進其發展的內在價值。課程設計要為學生創設自由、民主、開放的教育情境,讓學生從被動接受、邊緣性參與到卷入浸潤,發揮主動性、創造性。這樣的課程體驗兼具情感的溫度和學習的深度,不但可以順利完成預定學習任務,而且還會收獲許多意想不到的教育成果。 1.傾聽兒童的聲音。
隱性課程通常體現在學校的物質環境、制度設置、文化活動、師生交往等客觀形成的氛圍之中,這些也是隱性課程的載體。然而學校環境的規劃、學校制度的制定、學?;顒拥拈_展,很多都是成人的思想、成人的語言,兒童、兒童的生活、兒童的文化卻是缺席的。兒童是學校的主人,兒童是課程的主人,為更好地發揮隱性課程的教育影響,在設計時應以兒童作為思考核心,傾聽兒童內心的聲音,看得見兒童的思想、兒童的故事、兒童的經歷,要找得到兒童自我發展的方向和力量。例如,學校空間環境的設計,就得問一問、聽一聽兒童的聲音,他們喜歡怎樣來設計和布置,讓校園成為優質開闊的學習空間,富有教育意境的成長樂園,從而發揮境教功能,讓兒童喜歡天天生活其中的學??臻g,讓兒童自然地和環境發生聯結、互動,于潛移默化之中受到喚醒、激勵和鼓舞。
2.讓兒童親歷體驗。
隱性課程雖具有彌散性,但只有主動接受暗示者才能實際進入這種課程。課程的內涵發展呈現強調學習者的經驗和體驗的趨勢,無論哪種課程,兒童的深度參與、親歷體驗都能有效提升實施效果。隱性課程對兒童發展影響的深刻性更讓我們領悟,課程實施應該基于學生需要,融入學生生活,“從學生的經驗和能力出發,采用與兒童、青年在校外所從事的活動類似的活動形式”,讓兒童在生活中學習,在活動中學習,在經歷中成長,在體驗中成長。以我校的“兒童之家”集體生活課程為例。我們關注兒童的班級日常生活,發揮班級生活中集體、伙伴作為成長資源的價值,助力學生協調處理好“我與自己”“我與他人”“我與集體”的關系,學會“自主自律、分享合作、樂群擔責”。“兒童之家”集體生活課程來自于兒童真實的生活和兒童成長需要,從“做主人”“做伙伴”“做玩伴”“做公民”四個維度,分“我是主人”“伙伴交往”“合作游戲”“生活儀式”四個模塊。我們力圖摒棄枯燥理性的說教,如“我是主人”模塊,分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的崗位我負責”“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三個主題行動,讓兒童在班級生活中活動、體驗、經歷、討論、分享、感悟、收獲。課程實施的過程就是兒童正在經歷的生活,學生“以身體之”“以心悟之”“以行化之”,于潛移默化之間發生積極的變化。
將隱性課程納入學校課程規劃和設計的范疇內,借鑒隱性課程作用的特點,課程實施會更貼近和融入兒童的現實生活,更符合兒童學習的邏輯和發展的規律,更易催生兒童的深層體驗,讓兒童帶著難忘的課程印記,獲取知識,生長智慧,實現生命成長。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892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