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隱性課程及其五種教育情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隱性課程亦稱潛在課程、內隱課程,是與顯性課程相對應的一個概念。隱性課程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有教師參與,一種沒有教師參與。在信息技術環境中,信息技術隱性課程是以間接的、內隱的方式呈現,是學生在信息化環境中潛移默化地得到的可提升學生信息素養的教育經驗。信息技術隱性課程,存在于教學計劃之外,具有不可替代性。根據信息技術隱性課程存在范圍,我們可以確定信息技術隱性課程的五種教育情境,即在信息技術課堂中、在整合型課堂中、在隱性校園文化中、在家庭文化中、在社會活動中。
關鍵詞:隱性課程;信息技術隱性課程;教育情境
一、隱性課程概述
(一)隱性課程的提出
隱性課程(Hidden curriculum)亦稱潛在課程、內隱課程,是與顯性課程(Formal Curriculum)相對應的一個概念。隱性課程由杰克遜(P·W Jackson)在其《教室的生活》(《Life in class》,1968)一書中首次使用,他在書中分析了教室中的團體生活(crowds)、報償體系(praise)和權威結構(power)等學校特征,認為這些不明顯的學校特征形成了獨特的學校氣氛,且構成了“潛在課程”。
此后,隨著課程理論的不斷發展和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隱性課程的內涵與外延都在發生變化,并且由于不同地域、不同人對隱性課程的理解與建構不同,關于隱性課程的概念界定一直未形成統一的認識。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有以下幾種:
其一,隱性課程指學校通過教育環境(包括物質的、文化的和社會關系結構的)有意或無意地傳遞給學生的非公開性教育經驗(包括學術的和非學術的)。
其二,隱性課程是學生在學習環境(包括物質環境、社會環境、文化環境)中所習得的非預期或非計劃性的知識、價值觀念、規范和態度。
其三,隱性課程是一個教育系統機構中,學生在顯性課程以外所獲得的所有學校教育的經驗,不作為獲取特定教育學歷或資格證書的必要條件。
其四,隱性課程是學校情境中以間接、內隱方式呈現的課程。
(二)隱性課程的分類
深入理解這些觀點可以發現,盡管學者們對隱性課程概念的文字表述有所不同,在隱性課程的課程設計上是否有計劃、課程實施中學校是否有意識、課程結果是否具有學術性等問題上還存在分歧,但隨著“課程”理念的不斷發展,這些分歧都不是隱性課程的絕對表現。就隱性課程內涵來說還是比較趨同一致的,它與顯性課程的本質區別主要在于隱性課程是間接的、內隱的。
隱性課程中根據有無教師參與,又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有教師參與,教師采用暗含的、間接的、內隱的方式呈現教育內容;另外一種,沒有教師參與,學生在所處的外部環境(物質環境、文化環境、社會環境)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隱性課程的間接性、內隱性得以最大體現。
二、信息技術學科中的隱性課程
(一)信息技術隱性課程的學科特點
信息技術學科隱性課程既具有隱性課程的一般屬性,又有其學科特點,代表性觀點有以下兩種。
1.存在于教學計劃之外
信息技術隱性課程既可能是以其他課程名稱出現在教學計劃內而進行的信息技術教育,也可能是那些沒有包含在教學計劃中的,由學校信息技術環境建設而提供的信息技術教育。
這一闡述是在介紹“信息技術課程形態”時,相對于“顯性課程”(即以該課程名稱正式列入學校教學計劃的課程)而言的,討論了課堂教學內、外兩個層次中隱含的信息教育過程。
2.具有不可替代性
信息技術隱性課程是學校信息技術教育硬環境和軟環境有意或無意地傳遞給學生的非公開性的教育經驗,有著不可替代性,是“不教之教”,是學校的無形資產。信息軟環境主要指:全校教師的信息意識和信息能力、學生在信息處理方面的作為以及與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相適應的各項活動。
這一闡述是在介紹“整合模式的構想與實施”時,與學科課程、活動課程共同提出的,更為關注教育信息化,所以將著眼點落在信息技術的軟硬環境,描述了信息技術隱性課程的特點。
(二)信息技術隱性課程的概念界定
基于以上概念的分析,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信息技術隱性課程:它既包括有計劃的信息技術課程中學生獲取的非預期性教育經驗以及教育者有意地隱藏起來的教育經驗,也包括有計劃或非計劃地融合在其他學科課程中的能影響學生信息素養的教育經驗,還包括學生在學校信息化環境中潛移默化地得到的可以提升信息素養的教育經驗。
這樣的理解還不夠全面。首先,由于信息技術學科具有發展速度快、知識更新周期短、影響力強的特點,只有在更開放的環境中,采用開放性的教學過程與教學評價,才能保證學生信息素養的全面提升。其次,由于信息技術的工具性,它的使用無處不在,家庭生活和社會活動都在廣泛應用信息技術,可以說,我們無時無刻不在體驗著信息技術的方便快捷。最后,由于信息技術學科的綜合性,除了包含計算機技術以外,還涉及許多學科領域,如數學、科學、美術、音樂、道德與法治、社會與環境,所以,將信息技術隱性課程僅僅限定在學校范圍是不夠的,而應將其外延至整個信息技術大環境,這是由信息技術學科本身的屬性決定的。
隨著信息社會對每個公民信息技術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學校對學生的培養標準也在不斷提高。但在中小學教育中,信息技術學科的課時非常有限,這對于實踐性很強,需要學生反復接觸以形成素養的學科來說,達到培養標準是非常困難的。另外,在實際教學中發現,學生的信息技術基礎水平參差不齊,差異較大,具有明顯的層次性,僅僅依靠有限的信息技術課堂時間無法滿足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而關注和提升全體學生的信息素養,奠定每一名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有效解決問題、在未來社會中自我學習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礎,又是信息技術學科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將信息技術隱性課程的外延定位在整個信息技術大環境中,是學校實現學生培養目標的客觀需要。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隱性課程可以界定為:在信息技術環境中,以間接的、內隱的方式呈現,是學生在信息化環境中潛移默化地得到的可提升學生信息素養的教育經驗。將范圍界定在信息技術大環境中,并不是盲目地將其擴大,而是由其本質屬性和客觀需要所決定的,將影響結果定位在信息素養上,明確了信息技術隱性課程的結果,是學術與非學術的統一。這里的信息素養是一種對信息社會的適應能力,它涉及信息的意識、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應用。
三、信息技術隱性課程的五種教育情境
我們將信息技術隱性課程的范圍擴展到整個信息技術大環境,那么要開展好信息技術隱性課程,就必須明確它的情境,清楚地知道各個環節的教育力量如何體現。只有這樣才能有的放矢,讓學生在信息技術隱性課程中受益,真正促進學生信息素養的提升。根據信息技術隱性課程存在范圍,我們確定以下五種信息技術隱性課程教育情境。
(一)在信息技術課堂中
通常在顯性課程正規教學內容中,常伴隨一些難以預期的隨機出現的內容,它不在教學計劃中反映,不通過正式的教學形式,但能夠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比如信息技術教師專業性的語言、豐富的學科背景知識以及課堂上的旁征博引等,都是很好的信息技術隱性課程的內容。
具體來說,與信息獲取相關的感測技術、太空技術,與信息傳輸相關的通信技術、網絡安全技術,與信息處理相關的量子計算機、云計算、大數據等內容,既能夠讓學生感受信息文化、增強信息意識、內化信息道德,也能拓展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因此,信息技術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發展水平,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創設自由、民主、開放的教育環境。同時還要有意識地開發信息技術課堂中的隱性課程,增強隱性課程的預設性,更好地利用生成式教學,提高信息技術教學的有效性。
(二)在整合型課堂中
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課程的整合也是實施信息技術隱性課程的重要途徑。信息技術無論是作為教學工具,還是已融入其他學科課程教學中,都為學生提供了越來越多的接觸機會。
比如采用PPT或Flash進行的課堂展示,雖然不能直接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能,但此時的學科教師起到了一種榜樣示范作用,其身體力行地使用信息技術的行為,已經對學生信息意識、信息情感的培養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而基于Web Quest的教學方法以及教師指導下的研究性學習,則最能全方位地培養學生信息獲取、加工、管理與表達的能力,并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信息甄別能力與評價水平,使學生形成與信息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與責任感。
“不言之教,無形而心成。”有研究結果表明,中學生各科目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的與未使用信息技術的相比較而言,對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提升了11.8個百分點。因此,在課內優化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整合的路徑,是提升學生信息素養的有效途徑。
(三)在隱性校園文化中
隱性校園文化指學校情境中以間接、內隱方式影響學生的文化。在隱性校園文化中體現信息技術隱性課程,主要指校園環境的信息化建設,包括校園網、數字化圖書館、校園廣播、電臺、PAD教室等長期項目,同時也包含課外活動、場館參觀、專題講座等短期項目。
學生可以通過制作班級、團隊、個人主頁,編寫網絡雜志等創作活動,加入到網絡文化創建中;通過創作POP海報、數字美術作品,美化校園環境,體驗信息技術帶來的視覺美感;部分學生還可以在教師指導下參與部分網絡資源的建設和維護,提升學生對信息化環境的認識與了解;此外,學生還可以參加信息學奧賽、機器人競賽等活動,發展編程思維。
這些隱性校園文化,既鍛煉了學生動手操作的實踐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新意識。因此,完善學校信息資源配置等現代化教育環境,提高資源配置的使用率,擴充信息技術課外活動的內容與形式,創設良好的信息技術教育生態環境,使學生有更多機會接觸和使用計算機等現代信息手段,是提升學生信息素養的重要渠道。
(四)在家庭文化中
在家庭當中,父母的文化程度、職業特征、信息技術的使用情況,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技術隱性課程。如果父母給孩子營造一種良好的信息技術使用環境,經常使用電腦搜集資料、完成工作、做有意義的事情,就會使孩子耳濡目染,受到隱性課程的積極影響。同時,這樣的影響往往更容易契合青少年的思維方式、認知特點、精神需求,實現“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
因此,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充當教師的角色,引導孩子利用信息技術工具的搜索功能,培養孩子獲取、篩選、評估信息的能力;利用信息技術的學習輔導作用,陪同孩子進行有效的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利用信息技術的交流橋梁作用,拉近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距離,既能溝通情感,又能實現家長與孩子的教學相長。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因為“網癮”“手機游戲”等網絡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使部分家長談網色變,一禁了之。筆者認為,這是因噎廢食的做法,限制與封鎖永遠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疏導與信任才是最明智的教育方式。
(五)在社會活動中
數字化的今天,信息技術隱性課程資源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學生不但在學校和家庭中接受信息技術教育,同時在各種社會活動中也時刻受到信息文化的熏陶,可以這樣說,生活中的信息技術隱性教育如空氣,日用而不覺;像春雨,潤物而無聲;似春風,著物物不知。
比如在商店使用支付寶、微信等移動支付方式結賬,在飯店使用自助點餐系統點餐,在乘坐飛機、火車時“刷臉”安檢,在醫院利用APP自助掛號、取片,在電影院通過VR技術獲得更強的觀影體驗,在路上使用“共享單車”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出行問題……身處“互聯網+”時代,學生不僅可以感受到信息技術的方便、快捷,產生信息意識,也可以接觸到信息技術的使用技能,改變對信息技術使用的“敬畏”態度。
鑒于此,社會、學校、家庭應共同營造天朗氣清的網絡空間、現代智能的校園環境、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健康明理的家風家教等正能量氛圍,幫助學生做“減法”,使其能自覺抵制網絡社會的潛在危險。同時,要適時引導學生了解信息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作用,聚焦培養學生使用信息技術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其有信心、有能力面對未來信息社會的挑戰。
總之,信息技術隱性課程作為一種重要的課程形態,明確其內涵和存在范圍對開發和利用隱性課程資源、緩解高課程目標與低課時之間的矛盾是十分有益的。每位教育工作者、每位家長都應該重視信息技術隱性課程的五種教育情境,用心用力用情,課上課下都下功夫,校內校外都盡責任,抓住一切場合、一切載體、一切方式,融入、嵌入、滲入信息技術隱性教育,從而形成協同效應,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為最大程度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而努力。
參考文獻:
[1] 靳玉樂.潛在課程論[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2] 鐘啟泉,張華.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 黃甫全,王嘉毅.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5] 王海燕,陳怡君.信息技術隱性課程在陜西農村高中開展情況的調查與思考[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9(20).
[6] 趙春聲.開發隱性課程,促進信息技術的有效教學[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0(3).
[7] 李玲,殷新,朱海雪.信息技術隱性課程對中學生信息素養的影響——基于傾向得分匹配法的實證分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8(2).
(責任編輯:趙靜)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99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