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性課程資源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實踐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數學隱性課程資源以一種潛在的方式對數學教學活動施加影響,它包括學校與社會風氣、家庭氛圍、師生關系、學生的經驗、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等。本文針對小學數學的本質特征,結合學生數學學習的“經驗”“情感”兩方面的隱性資源,并把隱性資源以顯性化的方式進行整合推廣,旨在創設一種“輕松愉快,又不乏競爭”的學習氛圍,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情感態度,從而提高數學課堂學習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隱性資源;課堂效率;情感態度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437(2019)04-0228-02
教學是人們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教學與經驗存在著必然的聯系,即一方面教學離不開學生的經驗,另一方面教學又在發展著學生的經驗。所以小學生的個人生活經驗、家庭生活經驗、學校生活經驗等都可以作為一種隱性資源被用于數學的課堂教學。
1 概念闡述
數學隱性課程資源是指一線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對數學隱性課程資源的設計、思考、實施、體驗以及對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關于經驗、情感、差異等加以整理而成的片段資料。包括教學過程中有效的數學內容素材、精彩的課堂提問、充滿機智的課堂應變、值得回味的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的調節、令人心動的學生質疑和析疑、精彩的課堂小活動組織等隱性課程資源。
但筆者從許多數學教師的課堂教學中發現,大多數教師在教學中一般只注重書本知識(顯性資源)的傳授,而忽視了隱形資源的價值,這樣的課堂不僅不生動,還會出現幾大誤區:誤以為課程資源的內容只是重于學科知識,忽視對學生能力、素質的培養;誤以為課程資源開發的對象只是有形的顯性資源,而忽視了無形的隱性資源;誤以為課程資源的開發的主體只有教師,而忽視了學生是課程資源的消費者。為了更好地實現《標準》所倡導的基本理念和實施要求,開發多元化的課程資源,我們對隱性課程資源進行了針對性的研究與分析,力求能夠改變現狀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總體質量[1]。
2 巧用隱性課程資源提升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筆者從學生的“經驗”“情感”入手,通過資源的搜集→整合→篩選、優化→整理、推廣等步驟開發隱性
資源。
2.1 隱性課程資源的搜集
2.1.1 問卷、訪談——尋找課程資源的素材
對于學校來說,教學的一切宗旨都是為了學生的成長,為了了解學生的需要,筆者對教學班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對教師們進行了訪談,從中獲得更多的資源素材。
2.1.2 分類、整理——建立課程資源素材庫
問卷、訪談后收集到的資源是零散的,為了方便查閱和進一步的研究,筆者根據資源對學生數學學習影響的效果不同,把資源分成“經驗性”和“情感性”兩大類,整理并建立資源素材庫。經驗性資源素材按涉及范圍不同,又進一步細化為娛樂類、事件類等。情感性資源素材,可分為知識背景類,環境陶冶類,人文因素類等。
2.2 隱性課程資源的整合
2.2.1 經驗性資源與教學相整合,化繁為簡
(1)與教學內容相結合。這個過程教師關注的焦點是依照《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通過對“經驗”進行選擇、重組、變通,并與數學教學相結合,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激發學生興趣,創設學生身臨其境,在愉悅中增長知識,培養能力,陶冶情操,使教學達到最佳效
果[1]。從促進知識的理解入手:如,體育課中的“向左轉,向右轉”與《平角、周角的認識》相結合,能有效促進學生對直角、平角、周角三者之間關系的理解和記憶。片斷如下。
學生起立,面對黑板,準備好等待教師的口令。
師:向右轉。(生聽口令,向右轉)說一說剛才轉動你想到了什么?
生1:剛才轉動,得到了一個直角。生2:剛才轉了
90度。
師:直角的頂點在哪?邊呢?師:(再發口令)向右轉!說一說,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們又轉了一個直角,共轉了兩個直角。
?。ń處熥寣W生先轉回面對黑板,再指令“向后轉”。)
師:你想到什么?能得出什么結論嗎?
生1:我們轉過了一個平角。生2:兩個直角等于一個平角。
師:誰能用公式表達出來嗎?兩個直角=一個平角(師板書)
師:我想轉一圈,想一想,有幾種轉法?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交流得出:一個周角=兩個平角=四個直角(師板書)
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學生生活、學習中的某些“經驗”與教學內容的結合,雖不能促進對數學知識的有效理解,但在很大程度上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與教學形式相結合。雖然很多學生“經驗”的內涵不能用于數學課堂教學,但其有趣的形式,對學生的吸引力卻非同小可。如,“快樂大轉盤”與“數的整除的復習”“約數和倍數”等課堂教學相結合,采用生動形象的方式,將復雜的數字知識變得簡單有趣,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
2.2.2 情感性資源與教學的整合,轉厭為愛
我們主要從情感資源的環境氛圍和心理氛圍兩方面進行整合。
?。?)與環境氛圍創設相結合。任何教學活動都是在一定的教學環境中進行的。如果說教師和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角,那么教學環境就好比是他們活動的舞臺。缺乏這樣一個舞臺,師生的活動就失去了依托。俗話說得好:“環境造就人才”。
?。?)與心理氛圍創設相結合。學生學習的心理氛圍,既包括師生間的心理氛圍,也包括學生間的心理氛圍。良好的心理氛圍,能營造愉悅的學習心理,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在室內室外張貼名師、偉人的畫像、警句;利用室內板報、室外宣傳欄、校內廣播等形式的宣傳;師生結對幫扶;教師權力下放,學生學習互助[1]。 這些不同層面、不同方式的資源,盡管不直接作用于數學教學的實施,但是作為一種“文化”、一種“精神”,其中所蘊含的教育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滲透其中,必將以內在的影響力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發揮價值導向、動機激勵功能。而且,這種剝離了直接說教的浸潤方式所發揮的作用是彌散的、高效的、持久的。
2.3 隱性課程資源的篩選與優化
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活經驗,不同的年齡階段,不同的知識儲備,不同的思維方式,以及不同的教師,使數學隱性資源在每堂課、每個班所起的效果不同,為了發揮隱性資源最佳的效果,我們從教學目標、教材、教師、學情等角度,分別在課前、課中、課后對隱性資源的利用進行了篩選、調整與優化。
2.3.1 課前——篩選
筆者主要從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學生年齡特征、教師風格等角度去選擇相應的隱性資源。在具體的選擇過程中,并非面面俱到,而應體現選擇的靈活性。如根據內容預設三種方案:一是以課件為主,引導學生通過對圓形紙片的折、畫、量等認識圓的特征。二是讓學生通過把8顆圓形棋子擺成一個大圓,然后在交流擺法的過程中認識圓的特征。三是從教師演示玩紙陀螺導入,讓學生在做紙陀螺的過程中認識圓的特征。
從學生的年齡特征方面看:玩紙陀螺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需求;從教具準備看:紙陀螺的制作材料、方法比課件更簡單、經濟、實用;從教學目標看:紙陀螺更能讓學生體會到學習圓知識的重要性等因素。所以,筆者選擇了第三種預設方案。
2.3.2 課中——調整
課堂教學是動態生成的,隱性資源的利用也應在課堂教學中根據生成的情況隨時做出相應調整。
課中:學生通過做紙陀螺并認識了圓的特征,然后開心玩紙陀螺時,教師發現有些學生為了紙陀螺轉著更好看,用彩色筆在上面作畫時,調整了原先的練習設計,而改成讓學生按教師的要求畫圖或自行創作,并思考有什么發現。
2.3.3 課后——優化
一節課的結束,并不意味著教學的結束,更不意味著我們隱性資源開發利用的結束。課后,為了進一步優化經驗性資源與數學教學整合,根據學生所掌握的效果,撰寫教后心得,并對資源與教學的整合進行調整或改動,以實現資源的最優化。
2.4 隱性課程資源的整理與推廣
2.4.1 建立小學數學隱性課程資源庫
為了最大化的利用數學隱性課程資源,平時應注意收集積累。資源收集主要包括:教師的教學案例、反思、教育小故事等,以及學生的“錯題”“妙招”等文字類資源;拍攝的課堂實錄、板報、環境布置、學生活動場面等圖像資源;相關網絡的資源,如網址、校園網、QQ群等;教師、學生自制教具、學具、課件等實物性資源。
2.4.2 建立有效的課程資源管理制度
為了使有限的課程資源得到最大化利用,需要對已有的課程資源進行合理妥善的配置,建立課程資源管理數據庫。根據上述的分類標準,對多樣的課程資源進行必要的梳理和歸類,建設成課程資源庫。為了便于查閱和學習,我們把這些資源按年段、內容進行分類、編號整理并保存。教師在用課程資源時需要什么,就到這個庫里進行檢索和點擊,這樣不但可以節約大量尋找資源的時間,同一資源還可以為不同的教師反復使用,提高了使用效率。
隨著數學隱性課程資源的實踐應用,數學課堂有了很大的改變,教師對學生的“經驗”“情感”更為關注,學生參與學習的態度更積極,讓人感受到數學學習更加生動;通過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教師對學生的經驗、情感更為關注,教學中重視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努力設計適合學生的教育教學活動。更多的教師學會了用數學的眼光、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學生的興趣、經驗、情感,去挖掘其中的課程資源,為教學所用。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數學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50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