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教學實踐在“小學數學教學論”課程中的應用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數學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學科,對學生的生活和學習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小學數學內容簡單,知識具備一定的基礎性,在滿足新課改要求下,教師也需要適當性的改變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制定嚴謹的教學計劃,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本文主要詳細概括了整體教學,并且對“小學數學教學論”中實施整體教學的措施進行了研討。
關鍵詞:整體教學 小學數學教學論 課程實踐
在小學數學教學論中,主張將教學與生活聯系在一起,以豐富的案例形式加強對學生的教育,以便學生對知識有一個詳細的了解。因小學生年齡較小,在改革后的數學教學方法仍然以基礎性知識教學為主,但是在此基礎上,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充分融入滲透性數學思維,為今后更深層次的數學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教師也需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動腦、動手能力,讓學生對數學知識有一個全面的了解,由原本的一知半解升華為理性認知,在這整個過程中,學生和教師在其中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教師更是起到了引導性的作用。
一、整體教學的概述
整體教學法主要是一種規范學生思維模式,控制學科知識,幫助學生體驗知識,加快學習進度,以此形成科學理念、構建能力素養、完成學習目標的教學方式。整體教學也可以表述為向學生提高學習工具,引導學生利用此工具,從而在教學中開展高效、有序、自主的教學方法,整體教學法的實施源自于整體教學理念,這種理論強調了學生與課程之間并不是一種交流、傳遞的關系,而是一種互相滲透、尊重的轉化性關系[1]。整體教學法重視學生個體,主張“塑造學生整體,發揚學習價值,構建整體教學,尋求課程統一,尊重學生整體”的原則,以此來培養學生向各方面發展。在整體教學法下,是將整體教學與整體原則互相聯系的一種活動。
二、整體教學實施在“小學數學教學論”中的重要性
從小學數學教學角度看,“小學數學教學論”教學中主要包括學習理論知識、教學理論知識、課程理論知識等,而整體教學就是將這三方面知識與實際教學進行結合,既要注重學習的整體性,又要注重知識的整體性,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利用各種學習材料和資源,將小學數學材料中各個模塊、各個學科的知識結合起來,在整體上形成特定的結構進行設計性教學,通過整合的模式實現能力與知識的結合,以此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也實現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這對于學生的學習具有重大的踐行意義[2]。
三、“小學數學教學論”中踐行整體教學的措施
1.加強學生動手能力
在小學生數學學習中,培養其動手能力對其學習具有一定的影響,在實際學習中,學生應該更多的接觸抽象的知識內容,但是小學生因年齡的局限,導致他們的思維還不夠成熟,在學習中往往不能完全理解學習內容的含義,于是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這樣更方面學生理解、學習[3]。例如教師在教授“幾何圖形”這一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各種圖形的拼圖進行輔助性教學,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對知識的感性認知也逐漸變化為理性認知,比如學生在動手拼拼圖的過程中發現了平行四邊形是由兩個三角形拼湊而成,由此學生發現了平行四邊形與三角形的關系,學生在動手期間發現的知識也更能被理解和吸收。教師鼓勵學生自己動手,能夠檢驗學生學習知識的情況,也能夠激發學生的理解能力,由于動手操作學習具備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學應該根據教學情況而制定詳細的動手操作計劃。
2.加深學習理解能力
在以往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授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在教學方法層面具備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從教學本質下看問題,這是一個發現問題、探討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可以利用這個過程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并在教學中合理性的滲透數學思維方式。以前教學只注重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就始終處于被動狀態,由于教學具備局限性,在長期的此種教學模式下,學生會對問題均產生片面性的理解,同時產生對知識的慣性思維。在新改革的教學環境下,教師不僅僅需要培養學生解決能力,還要培養其思考能力和發現能力,讓學生從新的角度出發去看待問題,讓學生在此過程中獲得一種全新的體驗和感受,從多個方面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當教師的教學思維發生了轉變,由此也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模式,增強了他們的主動思考能力,同時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出發去探討問題,激發他們的興趣。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多樣的教學資源,在建立問題情境的情況下,引導學生興趣,激發學生興趣,當學生通過自身理解去提出問題之后,實際上對問題也進行了一定的檢驗,在此過程中教學可以根據學生提出問題的好壞去判斷、評估學生數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小學生在思維方面還有所欠缺,提出的一些問題往往會缺乏一定的深度,因此教師需要合理尊重、引導學生的思考過程,不能過于關心提出問題的好壞,以這種方式改正學生的思維漏洞。
3.滲透數學教學思想
小學生的邏輯思維不夠嚴謹,因此在考慮問題下也比較片面,在教學中利用案例能夠幫助學生對知識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從傳統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看,教師雖然也有意識的引入案例輔助教學,但是大多數案例都沒有與生活實際進行結合,因此沒有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小學階段中,學生接觸到的數學知識較少,小學數學知識也還未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和知識鏈,因此案例教學法也無法實現其真正的價值。若是在教學中教師能夠從實際生活中找出案例進行教學,讓學生的理解與實際知識產生共鳴,對學生思維進行積極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4]。例如在學習“幾何知識”時,教師可以選擇生活中常見的實體物品作為案例,比如圓形的月亮,長方形的窗戶和門板等等,教師為了規范學生的認知,也要詳細向學生講解圖形的各種差異和特點,比如正方形,他的相鄰邊垂直,對邊平行,學習理論與生活實際進行結合,讓學生全面了解到了幾何圖形知識。教師利用生活實例能夠對學生產生多個方面的影響,結合生活實例能夠刺激學生的感官,采用這種方式能夠全面激發學生對學習的感悟。小學數學教學應該做到以數學思維滲透、基礎知識學習為主,在小學生學習具體的知識內容時,也不能夠忽略滲透入思維,讓學生一邊學習一邊感悟知識。
結語
在“小學數學論”的背景之下,教師需要根據現狀對課堂做出一定的改革,既要全面提升學生的滲透思維,還需要鍛煉其數學基礎能力,教師應該根據生活的實際去調整課堂,做好案例性教學,更多可能的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從另一方面講,教師還應該從多個角度出發,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不同層面下獲得新的學習感悟,因此教師需要結合實際教學和實際生活,做出更適合小學生的教學活動和教學設計。
參考文獻
[1]黃文榮.對“小學數學教學論”課程中的整體教學思考[J].科普童話·新課堂(下),2016,(3):28-28.
[2]袁從貴.解析”小學數學教學論”中課程中的整體教學實踐[J].課程教育研究,2017,(6):141-142.
[3]代翠華.”小學數學教學論”課程中的整體教學實踐研究[J].速讀(上旬),2018,(7):186.
[4]張玲芳.“小學數學教學論”課程中的整體教學實踐[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6,(16):218-21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79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