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音樂課堂的多元化導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導入是教學活動的首要環節,直接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課堂氛圍的營造等方面。因此,教師應通過生活情境創設、問題懸念設計等策略,全方位、立體化地設計課堂導入,這樣教學活動的推進自然、順利,獲得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音樂課堂;導入;生活情境;問題懸念;角色演繹
[中圖分類號] G623.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18-0046-01
“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也就是說,導入在課堂教學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然而,在以往的音樂課堂中,教師總喜歡采用直接講授的方式進行導入,這樣導入不是沒有效果,但長此以往,學生會對音樂學習沒有興趣。因此,音樂課堂中,教師應根據音樂的特點,設計新穎、有趣、獨特的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不斷深入探究所學知識。
一、創設情境導入,點燃學唱熱情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師設計課堂導入時必須考慮的問題,而生活是音樂的源泉,這就為生活情境創設提供了條件。為了避免教學枯燥乏味,編者選取的音樂教學素材大多貼近學生生活,這樣易于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學生樂于學習音樂。因此,課堂導入的設計必須秉承生活化原則,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生活著手,創設生活情境,點燃學生的學唱熱情。
例如,教學蘇少版小學音樂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春來了》中的《報春》這首歌時,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回憶春天來臨時的景象:“現在雖然是冬天,但離春天還遠嗎?請大家回憶一下,初春是一番怎樣的景象?會有大雪嗎?樹葉會掉落嗎?”問題提出后,學生熱情高漲,積極主動地回憶。有的學生從花草這個角度思考,描述初春花草生長的變化過程;有的學生從氣溫這個角度思考,講述天氣日漸變暖的現象;有的學生從動物這個方面思考,模仿布谷鳥的叫聲……這樣教學,不僅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而且學生通過表達各自的觀點,對春天有了更深刻的感知。然后教師播放《報春》這首歌曲,使學生在聆聽中感受到春天仿佛已經到來。這里,教師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導入教學,并以此創設生活情境,點燃了學生學唱歌曲的熱情。另外,小學生非常喜歡聽流行音樂,這是音樂感知的重要渠道。而且,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媒體上有很多專門傳播音樂知識和文化的頻道,教師可充分利用這些信息化渠道,在音樂教學與學生生活之間搭建溝通的橋梁,使學生樂于學習音樂。
二、設置懸念導入,激發探究欲望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可通過設置懸念的方法,讓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同時,教師設置的問題要有坡度和層次,即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能力大小分層設置問題。如對于知識儲備較少的學生,就是所謂的后進生,教師設置問題時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對于那些知識儲備豐富的學生,教師則可增加問題的難度,這樣可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課堂教學效果自然突顯出來。
例如,教學《我的祖家是歌鄉》這首歌曲時,教師首先利用多媒體播放歌曲,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歌曲的節奏和旋律。然后教師讓學生表達自己的看法:“這首歌曲帶給你什么樣的感受?可以從節奏音符、情感特色、音律音色等方面進行思考和表達。”學生邊回憶,邊表達自己的看法,從而對歌曲有了整體感知。教師繼續提出問題:“這首歌曲是什么民族的民歌?這個民族有什么特點?這首歌曲中的‘祖家’是指哪里?你對這個地方了解多少?你能試著哼唱歌曲嗎……”這里,教師提出的問題逐漸加深難度,學生可根據自身的認知水平選擇問題進行回答。由于教師提出的問題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所以學生的學習自然趣味盎然。亞里士多德指出:“思維活動的開始源于驚奇和疑問。”可見,讓學生產生疑問,進而主動提出問題是課堂教學順利進行的有力保障。由于小學生的好奇心強,思維極其活躍,教師可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通過問題引導學生質疑、釋疑,使學生深入探究所學知識。
三、角色演繹導入,強化感知體驗
角色演繹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之一。因此,開展教學活動之前,教師可借助角色演繹這一活動形式進行導入,使學生在角色扮演中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把握歌曲的主題,深度挖掘歌曲的內涵,真正習得音樂知識。
例如,教學《夏天的雷雨》這首歌曲時,教師沒有直接讓學生聆聽歌曲內容,而是設計了一個角色演繹的活動:“豬八戒取經回來后,覺得自己勞苦功高,決定學學猴哥,也大鬧一次天宮。于是玉皇大帝派出雷公、電母、雨神三員大將一起去捉拿豬八戒,他們之間會發生什么事情呢?請大家發揮想象,選出自己最喜歡的角色,進行演繹?!庇捎谶@樣的角色演繹活動富有趣味性,學生自然愿意嘗試。如有的學生組成一個小團隊,利用課下時間排練、表演,在表演過程中對雷、電的作用和價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演唱時自然能夠把握歌曲的主題。小學階段學生的表現欲望最強烈,教師可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讓學生主動參與角色扮演,拓展學生的藝術視野。
總之,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可通過生活情境創設、問題懸念設計等策略,全方位、立體化地設計課堂導入,這樣教學活動的推進自然、順利,獲得好的教學效果。
(特約編輯 木 清)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931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