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自覺與自救:瀕危語境下少數民族語言教學的困境與出路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隨著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慣習本民族語言的少數民族青少年不斷減少,民族語言承襲的斷裂問題愈發迫在眉睫。語言瀕危的少數民族已經進行自救性的雙語教學實踐,由于語境消失等多重困境而收效甚微,因此語言尚未瀕危的少數民族應該盡早自覺進行民族語言教學建設,這是少數民族語言得以綿續的出路所在。
   關鍵詞:少數民族  雙語教學  小學教育
   中圖分類號:H276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06-0247-02
  1   瀕危語境下的“雙語教學”概念
   1992年以來,語言的瀕危問題開始引起中國學界的關注,少數民族瀕危語言不斷得到記錄、保護和復興。然而,少數民族語言的瀕危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隨著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少數民族語言的漢化程度仍在不斷加劇,慣習本民族語言的少數民族青少年不斷減少,少數民族語言承襲的斷裂問題愈發迫在眉睫。
   關心民族語言文化傳承發展的有識之士,開始呼吁與實踐“雙語”教學,但當下所面臨的語言教學并非上世紀80年代馬學良先生所界定的“教少數民族學漢語和教漢族學少數民族語言”[1],而是教少數民族學本民族的語言?!半p語教學”原本是為了打通族群之間的語言屏障,促進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商品交易,培養國家認同感,但在交通便利、信息發達和人口快速流動的當代社會,以漢語普通話為主導的社會氛圍中,各地方、各民族的民眾為了更好地融入、立足于現代社會,少數民族群眾因背井離鄉,或出于現實發展的考慮,逐漸背離或督促子女摒棄民族語言和地方方言,導致“民族語——漢語”的單向化發展趨勢嚴重,而“漢語——民族語”只是極少數知識精英出于學習或工作需要的反向尋求。雙語教學研究的成果較多,但大都在探討在教學中,如何更好地打破漢語和民族語之間的語言文化障礙,如學者所倡導的“雙語教育不僅指在語言上的學習,更重要的是在文化上的交流和融合?!盵2]但研究者還未深刻認識到,當下面臨著一個更為嚴峻的雙語教學問題,迫使“雙語教學”的概念需要進一步修正,即在民族語言瀕危的語境下,少數民族語言的“雙語教學”不是建構兩個民族間的語言溝通渠道,而是借助漢語普通話去教少數民族群體學習本民族正在面臨消亡的語言。
   然而,尚未陷入瀕危境地的民族目前少有自覺與自救的意識,而語言嚴重瀕危的少數民族卻已失去日常交流的語言環境,對于學生而言,本民族語言已經離自己遠去,本民族語言的課程學習性質與英語課無差,相當于增加了一門外語的負擔;對于教本民族語言的老師而言,因為民族文字缺失、教材編寫不成熟、教學效果不佳等問題感到力不從心。筆者基于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卡蒲鄉的毛南語教學的考察,探討瀕危語境下少數民族語言教學所面臨的困境,并對少數民族語言教學的出路提出一些具有建設性的意見。
  2   自救性教學實踐:少數民族語言教學的困境
   平塘縣卡蒲鄉是全國唯一的毛南族聚居鄉,1990年佯偟人最終被識別為毛南族。近年來毛南族語言瀕危情況已經更為嚴重,目前只有較少部分的中老年人還會說佯偟話。如2013年石林教授的調查報告所言“佯偟語的瀕危已是無爭的事實,面對如此嚴峻的狀況,佯偟族的領導、知識分子感到擔憂著急,他們向上要資金,要政策,在平塘卡蒲全鄉的小學低年級執行漢語佯偟語雙語教學,挽回佯偟族青少年不會講佯偟語的現狀。而令我們擔心的是,佯偟族的普通老百姓對佯偟語的瀕危并不關心,認為佯偟語沒有用,小孩學佯偟語比學外語還難?!盵3]佯偟族的語言瀕臨消亡是人口萎縮、外來文化滲透和百姓的漠視等綜合因素導致的,掙扎于民族語言消亡邊線上的“雙語教學”也為其他尚未瀕臨的民族語言傳承敲響了警鐘。
   拯救民族語言的自覺性發生雖晚,但面對語言的自然消亡,自救是唯一的出路??ㄆ燕l政府在專家學者的幫助下,計劃進行一系列卡蒲毛南語發掘、記錄、保護和教學工作:
   (1)全面進行毛南語的國際音標書面記錄工作,以期將來能憑借書面材料對已經消亡的毛南語進行復原。
   (2)挖掘毛南族神話、傳說和故事等長篇語料,編撰毛南語詞典。
   (3)借助現代化數據手段創建詞庫,開發語言教學軟件。
   (4)進一步編寫出低、中、高三個等級的毛南語教材,實行雙語教學。但與幫助少數民族學生去學習漢語相反,毛南族的雙語教學是為了培養毛南族學習毛南語為目的。
   (5)試圖通過語言文化的發掘與旅游規劃接軌,發揮民族語言文化的功能性。
   政府和學者對民族語言的發掘、記錄和保護工作是搶救性的,民族語言的消亡速度遠遠超過雙語教學的收效成果,百姓對本民族語言的態度不發生轉變,民族語言交流的地方社會氛圍不營造起來,課堂的雙語教學注定只能涸澤而漁,無武之地的語言工具,課后學生轉身便會將其拋之腦后了。教材的詳細編寫和細致分類是課堂教學必須要做的功課,但或許現代化視圖傳媒工具和情景教學軟件的運用是民族語言重新獲得學生興趣的突破口。即便如此,文字和語境的缺失是瀕危民族語言最致命的弱點,國際音標的難度又不是中小學生能輕易掌握的,瀕危民族語言的復興,不僅靠課堂教學培育,家庭語境和社區氛圍才是滋養其成長的土壤。
   已經瀕危的民族語言教學本身是先天不足的,自救性雙語教學實踐注定面臨許多嚴峻的問題,民族語言教學的前途不容樂觀。因此,在民族語言教學上,未雨綢繆是最明智的選擇,這需要社會群體具備敏感的問題意識、強烈的危機感和前瞻性的自覺,在少數民族語言還沒有面臨瀕危問題,少數民族地方社會的語言環境相對良好的情況下,及時進行一系列的自覺性民族語言教學建設,這才是少數民族語言傳承的出路所在。   3   自覺性教學建設:少數民族語言傳承的出路
   少數民族群眾經歷著生產生活方式轉變的同時,也深刻感受到本民族語言的日漸隱退,但在民眾對語言文化無力挽留的嘆息聲中,也能聽出似乎同樣經歷現代化進步轉變的自豪感。所以,民族語言傳承的自覺性不能指望于民眾,而是作為教學一線的鄉村小學教師和領導,他們作為常年生活于少數民族基層社會的知識精英,辛勤教育著本民族的青少年,也深刻體會著地方社會文化的變遷。民族語言文化日漸消亡的危機感和緊迫感是促使少數民族地區鞏固和學習本民族語言的動力所在,當民族語言尚未面臨消亡問題,地方社會的大部分人群還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時,大部分學生每天都在說,即便不會說仍能夠聽到的情況下,民族語言的教學是否有必要進課堂?
   在民族語言尚未面臨瀕危之前,全面進行自覺性的雙語教學建設是很有必要的,不能等到語言瀕危了再去搶救,否則“亡羊補牢,為時已晚”。對于人口基數較大的民族而言,雖然目前尚未面臨語言瀕危的窘境,但并不意味著不會面臨瀕危,語言的世界也遵循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規律,從功能論的角度來看,當語言的功用性減弱,人們便會覺得慣習該語言沒用,反而會影響學習主流語言的發音時,弱勢語言便會被人們逐漸拋棄。以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黃臘鄉為例,這是一個布依族、苗族聚居的民族鄉,布依族人口占八成以上,至今大部分人都能掌握布依語的基本用語,但語言萎縮的跡象十分顯然,分析其原因如下:
   (1)大量青壯年人口外出打工,子女跟隨到異地入學,脫離母語的語言環境,進入漢人主體社會中,開始學習和實用漢語。除了基本的布依語日常交流詞匯,開始大量夾雜著漢語借詞、漢語進行交流;
   (2)本地就讀的學生也通過漢語言教學進入外省高校,生活中使用布依語的頻率逐漸減少,年輕家長為了孩子將來能“走出去”,從小便為營造講普通話的家庭語境。
   (3)隨著經濟的發展,外地人口也紛紛進入布依族的村落社區,熟人社會逐漸陌生化,為了溝通的便利,人們直接以西南官話和普通話溝通,布依語的交流語境逐漸淡化。
   (4)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人們逐漸逐漸從傳統的農耕社會走出來,與原始生活方式相關的布依語詞匯逐漸被人們所忘卻,而布依語缺乏為新事物命名的能力。
   (5)在網絡、媒體極為便利的信息時代,布依族語言文化借此進行創作、傳播和共享的同時,對人們觀念的轉變和民族語言延續的負面影響也不可小覷。
   目前布依語的語言環境相對良好、氛圍濃厚,但其背后所隱藏的問題和語言危機是顯而易見的,總體趨勢是逐漸消亡的,人們所掌握的布依語詞匯在逐漸減少,掌握和熟悉運用布依語的青少年在逐漸減少。因此,民族語言教學的自覺性應該盡早得到重視,及時開展語言尚未瀕危條件下的民族語言教學方案設計與建設,參考瀕危語言的民族自救方案,筆者對尚未面臨語言瀕危的少數民族自覺性語言教學的方法初步提出三點看法:
   (1)將少數民族自身放置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大背景下,培養學生的國家認同感;普及少數民族歷史、傳統文化、習俗知識,培養學生對本民族的認同感。
   (2)在少數民族語言語料記錄、民族文化發掘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進行教材編寫,并結合媒體教學設備,教學實踐活動等,增加課堂趣味。
   (3)對民族語言詞匯的使用頻率進行實際測評,對語言使用頻率進行分級,由于大多數學生都掌握民族語言的日常交流用語,教學的重點應該結合歷史文化和習俗對使用頻率較少的詞匯進行情景教學,并布置課后任務,學生回家后能向長輩請教本民族語言文化和習俗的知識。
   語言已經瀕危的毛南族已經對小學生開展自救性的雙語教學實踐,瀕危語境下的雙語教學概念已經變成借助漢語去教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本民族的語言,但沒有文字、失去語境等多重困境,民族語言教學的效果并不理想,但為其他少數民族的語言傳承教學敲響了警鐘,也提供了一些值得參考的經驗和啟發,雖然許多少數民族的語言環境尚且良好,還未引起人們的重視,但時代背景下的命運是共通的,民族語言萎縮的跡象和趨勢及其背后的原因也極為相似,在民族語言尚未面臨瀕危之前,自覺建設民族語言教學方案,無疑是少數民族語言傳承的出路所在。
  參考文獻:
  [1] 馬學良,羅安源,但國干.關于少數民族學漢語和漢族學少數民族語言的問題[J].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1(02):60-64.
  [2] 蔡文伯,王雨疏.慣習與斷裂:少數民族語境下的雙語教育優化策略[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7,9(01):49-54.
  [3] 石林.瀕臨消亡的佯語——貴州毛南族(佯偟人)語言瀕危度調查報告[J].民族論壇,2014(11):42-4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9898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