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乏力”,力爭“精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提出了核心素養教育的理念,要求教師發展問題設計式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但在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問題模式化、表層化等問題。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保障教學效果,筆者提出了因“材”組“問”、因“勢”導“問”等措施。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較高,教學質量、效率得到了快速提升。
關鍵詞:小學數學 問題設計 優化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06-0180-01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能夠把學生的思維從一個較淺的層次引向更加深入的高度,從而讓教學更加有效。所以,為了提高教學實效,教師在課堂教學都十分注重問題的設計。那么,怎么樣的問題才算是好的“問題”呢?優化數學問題設計擺在了每一位數學老師的面前。筆者也不例外,在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實踐過程中,一直對如何優化數學問題設計,激發數學課堂活力有所思考和嘗試。
1 叩問低年級數學的弱勢——問題乏力
現階段,很多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師未能正確認識到問題設計教學的意義,過于注重問題的結果性,未考慮到問題過程的價值,經常出現為了提問而提問的情況。如問題模式化、表層化等,提問的價值比較低。
1.1 問題模式化泛濫
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有很多低年級教師對問題的設計比較“模式化”,導致設計的問題仿佛是工廠流水線上加工出來的“產品”一樣,比較死板,根本談不上對學生學習的引領作用。
例如,有的教師只是針對一節課的重點內容進行問題設計,通過對問題的思考與回答,學生也能領悟到這部分內容是重點,但它為什么是重點呢?學生卻不得而知。像這樣的問題設計就僵化了學生的思維。
1.2 問題淺層化明顯
問題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的思維進入一定的深度,但是,有些低年級數學教師在進行問題設計時,僅僅是停留在問題思維的“淺層”,提出一些沒有意義的問題。
例如,“數字中13和11哪個大?為什么大?”這些知識在生活中比較常見,學生輕易就能得出結論,缺少思考的過程。
同時,許多教師沒有正確理解問題設計與新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在利用問題引入新知識時,經常會存在問題與知識點不匹配的問題。
1.3 問題功利心過重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設計的問題,其主要作用包含兩方面:一是讓學生經歷問題思考的過程,達到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二是在問題討論后獲得一個問題的結果。對這兩方面的作用,其實都很重要。不過,有很多低年級數學教師,往往只注重問題討論的結果,而忽略了對問題的思維過程。
例如,“同學們,當你們面向東方時,背面是哪個方向呢?”一些學生會采用猜測的方式或生活中聽說到的知識進行解答,缺少思考過程,而教師在了解學生可以回答出問題之后,沒有對答案的原因、思考過程、易錯點等進行講解就進入下一個問題的訓練。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未養成正確的解題方法和思維,對其后續的學習會造成嚴重的影響。
2 強化課堂教學的設計——問題精準
人們常說:合適的就是最好的。而在數學教學中,我們也發現:雖然是同一個班的學生,但是不同學生之間是存在個體差異的,甚至有時候這種差異還比較明顯。所以,在進行問題設計的時候,就需要考慮到不同學生之間的這種差異性。只有如此,才能保證問題設計的精準,從而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提高教學實效性。
2.1 根據個體差異,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
要做到問題設計的精準性,就需要教師在備課時,吃透教材內容,并且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問題。
例如,在教學除法運算時,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四個層次的不同問題。第一層問題是“如何把8個桃子分給4位小朋友?”第二層次問題是“桃子怎樣分才能保證公平和公正?”第三層次問題層是“如何用數學算式來表示把8個桃子平均分給4位小朋友?”第四層次問題是“8÷4=2中,每個數字代表什么意義?”
2.2 聯系新舊知識,保障設計問題的質量
在數學新知學習中,經常會用到前面已經學過的知識。有時,前面的知識點對新知學習的效果還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在優化問題設計時,應聯系新舊知識,保障設計問題的質量。
例如,在講解《11—20各數的認識》這節內容時,可這樣設計問題:“同學們,我們之前學過1—10各數的認識,比10大的數你們會數嗎?這里有一些學具,能把它們的數量數出來嗎?”通過這個問題,可以幫助學生聯系新舊知識。當講解完這節課以后,可以再拋出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先數一數手里有多少枝鉛筆,1,2……14,一共有14枝,但這樣數太麻煩了,如何能讓人一眼看出有多少枝鉛筆呢?請同學們用小木棒來擺一擺”。
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師將問題設計理念引入教學中,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活躍課堂氛圍,保障教學效率。作為低年級教師,在設計教學問題時努力彌補“問題設計”的不足,去除模式化,提有深度的問題,根據教學實際進行分析,找出問題存在的原因,并進行改正和完善,以保障問題設計的質量,從而告別“乏力”,力爭“精準”,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讓數學課堂成為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重要陣地。
參考文獻:
[1] 魏雪峰,崔光佐,徐連榮.基于認知過程分析的小學數學探究問題設計與應用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4,35(08):101-107.
[2] 汪奇.基于認知過程分析的小學數學探究問題設計與應用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5(16):108-109+11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990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