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課堂的一部分讓給學生,讓他們去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將課堂的一部分“讓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中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華,成為要學、會學的主人翁;教師努力營造高效率課堂、優化課堂教學能減輕學生學習負擔,也是提高學生素質的正道。教師在課堂上要善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善于因勢利導,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鑒于此,筆者就如何讓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以激活,讓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目的得以達成談幾點做法。
一、把課堂的一部分還給學生,為學生提供實踐操作的情境
數學知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操作中加以思考,培養技能技巧,促進思維的發展。
例如,人教版三上“分數的初步認識”的第一課“幾分之幾”有兩種教法。第一種教學方法,教師首先通過創設故事情境,演示把一個圓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接著讓學生操作把一個圓形紙片分成兩個1/2;教師隨之演示把一個圓平均分成3份,提問學生每份是它的幾分之幾?學生表示:每份是它的1/3。隨后教師教學得出1/4、1/5、1/10的分法,借助課件演示指導,學生按順序進行動手操作。學生在操作上花了大量的時間,課堂顯得很單調,而且教學的容量太小,學生在操作中的思維并不活躍,這樣單一重復的操作活動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無法有效激發學生的數學思考。
第二種教學方法,教師也是通過創設故事情境引入新課,但并沒有像第一種教學法把5個分數都按順序演示對同一個圖形的平均分,再讓學生經歷動手操作的感知過程。而是把重點放在生成1/2和1/4的操作上,教師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把一張長方形平均分成兩份及四份,進行小組交流并說明理由。學生體驗操作從橫向和縱向兩種不同的分法、不同的形狀都能用1/2和1/4來表示。同時,學生在操作中思考及經歷了“平均分”的意義建構。整節課張弛有度,層層遞進,并有一定的挑戰性,改變了第一種教學方法徘徊在一個層面上進行重復操作的現象,使學生學得更加投入,教學效果也更好。
兩種教學方法的比較,說明在課堂教學時不能只重于形式,而忽視數學本質。應該重視學生動手操作環節,更應重視在操作中的思考與探究過程。
二、把課堂的一部分讓給學生,給學生自主表現的機會
課堂應當成為教師和學生潛能開發、能力鍛煉的場地,應當給學生留有表達想法的時間,應當組織學生進行發散思維的訓練,提供給學生獨立思考與探究的余地,真正把課堂的一部分讓給學生。
筆者在教學“角的認識”時,為了讓學生明白角度的大小和角兩邊開口大小有關,準備了兩根塑料吸管和一個圖釘,讓學生動手制作一個“角”,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不一會兒一個活動的角在他們的巧手中“誕生”了。筆者接著引導學生探究角的大小和什么有關,讓他們拿著活動的角演示把角變得比黑板上的角大,把角變得比黑板上的角小。一番操作后,筆者讓他們充分表達自己觀察、想象及體驗到的想法,學生有的說角有大有小,有的說角的兩邊可以讓角變大也可以讓角變小……盡管他們的表達還不準確規范,但他們已經找到了確定角大小的秘密,已經發掘到當中的知識本質。由此可見,學生的潛能是巨大的,他們不但能夠解決教師提出的動手操作問題,還能抓住學習內容的本質屬性,而教師需要做的是為學生留有一定的思維空間,讓他們有時間去探索、去體驗,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自主性與潛在的思維創造性。
三、把課堂的一部分轉給學生,引導學生回歸生活實際
運用數學,尤其在生活中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欲望,也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如在教學“元角分”時,筆者出示三種商品價格,讓學生同桌相互間扮演角色,模擬探討用十塊錢買盡可能多的學習用品。小組合作的目的是豐富只有數字的數學課堂,學生在同桌的協助下學會了合理規劃購物。有的學生因為沒有做預算而超出指定金額,還有的因為計算不熟練找錯了錢……課堂上學生練習在購物時用加法算出了要付的錢,用減法算出了應該找回的錢。課堂中讓出一部分時間給學生,讓他們盡情地模擬生活現實,打通學數學、用數學的學習通道,在情境活動設置下學生不僅有學的興趣,還有深入探究的欲望。最后,引導學生回歸生活實際,讓學生到生活中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標,也是學習數學的重要價值所在。
四、把課堂的一部分騰給學生,給學生勤于思考的空間
學生學習的有效途徑是組織小組活動,活動是聯系主體與客體的橋梁,是認識發展的直接源泉。以合作交流的形式組織教學,能夠給學生足夠的自主空間、足夠的活動機會,學生通過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搜集與處理信息,表達交流等探索活動,讓學生學會用分析與綜合、歸納與演繹、抽象與概括、比較與歸類等方法,在獲得知識與技能的同時促進情感與態度的發展,真正做到“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的教學。
例如,在“分糖果”的教學中,為了使學生進一步體會除法的意義,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以8人為一組,把100根小棒平均分給組內的同學。要求各小組先討論分法再具體操作,組長把分的過程記錄下來。學生操作時,筆者巡視。有的組長把小棒一根一根地分給組員們,并認真記錄;有的小組共同商量,先每人分得4根,再商量每人分得5根……直到把小棒分完。筆者發現有的小組先動腦再動手,很快就分完了;有的小組則先動手再動腦,很久才完成;還有的小組邊動腦邊動手,開始分得慢,后來及時反思調整每份數量,也很快分完了。小組匯報時學生歸納總結出每組每人分到12根,還剩4根。筆者及時提出問題:“為什么這4根不能再分了?”再次,以同桌交流、全班交流的形式,讓學生深刻理解“平均分”的含義。由此可見,小組活動的學習形式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和廣泛交流的機會,在合作探究中擦亮了思維的火花,培養了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增強了課堂教學的活力。
?。ㄗ髡邌挝唬焊=ㄊx江市靈源街道大山后小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9041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