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體驗數學樂趣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活動應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作為教師應轉變教師自身的角色由教學的操作者、主宰者變為引導者、激發者、組織者,讓學生由被動地接受知識轉化為主動、愉快地學習。那我們教師應當怎樣做才能讓學生體驗到數學課堂的樂趣呢?
  關鍵詞:數學學習 體驗 興趣
  一、導課要新穎、別致,讓學生感興趣
  教學的開啟是導課,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巧妙藝術的導課能迅速安定學生的情緒,吸引學生進入課堂,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及時抓住學生的好奇心造成渴望學習的心理,為接下來的教學新知創設良好的氛圍。例如:在教學《質數和合數》時,一進課堂我先讓學生自己介紹自己學號并說出是奇數還是偶數?學生情緒高漲隨即我轉換話題“讓我們換個角度來研究剛才同學們說的學號看看是否有新發現?”疑問產生了好奇,轉化為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這樣一開始,就讓學生保持積極的心態,輕松愉快的投入到探究新知的課堂中去了。
  二、設計豐富的體驗活動,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真理解
  新課程認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是在一系列數學活動的過程中實現的,而這一過程應當成為學生經歷“數學化”的過程,我們不僅要關注數學活動的結果,也要重視數學活動過程本身,因為它能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數學活動經驗,并為真正理解數學知識打下基礎。最近聽了一節一年級的課《輕重》,教師為了達成教學目標設計了一系列的數學活動來幫助學生積累對輕重的經驗使學生獲得對質量的初步觀念。一上課教師就與學生做了一個抱一抱的游戲讓學生來抱老師和一名學生并談一談抱得感受,學生說老師我都抱不起來你,你真重,由此引出了本課的課題。接著教師讓學生談一談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輕重的知識,學生憑經驗充分進行了交流,隨后教師引導學生問:“你們愿意感受一下物體的輕重嗎?請分別用兩只手掂一掂數學書和一支鉛筆”學生體驗后教師隨即進行了采訪。
  師:“你能說一說你的感受么?”
  生1說:“數學書很重,鉛筆很輕”
  生2說:“我掂鉛筆這只手舉得很高,而掂數學書的這只手卻向下”
  生3說:“我拿鉛筆的這只手好像什么東西也沒有”
  ……
  從這些學生的話語中我們意識到了體驗對于孩子的數學學習的促進作用,如果我們不給孩子這樣的體驗活動機會,僅僅讓他們停留在用已有經驗來判斷輕重上,那么學生對輕重的理解就不會十分深刻。學生樸實的語言正反映出體驗活動帶給學生的真理解。
  三、新授要讓學生多講、多做,成為課堂主人
  課堂上,教師要調整好與學生間的關系,把自己變成“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與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教師要讓學生多講,多做、多板書,自己少講、少做、少板書,做到無為而至。教師充分調動起學生的思維,創造真正意識上的讓學生參與嘗試的機會。如:五年級《觀察物體》那節課,整個課堂我只給準備一些教具,當學生講完《盲人摸象》故事時,我把長方體放到將桌上,讓學生在黑板自己畫出正面、上面、側面平面圖。學生完成后我再放不同物體孩子們再畫不同圖形。這節課圖形是學生畫的、板書是學生寫的。再如:這節課學生們忙得不亦樂乎,我到成了休息者、欣賞者、贊美者,課堂效果特別好。
  課堂上,教師要讓學生札根于探索活動,在活動中對話,促進學生發展。數學教學離不開探究活動,只有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才能達到真正教學目的。因此,課堂教學中要扎根于探索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眼、口、手、腦等多種感官參與,促進學生發展。如:我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時。首先給學生講曹沖稱象的故事 ,提前滲透轉化的思想。然后讓學生拿出平行四邊形思考如何讓這個平行四邊形變成一個長方形?學生說;拼、剪的方法。然后讓學生自行剪一剪。再通過多媒體演示讓學生看一看。通過動手操作后,全部學生都知道了,平行四邊形的底就是長方形的長,而平行四邊形的高就是長方形的寬,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是底乘高。
  四、練習要精心設計讓學生感受快樂
  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最好的學習動機是學生對所學材料有內在興趣”。一節課40分鐘,在聽新授課學生已經消耗了一定的精神,如果在新課的練習階段,學生享受到的不是生動有趣、與自己身邊相聯系的練習,那么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肯定對練習不感興趣,失去學習的動力。因此,教師在設計練習課時也要像新授課一樣注意創設情境,激發興趣。例如:在教學完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后,為了幫助學生熟練掌握這一個知識點,我讓學生仿照我編的例題創設自己的例題。一開始只有個別膽大學生編題,我不斷用語言、用眼睛鼓勵,孩子們躍躍欲試,課堂氣氛達到高潮。身臨其境,成為王國的一員。又如:在進行《小數的大小比較》的練習時,為了使到學習氣氛一浪接一浪,我借用了我班三個孩子的名字設計了他們的身高,讓學生比較身高數字的大小。如此設計,就能把學生所學的數學知識和學生身邊的生活接軌,讓學生感覺學習數學很快樂。
  總而言之,新課改前景下的小學生數學課堂教師一定要把思維的權利還給學生,把問的權利交給學生,把做的過程讓給學生,避免一切由教師包辦代替,以促使學生的自主發展。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參與能力,不斷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呂中蘭.如何進行小學低年級的數學練習設計[J].科教導刊-電子版(中旬),2017.
  [2]賴麗華.方法優化,靈活解題[J].新教師,2016.
  [3]任燕.引導探究性學習初探[J].小學教學參考:綜合版,200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324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