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數學語言體驗學習樂趣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很多學生怕數學,不是因為數學很難,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學生讀不懂數學題意。作為教師,我們有必要對學生閱讀理解數學語言的能力進行培養,讓學生感受到成功體驗,進而愛上數學學習。
關鍵詞:數量關系 關鍵字詞 生活實際 數學信息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13-0141-01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感嘆學生越來越怕學數學,做的作業也錯的越來越離譜,一番感嘆之后又踏上講臺繼續針對錯題進行講解,直到學生們都完全理解了才繼續下一條錯題……長此以往我們做教師的很累,做學生的更累!
當我們仔細的觀察過學生的作業,仔細分析過他們列式的理由,再結合他們訂正作業的速度,就能判斷出這樣一個結論:學生沒有仔細讀題目。然后師生們都以沒有認真讀題目為借口為做錯了開脫,教師教得糊涂,學生學得更加糊涂。如果我們再深一層的去思考思考,就會發現之所以學生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他們沒有讀懂數學語言,不會閱讀數學語言。
曾經教過這樣一名學生,她的作業總是錯很多,訂正作業的時候去問同學,下一次的作業依然有很多的錯誤,直到我強迫她必須自己訂正作業,她才到我這里求教。當時我只是讓她把題目多讀幾遍,然后就問她:“你從題目里知道了什么?”剛開始的時候,她讀的很困難,五六遍都沒辦法理解題意,這時我才開始指導她要注意理解題目中的關鍵字詞,漸漸的她讀題的遍數越來越少,正確率也越來越高,這學期她的成績進步了20多分。這樣的教育經歷讓我堅定了一個想法,只要學生能順利的讀懂題目中的數學語言,就能讓數學學習變成一件十分輕松愉快的事。
在我們碰到的題目中有哪些是需要我們注意并理解的數學語言呢?舉幾個最經常出錯的題目,例如三年級的這樣兩道題目:
?。?)用36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或正方形(邊長是整厘米數),有多少種方法?
(2)用一根36厘米長的鐵絲圍成一個長方形或正方形(邊長是整厘米數),有多少種方法?
這兩道題學生們經常混淆在一起然后就是我們感嘆不已的張冠李戴式的答案。其實在這兩道題的描述中還隱藏著這樣的數學信息:第一道題中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其實是在告訴學生,這道題目說的是面積,解題時需要用面積的計算公式;第二道題中的“長”和“鐵絲”告訴學生,這道題目說的是周長,解題時需要用周長的計算公式。如果學生能讀懂隱藏在題目中的數學語言,那么在解決這樣兩道題目時就不會再出現張冠李戴的現象了。
又如六年級的一道題目:
一輛汽車行50千米用汽油4升,一升汽油可行多少千米?行一千米用汽油多少升?
這道題目學生需要考慮清楚問題當中的“一升汽油”和“行一千米”所表示的含義,才能正確的列式解決問題。
其實,數學語言之所以難以理解,是因為它既有數學自身的專業特性,又需要學生對語言文字本身含義的準確理解。
例如一年級的兩道題目:
?。?)歡歡有30個蘋果,朵朵又給他20個,歡歡現在有幾個蘋果?
?。?)歡歡有30個蘋果,送給朵朵20個,歡歡現在有幾個蘋果?
在這兩道題目中,學生們需要對“朵朵又給他20個”和“送給朵朵20個”這兩句話進行充分的理解,明確是送給別人還是送給自己,這樣才能列出正確的算式解決問題。
笑笑在長50米的游泳池里游一個單趟要3分鐘,游三個來回需要多少分鐘?
在這道題目中,學生要理解“單趟”和“來回”在實際生活里所表示的意思,才能寫出正確答案。
因此,我們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不僅要關注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還要注意培養學生對數學語言的理解和掌握。
首先,我們要讓學生掌握常規的數量之間的關系,這樣才能在學生讀題的時候,利用數量關系尋找解決問題的算式。
例如:“原有”、“賣出”、“還剩”三者之間的數量關系是:
原有·賣出=還剩、原有·還剩=賣出、還剩+賣出=原有
當學生們牢記這三者之間的數量關系,就可以利用題目給出的條件直接列出算式解決問題。
其次,我們要引導學生把題目中的關鍵字詞與所學知識建立相應的聯系。
例如:一位雜技演員在懸空的鋼絲上騎獨輪車。獨輪車車輪的直徑是45厘米,從鋼絲的一端到另一端,車輪正好滾動40圈。這根懸空的鋼絲長多少米?
這里的“車輪正好滾動40圈”就是我們所學知識中的圓的周長,只有學生理解了車輪滾一圈就是圓的一個周長,才能把鋼絲的長轉換成計算40個這樣的圓的周長。
最后,我們要讓學生多接觸生活實際,這樣才能更好地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例如:男同學24人,女同學23人,每條船最多坐4人,一共需要租多少條船?
這道題需要學生理解生活中的習俗,不滿4人也需要坐一條船,這樣才能算出需要租多少條船。
只要學生在讀題過程中充分的理解其中的數學語言,就能提高學生的解題速度和正確率,從而讓學生在繁重的學習過程中享受成功帶來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進而從怕數學轉變為愛數學。
參考文獻
[1]謝振煜.如何讓數學作業充滿活力[J].試題與研究,2019(02)
[2]黃偉軍.小學數學體驗性學習的實踐與探究[J].考試周刊,2019(2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06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