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體驗學習構建靈動課堂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日趨明顯,已經無法適應學生的發展需求,呼吁教師改變授課方式的要求已經越發強烈。在這樣的背景下,廣大數學教師踐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以生為本,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方法,而體驗教學就是其中的一種。體驗教學,就是指在學習活動過程中,通過觀察、操作、實踐等對知識的內化,最終掌握難以言說的數學知識的過程。很顯然,這樣的學習過程,更有助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主動參與知識形成和發展的全過程,感悟數學的魅力和價值,不斷提升自主學習能力,為后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游戲活動中體驗,誘發學習興趣
游戲是學生鐘愛的活動,愛做游戲是小學生的天性,也是觸動學生產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生怕引入游戲,難以維持課堂秩序,所以很少運用,習慣于板著面孔講解數學知識,學生被動接受,毫無熱情和主動性可言,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因此,在數學課堂中,教師應遵循學生的認知過程,為學生設計游戲活動,并做好組織工作,通過游戲喚醒學生求知的欲望,讓學生真正以飽滿的學習狀態融入探索活動中。
在教學行程應用題時,很多學生對“相向而行”“同向而行”都不能很好地理解,在解題的過程中,經常出現錯誤。于是,在新課伊始,教師選了8名同學,分成4組,教室前后各站4名學生,準備相對面走來,隨著老師一聲令下:“開始走!”學生們很快相遇,抱在一起哈哈大笑,教師順勢在黑板上畫出他們行走的示意圖,并告知學生這叫“相向而行”。緊接著,教師讓8名學生都站在教室前面,并讓其中的4名,先向教室后面慢慢走去,然后讓另外4名學生在后面快步走,進行追趕,很快便追趕上了。教師再次在黑板上畫出此時的行走示意圖,并告知學生,這叫作“同向而行”。教室里,充滿了快樂的氣氛,自然地理解了數學術語。
上述案例,面對難以理解的數學術語,教師巧妙地為學生設計了游戲活動,帶給了學生愉快的游戲體驗,為后續探索數學新知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提升了學習效果。
二、動手操作中體驗,促進學生理解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傳統的學習方式已經淡出了課堂,動手實踐已經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有效方式。因為數學知識本身有很強的抽象性、復雜性,單純依賴教師講解,學生很難透徹地掌握所學知識。學生的智慧與動作相連,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們引入一些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思,形成良好的知識結構。
在教學體積時,教師沒有直接揭示體積的概念,而是為學生準備了有刻度的量杯,還有小石塊、雞蛋、蘋果、土豆等。新課伊始,教師將學生分成了幾個實驗小組,每個小組,先拿兩個量杯,一個量杯倒滿水,另一個量杯中放了一個雞蛋,然后將盛滿水的量杯往放雞蛋的量杯里倒,學生們發現水有剩余,這是什么原因呢?學生們很快想到,因為雞蛋占了第2個杯子中的一些空間。緊接著,教師又讓學生拿出4個同樣大小的量杯,都裝滿水,然后分別將小石塊、雞蛋、蘋果、土豆放入不同的量杯中,都有一些水溢了出來,等停止后,教師讓學生取出小石塊、雞蛋、蘋果、土豆,發現量杯中剩余的水都不相同。此時,教師引導學生順利地總結出了體積的概念: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作物體的體積。
上述案例,教師巧妙地為學生設計了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在操作體驗中理解所學知識,幫助學生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強化了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
三、解決問題中體驗,提升應用能力
數學與生活如影相隨,兩者是有機聯系的整體。數學是從生活中提煉和總結出來的,而學習數學的目的是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的意義,又回歸于生活。實踐證明,脫離生活的教學,往往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時間久了,學生必定會產生遺忘。因此,在教學完數學知識后,可以為學生引入生活實際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親身感受,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學生生活的本領。
在學習比例尺后,教師并沒有設計機械的作業,讓學生去完成,而是為學生引入了這樣的生活問題:畫自己家房屋的平面圖。這樣的問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因為每個學生住的屋子,都會有一定的區別,匯出的平面圖也會有一定的區別。學生們在繪制的過程中,首先要測量出實際的數據,然后確立合適的比例尺,進而算出圖上距離。經過這些步驟后,才可以動手畫圖。在這樣的活動中,既幫助學生鞏固了課堂中所學比例尺的有關知識,又提升了學生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上述案例,教師在教學完所學內容后,改變了以往單一、機械的練習形式,而是為學生引入了生活實際問題,讓學生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結合課堂所學積極地完成,豐富了學習體驗,拓展了他們的思維能力,也提升了課堂教學效益。
總之,體驗教學是當前值得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有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在以后的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為學生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去感受,去探索,去應用,豐富他們的學習經歷和經驗,不斷提升他們的數學綜合能力,實現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海門市實驗小學 江蘇】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013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