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學生的主體體驗催化成為表達的需要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研究背景:
傳統的寫作理論認為,教會學生觀察生活,就能讓學生找到作文的源頭之水 ??雌饋磉@并沒有什么錯,但是我們在實踐中感到這種“觀察說”不僅缺少具體的可操作性,而且難以見效。學生寫不出好作文,常常歸因于生活的単調貧乏 ,其實是一種誤解。有些教師和家長以為帶學生出去旅游,遍覽祖國大好河山,就能解決作文的“源泉"問題,殊不知學生徜徉過名園古鎮,秀美山水之后, 寫起游記來仍然下筆枯澀,有搜腸刮肚之苦,對他們來說,游玩是快樂的,而寫作是痛苦的。為什么呢?因為缺少一種寫作的欲望和沖動——如果追尋下去,根本的原因還在于對山水景物缺少獨特的審美體驗。只有對生活有了自己的體驗,寫作才會是一項充満激情和創造的活動。
課堂教學再現:
基于這樣的現實,我在八年級嘗試了幾次讓學生“體驗在先作文在后”的作文教學活動。
一
人教版八(上)有朱自清的名篇《背影》,朱自清在文中極盡細節描寫,把父親對兒子的愛揉進一系列的動作和幾句囑咐中,教讀這篇文章時,學生對“父親為我買橘子”的細節描寫體會頗深,對“我對父親的思念和愧疚”也印象頗深。為了能讓學生們的體驗變成文字,我在上完這篇文章后安排了一次同題作文,對象不拘于寫父母,可以寫自己生活中印象深刻的“背影”,當然要求學生學用細節描寫增強感染力。大多數學生寫了父母親的背影,也有寫環衛工人的,還有寫家中寵物的背影的,這次的作文,明顯質量有所提升,僅摘錄精彩片段如下:
“這一刻心里最軟的那根弦突然被觸動了,低頭望向她,多么瘦小的背,卻為我擋下那么多風雨。她用手支撐著腰,直起身子,步履蹣跚地往門外走去,而此時,這背影是那么熟悉又陌生,矮小而高大,似乎無堅不摧卻又一碰就倒。十三年了,曾看過無數背影,唯獨這個背影,讓我覺得那么心疼?!?
“清晨的街道旁停著一輛垃圾車,旁邊是一團傴僂的背影,那背影非常努力地掃拉著落葉和其它垃圾,那背影常年伴著惡臭給我們帶來了潔凈,那背影常年伴著勞累給我們帶來美麗?!?
“走出房門,便看到了媽媽忙碌的背影,水流下來,流過碧綠的生菜,也流過她龜裂的手??戳硕嗌倌甑谋秤?,給了我多少年的溫暖,看到它,我的心就踏實了,再一閉眼便能安然入睡?!?
二
胡適的《我的母親》,是作者中年之時對自己人生經歷的一段回顧,寫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時代如何在母親的嚴格要求和深情關愛下成長的幾件事,作者用極其自然質樸的語言表現了母親那無比深摯的愛子之情和優秀的性格品質。
在教學中,我有意無意地結合實際對比同學們與母親之間的交往和他們對母親的感受:“很多時候,同學們不會注意到母親對自己的愛,反倒是對她們的所謂的啰嗦印象深刻,每周回家總是那幾句問話,每周送你們回??偸悄菐拙浣淮?,甚至有同學都知道母親說了這一句,等著他的下一句是什么?!焙芏嗤瑢W點頭表示認同。我繼續煽情:“可是,你們知不知道,你們在校的日子里,她們對你們的牽掛?你們知不知道你們奮然轉身之后有她們久久的注視?你們知不知道,如果可以,她們愿為你們受苦,甚至去死?”
在學生有些感觸后,我趁熱打鐵,聲淚俱下地朗讀了史鐵生的紀念母親的名篇《秋天的懷念》,再次對學生進行情感轟炸,然后水到渠成地布置他們一篇以自己的父母為寫作對象的作文。平時作文水平好的學生當然滿紙真摯,這次作文讓我驚喜的是,連平時話語蒼白,作文往往應付的學生都真情流露,令人感動。
“母親,我想要一滴水,而你卻給了我一片海洋;母親,我想要一朵云,而你卻給了我一片藍天?!?
“媽媽,謝謝你參與了我的每一步成長。我的世界里有紅花綠樹,種子是你用愛撒下的,我的世界里有朗朗晴空,陽光是你用愛編織的,因為愛,我與這溫馨的世界相遇。?!?
“一雙剛硬粗糙的手,撐起我們的幸福生活,一生要強的爸爸啊,不求任何回報,親愛的爸爸,請收下我微不足道的謝意吧!”
“我的母親很笨,笨得連自己老了都不知道,明明時間在她的臉上留下了痕跡,她卻不愿意放下心里的那份堅強,不愿意讓我看到她的眼淚,她習慣了我的那份倔強,我也習慣了她的那份堅強??傆幸惶?,當母親放下堅強,我也會收起倔強,痛痛快快地哭一場?!?
三
晚自習剛開始。
師:同學們想不想看電影?
生(異口同聲):想!
師:可是看電影同時有任務哦!
生(有預感):該不會是要寫觀后感吧?
師:知我者,你也!看一部好電影,寫點感受也是應該的嘛!
生:哎!
生:一聽說要寫觀后感,對影片的感覺就不好了,一定是老掉牙的教育片吧?
盡管萬般無奈,同學們還是帶著“明天的語文課要寫作文”的重擔熄燈觀看影片《少女穆然》。
第二天課上——
師:同學們,還記得影片中崔永元為張穆然錄制的那一期“實話實說”的主題嗎?
生:當然記得,是“感受堅強”。
師:那好,今天的作文就以影片內容為材料,以“感受堅強”為主題。
學生就這樣“逼于無奈”地又寫了一次作文,沒想到,上交的作文,可稱篇篇有妙語,僅摘錄如下:
也就是前面埋怨寫觀后感老套的學生在她的文字中又說:“面對著穆然,我們木然了,我也知道我錯了,我沒有理由去輕視一個弱小的生命,因為支撐著她的是常人無法達到的堅強?!?
一位一度迷戀于網絡游戲而置師長的教誨于不顧的學生這樣寫道:“曾以為小草是柔弱的,因為它承受不了季節的凋零,但不管怎樣,它依然用柔弱的肩膀扛住了生命,也許這就是堅強?!?
一位失去母親后沉淪不堪的學生說:“總期望太多的不平凡,總渴望耀眼的光芒,卻在平凡的生命中迷失了方向,總埋怨生活給了我太多的憂傷,現在才發覺是自己太不堅強?!? 教學反思:
不用再多舉例子,以上的文字已足夠說明問題了。我陷入了沉思:為什么平時寫作言之無物,內容空洞,經常脫離生活,或理解膚淺,或片面偏激,或無病坤吟,或應付了事的學生能有這樣的生花妙筆呢?是他們一夜之間成熟起來了?當然不是 。那又是為什么呢?
心理學研究的成果表明,人的啟蒙期和青春期的心理體驗最豐富深刻。初中生心理的敏感及情感的豐富細膩與成人已相差不多,再加上性心理的日趨成熟,使其內心更加微妙和難以自控 。當開始面對成人世界存在的復雜和艱辛時,他們望而卻步,許多學生都產生過“不愿長大”的想法,但他們又希望“我已長大”早日得到認同,就在這個“不愿長大而又日漸長大”的過程中,他們在生活中有著太多的原體驗和再體驗、主動體驗和被動體驗、自主性體驗和依賴性體驗,積極性體驗和消極體驗,其中不少體驗足以銘記終生,有些體驗猶如心靈的烙印一樣,深刻地影響著個性及氣質的形成。情境可以激活體驗,這種體驗有時是可遇不可求的。
就舉前面的那次觀后感再說說吧。影片?少女穆然?講述的是北京中學生張穆然的真實故事,l5歲那年,當張穆然拿到中考成績単時,得知自己患了癌癥。突如其來的打擊使她一度消沉,但她最終沒有被病魔嚇倒,她以積扱的態度配合治療,她用微笑和樂現的精種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她向往成為自己最喜歡的小說《荊棘鳥》中描繪的那樣一只勇敢倔強的小鳥 ,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唱出絕響——令黃鸝與夜鶯都覺得遜色的絕響。生活有快樂,也有遺憾,穆然的故事讓每一位同學的心里都沉甸甸的。張穆然是學生的同齡人,他們之間有相類似的讀書生涯 ,但張穆然那面対死神堅強闖關的精神讓學生意識到自已平時所受的挫折的渺小,是電影給了學生自主體驗的情境,讓學生對生活有了新的認識,也就有了一吐為快的欲求,也就有了質量普遍較高的作文成果。有些學生后來說:“老師,看了電影后,即使你不叫我們寫,我也是非寫不可了 ?!?
從這幾次作文教學的結果中,我深刻地意識到了教師必須轉變角色,變作文教學的主宰者為學生情感的激發者和反應者,要有真的導引、善的滲透、美的熏陶,就是要關注那些人類所共同面對的具有永恒價值的基本主題,如人性、人權,生存權、生命權、和平、民族解放等等,要把這些東西作為作文教育的基本底色和價值背景,使作文成為學生心靈的居所、精神的家園、獲得成長養料與理想力量的沃土。
寫作應當是一種心靈的釋放而絕不是外來壓力下的一種任務,一種負擔,一種沉重。要引發學生把自己的認識和體驗真實地自由地表現出來,教師提供的題目就必須關注一下學生的需要與愿望 ,讓他們一拿到到作文題目就有這樣的感慨: “這個題目與我零距離,我喜歡它,看到它就像看到了老朋友,我有滿肚子的話要和它們說。”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產生寫作的沖動,才能真正地快樂作文, 才能把表達當成一種需要 。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32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