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朗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閱讀是學生獲取語文知識的重要途徑,學生主要是通過朗讀來進行閱讀訓練。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占據了很大的比重,小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儲備還不是很豐富,對課文的理解能力也有限,語文教師可以加大對學生的朗讀訓練,通過引導學生朗讀,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關鍵詞:朗讀教學;小學語文;教學方法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崩首x是加深印象的最佳方式,尤其是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朗讀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把書面的文字,升華為情感上的共鳴,幫助學生一邊閱讀一邊思考。小學語文課文表達都很直白,感情色彩比較充沛,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領悟文章的詞句,領會文章的主旨,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筆者作為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針對朗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開展,提出了幾個可行的教學策略。
一、當前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1.朗讀內容過于單一
目前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朗讀材料比較單一,教師往往只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朗讀,課本上的材料是有限的,小學生理解起來有些困難。教師沒有把課本和課外閱讀材料結合在一起,導致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
2.朗讀教學不夠深入
在三年級朗讀教學中,經常會發現學生在朗讀中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朗讀完課文,還是不能準確把握文章思想感情,學生很難從字里行間挖掘到文章的有效信息,朗讀課文只是為了敷衍教師。
3.朗讀教學的方式過于單一
大部分語文教師,在開展朗讀教學時,只是單純地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或是按角色朗讀課文,沒有從朗讀技巧、語調高低等方面來指導學生朗讀。單調的教學方式,沒有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
二、推進小學朗讀教學的有效策略
1.把握全文,奠定朗讀基調
三年級的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語文詞匯和閱讀技巧,教師在開展朗讀教學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感,幫助學生把握文章的朗讀基調。要想準確把握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就必須引領學生對文章進行深入的朗讀,帶領學生進行“精讀”,針對重點詞句、段落進行重點閱讀,著重分析詞句、文章結構、情感脈絡。教師在幫助學生把握朗讀基調以后,學生就可以理清作者的情感線,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例如我在講解課文《花的學?!窌r,先結合課本給學生介紹了這篇課文的主題,泰戈爾用清新流暢的筆觸,勾畫出甜美純凈的兒童世界,引導孩子們用飽滿的熱情來進行朗讀。課文主要是以孩子的口吻向媽媽講述自己童心感受的自然和學校。首先幫助學生把握住了朗讀的基調——孩子的口吻,兒童心里的自然和學校。我帶領學生朗讀課文時,讓孩子們把自己想象為課文中的“花”,用童真、歡快的語調來進行閱讀,針對重點句子“一群一群的花從無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來,在綠草上跳舞、狂歡”“花孩子們便穿了紫的、黃的、白的衣裳,沖了出來”,我引導孩子們針對擬人化的動作“跑”“跳舞”“沖”,體會“花”的活潑和可愛,讓學生體會作者擬人的寫作手法,把花當做孩子來寫,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語言的美,讓學生完全融入課文中。
2.采用豐富多彩的朗讀教學方法
我在朗讀教學中,經常會采取多元化的朗讀教學手段,例如組織學生聽朗讀錄音,播放新年詩歌朗誦會的視頻,從視覺和聽覺上,激發學生對朗讀教學的興趣。組織學生聽優秀朗讀示范,可以幫助學生深入學習一些朗讀技巧,掌握語調的抑揚頓挫、語氣的轉換、情感的抒發等技巧,以此來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學生在朗讀學習中,還可以深入學習語文知識,進一步了解文章的寫作手法和技巧,促進學生的寫作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3.靈活設計朗讀教學方案
朗讀教學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朗讀素材的變化,朗讀技巧也要做出相應的調整。我在開展朗讀教學時,在備課時會先對教材進行深入研究,針對學生朗讀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難點,進行針對性的朗讀設計。在進行重點詞句和段落的學習時候,我會有意識地進行重讀,幫助學生盡快讀懂課文。
例如我在教學《在牛肚子里旅行》這一課時,我先帶領學生通讀全文,然后引導學生“精讀”,帶領學生對教學重點詞句、段落進行精讀,幫助學生準確抓住文本的命脈,進行文本的深度朗讀。幫助學生抓住了文章的切入點“它們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朗讀時要圍繞“從哪里可以看出青頭和紅頭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這一問題展開研讀,學生在品讀紅頭與青頭的動作、神態、語言等描寫中感受到它們之間的情誼,同時又學習了通過動作、神態、語言刻畫內心的寫作方法,一舉多得。
三、結束語
在進行三年級朗讀教學時,我認為語文教師應該提高對朗讀教學的重視,把朗讀教學和日常語文教學結合起來,傳授學生朗讀的技巧,幫助學生把握朗讀的基調,運用豐富多彩的朗讀教學法來激發孩子們的朗讀興趣,提升三年級學生的朗讀水平,提升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張曉麗.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朗讀指導[J].考試周刊,2015(72).
[2]呂珠源.追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情感朗讀的有效性[J].學周刊,2016(10).
編輯 溫雪蓮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9171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