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小學語文朗讀教學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一至六年級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高聲朗讀課文,不僅可以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音律美,提高學生的普通話水平,而且也利于加深對課文的記憶。朗讀可以幫助學生使用恰當的語言對事物加以描繪,提高學生的聽說水平和寫作水平,讓學生能夠具備正確表情達意的能力。但是,小學語文教師平時都存在重寫輕讀的傳統思想,并沒有對朗讀教學加以足夠的重視。實際上,很多優秀的文學作品讀出來要比寫出來生動得多。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如何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已經成為了我們小學語文教師需要解決的問題。
首先,我們語文老師應該正確理解朗讀對語文教學的意義。
一是加深課文理解,含義較深的語句、段落可以通過反復朗讀充分體會、品味,直接理解。
二是朗讀能培養藝術感覺,朗讀可以用藝術的眼光和思維去“感覺”課文的內容和價值提高審美情趣。呂淑湘說,語文教學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
三是朗讀可拓展學生思維空間,朗讀者從始至終保持著積極的思維狀態。文章的脈絡、層次、文氣的貫通,對朗讀者的邏輯力、分析力理解力、判斷力都是極好的鍛煉。
四是朗讀能增強聽說能力,提升綜合素質,朗讀是口語表達訓練的組成部分,是說話的開始,可以放松大腦、愉悅身心,表達情感、增加自信、創造發揮、釋放壓力——有利于成長。
其次,說一說當前小學語文朗讀教學誤區。
一是認為朗讀不考試,朗讀教學可有可無,認為詩歌教學或散文教學,可以采用朗讀的方法,而在說明文或議論文等文體的教學中,沒有朗讀的必要。
二是受教師的普通話水平、朗讀技巧、范讀水平的限制,不能較好地為學生起到示范作用。
三是用音頻材料來代替教師示范,錄音不一定是規范的,沒有教師的親身示范,教學缺乏現場感,感染力下降。
四是朗讀指導貴族化,多數學生成為旁觀者。
再說說朗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區別于其他學科與內容,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與概念掌握,而是要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信息加工水平,需要學生通過不斷地實際的鍛煉進行水平提高。然而當前的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是存在著一定的問題的,原因之一是教師沒能理解朗讀對語文教學的意義;原因之二是教師沒有給學生提供充足的用于朗讀的課堂時間,而是匆匆地進行幾段內容的朗讀,教師也不對學生的表現進行點評就進入下一個教學環節,使得朗讀教學流于形式。再者,學生缺乏明確的朗讀目標與朗讀任務,常常在教師的安排下機械的朗讀,例如分角色朗讀、齊讀等,并不知道自己要通過朗讀要完成什么樣的任務,提高哪方面的能力,使得朗讀過程失去意義。最后,教師對學生朗讀指導的方式方法過于單一,忽視了學生能力的培養,沒有給學生進行科學性、技巧性的閱讀技能指導,無法實現學生朗讀能力的真正提高。
針對這些情況,我認為在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理解朗讀教學對教師的要求
進行普通話正音訓練,打好語音基礎;具備對學生的朗讀情況進行評價與指導的能力,有良好的朗讀習慣,不指讀、不喊讀、不拖腔、不唱讀、不錯字、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讀、不顛倒語序;朗讀教學要學會情感調動,朗讀之前對課文理解,包括字、詞、句、典故、讀音,明確主題,理清全文結構,揣摩文章的內在邏輯聯系,熟悉作者的語言風格;注意不同文體的朗讀,詩詞朗讀要用飽滿的感情與動聽的聲音,把原詩詞作品向聽者表達出來,以傳達詩詞的思想內容,引起聽者共鳴。說明文的朗讀,帶著疑問朗讀,讀出課文趣味,朗讀態度客觀,情感深套其中,注意邏輯感受,讀出說明層次。記敘文的朗讀,感情要真實講述自然,把握特點,突出主題,按照線索形成貫通語氣。童話與寓言的朗讀,要進行幻想空間,讀出作品的境界,聲音形式夸張,角色形象鮮明。
二、加強對朗讀教學的重視,增加朗讀學習的時間
教師若想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就必須從思想上進行改變,提高對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重視程度。老師要積極接受新課程改革所提出的新的教學理念,采用先進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來帶動小學生的朗讀學習,創新和優化朗讀教學的整個過程。
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靈活進行語文朗讀教學
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對朗讀教學的質量進行優化的一個重要手段。靈活地運用多元化的朗讀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朗讀教學,可以讓學生深切感受到朗讀學習帶給他們的樂趣,使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到語文課堂上的朗讀學習當中。
四、使用多種教學途徑,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學生的學習來說,興趣是最積極的內部驅動力。如果學生對朗讀產生了興趣,就算教師不提出任何要求和任務,學生也能夠積極主動地進行朗讀。教師可以通過示范朗讀的方式激發學生對于課文內容的思考,教師的行為是學生模仿的榜樣,也能夠給學生帶來正確閱讀的積極暗示,要認真研究教材內容,把握朗讀重點,將自己獨特的朗讀方式與朗讀情感帶入示范教學中,達到進行閱讀指導的目的。此外,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朗讀,做到邊讀邊思、體會情感。還有情境創設、個性朗讀展示等教學方式都可以喚起學生對于朗讀的熱情和興趣。
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當使用多種教學途徑。激發學生對朗讀的興趣。利用朗讀來促進學生和課文進行交流,使學生可以全面感受到語言所具有的獨特魅力,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學生有了收獲以后自然會更愿意進行朗讀。教師在平時的朗讀教學當中可以多利用圖片、錄音、視頻和歌曲等多種教學途徑,給學生們創造出一個非常真實的立體教學情境。
總而言之,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非常重要,對學生語言素養和文學素養的培養有重要幫助,教師要加強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結合實際生活進行有效指導,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能自然表達自己的情感。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80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