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美術元素在小學美術教育中的作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美術是素質教育的基礎部分,其對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而在生活中民間美術元素可謂是數不勝數,將這些美術元素融入教學中,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以及民間美術的傳承和發展都有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民間美術元素;小學美術;美術素養
美術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階段美術教育工作的開展,不僅能夠釋放兒童的天性,幫助他們更好地感知生活中的美,同時還能促進他們的智力開發。為此,文章嘗試分析民間美術元素在小學美術教育中的作用,以促進教學長遠發展。
一、選擇恰當的學習內容進行美術教學
民間美術作為民間文化的重要載體,其內容和形式可謂是豐富多彩,而在美術教學中經常能夠見到民間美術元素的身影,比如說,剪紙、泥塑、木雕等都有在課堂上出現,其使得學生能夠全面地感知美術的魅力,有助于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提升。但是,在將民間美術元素應用到課堂之上時,筆者發現由于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各個地區的美術代表作品明顯不同。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及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選擇更加合適的教學內容,如剪紙和泥塑等是當地的特色民間美術,在課堂上教師就可以規避這一類學生比較熟悉的民間美術資源,而是選擇一些外來的,與教材內容契合的民間美術元素,借助知識的陌生感和新鮮感,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更好地融入美術課堂中。
二、結合學生生活背景,突出民間美術的實用性
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民間美術來源于民間,是廣大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最為貼近現實生活的藝術形式之一,比如說,剪紙在婚喪嫁娶中得到了頻繁的應用,再比如說我們熟悉的年畫也來源于生活中。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用美術元素時,也要學會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將生活中學生接觸比較頻繁、比較常見的民間美術元素融入到教學中,激發學生的繪畫興趣,豐富教學形式,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
如在“端午節”時,不少地方有吃粽子、編五彩繩的習俗,編織也是民間美術的重要表現元素,教師在教學中就可以將這一傳統元素引入到課堂之上,安排學生學習編織五彩繩。教學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觀察工藝品店里售賣的各種五彩繩,觀察這些五彩繩有哪些特點,進而更好地感知編織五彩繩的樂趣,然后給學生講解編織五彩繩的方法,做好教學指導工作,在學生成功編織之后,鼓勵他們將自己完成的作品送給爸爸媽媽。通過這種實踐活動,使學生能夠感受到民間美術元素在美術學習中給自己帶來的快樂,進而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傳承和發揚優秀民間美術資源。
三、增強小學教師美術素養,創新美術教學
教師是學生學習路上的重要引導者,教師教學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教學的質量。因此,一直以來如何提升教師的綜合教學素養,都是廣大教師極為關心的一件事情。民間美術元素在課堂上的應用,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實踐動手能力,同時還有助于提升教師的美術綜合素養,創新美術教育教學,豐富教學資源。
在教學中,要想靈活地應用民間美術元素,教師的教學能力要有所提升。從教師教學的角度來看,如果教師教學能力低下,面對浩如煙海的民間美術資源,不能加以甄別和選擇,可能會將一些落后的資源引入到課堂之上,這樣不但難以發揮民間美術元素的積極作用,還可能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消極影響。因此,在課堂上應用民間美術資源時,學校應鼓勵教師積極、大膽地開展民間美術教育培訓,提升教師鑒別和審美能力,進而有效地提升教師的美術綜合素養。
以畫梅花的教學為例,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相關知識時,可以先組織學生欣賞梅花,在欣賞過程中向學生提問,如學生觀察到的梅花有哪些特點,為什么梅花盛開之后,樹上的葉子全部掉光了?然后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向學生展示各個時期民間美術作品中的梅花,提升學生的美術欣賞能力,讓學生感受到美術學習的美,最終讓學生畫出自己心中的梅花,提升學生繪畫技巧和能力,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但是,在此期間,教師也需要明白自我能力的提升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其需要結合教學實際發展情況,循序漸進地培養,以發揮民間美術元素的作用。
總之,將民間美術元素融入小學美術教學中,能夠有效地豐富美術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能夠進一步解放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審美意識。而且,民間美術元素在課堂上的應用,還有助于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以及民間美術元素的傳承和發展,有助于推動學校人文素質教育的進步。
參考文獻:
[1]梁姍.中國民間美術在現代商業插圖中的應該研究[D].河北科技大學,2014.
[2]代振.中國民間美術元素在動畫角色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6.
[3]孫玉霞.中國民間美術色彩對現代設計流行色的啟示[D].合肥工業大學,2012.
[4]洪昱.中國民間美術造型觀對現代繪畫的影響[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4.
編輯 劉曉宇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9171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