芻議民俗藝術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作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民俗藝術是我國藝術花園里盛開的奇葩,她帶著泥土的芬芳,以樸素的姿態,深受各民族人民的喜愛而世代相傳。地域的差異決定了文化的多元性和獨特性,地域間廣泛的文化傳承與交流則促進了藝術的融合,同時為我們的美術教育帶來了無限的生機和廣闊的空間。教師可引導學生在民俗藝術的熏陶下更加熱愛我國的民俗文化,從而迸發奇異的創作靈感。
【關鍵詞】 民俗藝術;美術教學;實踐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域的差異決定了文化的多元性和獨特性,而地域間廣泛的文化傳承與交流則促進了藝術的融合,這樣就為我們的美術教育帶來了無限的生機和廣闊的空間。
一、民俗藝術解讀
我國古書《禮記》中如是說:"禮從宜,事從俗"。查文獻資料,就民俗藝術本身來說,可以理解為:“民間藝術”、“民間美術”、“民間工藝”、“民間文藝”、“民眾藝術”和“民間技藝”等,張道一先生曾在《美術長短錄》一書中從藝術學的角度,依據作品的性質、多寡與主次對民俗藝術作出了明確的分類:
1. 年畫花紙(包括在春節張貼的喜慶故事畫、吉祥寓意畫、風俗畫和用木版印刷的彩色墻紙、喜慶包裝紙等);
2. 門神紙馬(包括在春節張貼大門上的門神,居室房門上的吉祥畫和民間各類木版神像、祖師像等);
3. 剪紙皮影(包括剪紙的窗花、喜花、門箋、鞋花、枕頂花和各路皮影);
4. 陶瓷器皿(包括各地的瓷器、陶器、沙器和磚陶等用品);
5. 雕刻彩塑(包括木雕、磚雕、石雕和泥塑、面塑等);
6. 印染織繡(包括藍印花布、刺繡、桃花、織錦等);
7. 編結扎制(包括竹編、柳編和花燈、風箏和紙扎等);
8. 兒童玩具(包括泥、陶、竹、木、布、紙等材料所制作的各種玩具);
9. 其他。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民間藝術確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比如:陜北春節習俗中的民間藝術——轉九曲、燎火塔、皮影戲、面花等,蘊涵了古老而深厚的文化底蘊,充滿了鮮活野性的生命風采;南方苗族刺繡似一部穿在身上的神話史書;蒙古長調、民間木版年畫、民間玩具、民間陶瓷、民間印染等民俗藝術豐富了藝術之內涵,拓展了藝術之外延,生生不息、世代流傳。
二、民俗藝術在小學美術教育中的作用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視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蔽覈W美術教材不論是人教版或是湘版,處處可循民俗藝術的蹤跡。教師要與課程一同成長,就要尊重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在校本教材中,將內涵豐富的民俗藝術與美術教學有機滲透,收集整理符合本地區的民俗藝術文化現象,將其在課堂教學中生動呈現,有利于幫助學生領會“藝術源于生活”的道理。
?。ㄒ唬┍镜孛袼姿囆g及其資源優勢
多姿多彩的巴渝民間美術上承巴蜀文化、下啟荊楚文化,源遠流長,具有深厚的人文根基。淳深宏富、神奇動人,表現出獨特神韻,富有重要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取向,是巴人文化中的寶貴遺產,在三峽藝術長廊中散發出濃郁的藝術芳香并顯現出十分誘人的藝術魅力。巴渝人民用勤勞的雙手和純樸的情感創作出古樸、純厚、凝重、蒼老的民間藝術品,如:挑花、刺繡、剪紙、印染、雕刻、裝飾等都展現了古樸純厚的民俗美。這些取材傳統、貼近自然,造型隨意、形象生動,色彩對比純潔、明快,構圖豐滿、對稱,材質樸素,把心靈、情感、魂魄及整個生命注入作品中而形成的,濃郁的鄉土民間藝術,定會使人崇拜、敬仰并不禁嘖嘖稱贊。年畫、竹簾畫、藍印花布、皮燈影、竹編、草編、扇畫、雕刻、繪畫等手工藝品,營建出自然、細美、樸實、生動的藝術形象,色彩明度高,清明、柔和,構圖豐富的融融之美,高唱著民間美術愉悅的美感,令人 “一見傾心”。
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巴渝地區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重視藝術學科的人文性。當扛著扁擔、走街串巷、上下碼頭幫助人們挑擔、搬運東西的“棒棒軍"在課堂中走進學生的視線;當代代傳承的打糍粑、品咂酒、彈道琴、演儺戲、寫楹聯等民間習俗滲透到我們的教學;當久負盛名的白鶴梁題刻、大足石刻、綦江版畫、民間蠟染、川劇變臉、民間玩具、節慶文化等民俗藝術走進校園,將民俗藝術與我們的美術教學相融合可謂天獨厚!
(二)民俗藝術在小學美術教育中的作用
小學美術教材中適用民俗藝術于課程中的內容占據了相當的比重,尤其是在美術創作課程中特別突出。其次是設計探索類課程與欣賞評述類課程。
《課標》建議“教師應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研究,引導學生以感受、觀察、體驗、表現以及收集資料等學習方法,進行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教師應以各種生動有趣的教學手段,如電影、電視、錄像、范畫、參觀、訪問、旅游,甚至故事、游戲、音樂等方式引導學生增強對形象的感受能力與想像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币虼?,民俗藝術在美術教育中注定擁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1. 民俗藝術為美術校本課程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
在紙造型單元我們可結合本地實際,將老人們縫制的布猴子、嬰兒鞋帽,還有春節特有的“舞龍”、“舞獅”等,帶到課堂上讓學生近距離觀察、感受和觸摸。在繪畫、寫日記、唱兒歌等學習中,孩子們相互分享本地兒歌,如:“你一我一、一休哥;你二我二、王小二;你三我三、爬雪山……”“馬蘭花開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等,愉快的游戲場景清晰地再現于學生的眼前,只需信手拈來就能夠將歡快場面躍然紙上,既豐富了教學資源,又愉悅了學生心情,減小了創作壓力,再運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和網絡上海量的信息輔助教學,學生就能夠更便捷地了解到家鄉的乃至全國的、世界的優秀民俗藝術,使學生在廣泛的民族文化中汲取不同的營養,獲得學習美術的持久興趣。 2. 民俗藝術在美術教學中幫助學生重塑價值取向
在世界各地文化多元化的影響下,在過所謂的“洋節”(如圣誕節、情人節、愚人節等)氛圍的大肆渲染下,孩子們的審美及其價值取向產生了偏差,以致于冷落中國節日、重視過外國的節日,甚至還有很多孩子把一些國外的節日誤認為是中國的節日。在這樣的背景下,大量的學生盲目地追隨外國文化,進而導致親睞洋快餐、不愛穿校服、引發“韓流”、崇拜并模仿暴力場面制造禍端等等諸多弊端。由此可見,大力弘揚民族文化,讓民俗藝術走進學生心靈,我們的美術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
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我們對本土的文化、民族民間的文化的重視已經提上新的日程。我們致力于建構健康而又環保的民俗生活新模式。如:倡導“簡樸而舒適的生活”“適度消費”“綠色出行”“低碳生活”等,那些原本打算丟棄的塑料瓶、紙盤子、塑料包裝盒等,通過民俗工藝品制作、民俗題材繪畫創作等不同形式,變廢為寶,引導學生以實際行動踐行社會主義價值觀,從而構建一種與自然界相生相諧、有利于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生活”模式,共同創建文化生態和諧學校。讓學生通過熱愛歷史文化積淀而成的民俗藝術,升華愛國主義情感。
3. 民俗藝術為美術課程提供了獨特的創作素材
在記憶畫教學中,筆者曾為學生提供了相對完整的家鄉的風土人情的生動材料,讓學生在好奇心的驅動下產生了創作的激情與沖動,他們的作品出乎意料:有表現扭秧歌的,有表現太極拳健身的,還有遛鳥的,更有表現鄉下制作榨菜的情景。值得一提的是,一名學生畫出了鄉村娶媳婦在自家小院擺酒席的復雜場景,還有學生畫出了社會實踐活動的情景。
在紙條穿編和盤泥條的教學中,我把街上買來的塑料細繩編結的金魚和民間藝人用新鮮的草編結的蚱蜢、蜻蜓等昆蟲的工藝品帶到課堂展示給學生,學生就憑著兒童特有的創造精神,結合自己美術學習的經驗完成了立體的編結工藝品,如茶杯、掛飾魚、蝴蝶等,突破了本課的難點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用心去澆灌,每一位教師都會收獲驚喜,引導學生關注民俗藝術的生存狀態、關注民俗藝術在美術創作中的獨特作用,使民俗藝術在孩子們的興趣中沐浴、在孩子們的作品中徜徉。
4. 民俗藝術為美術課程開發提供了廣闊空間并促進教師成長
一位教師在對美術課程資源開發等問題進行探討時提出:“現行的美術教材中有許多課程不便于操作,如:制作浮雕學生沒有石膏,就連老師都找不到這樣的東西,怎么辦?”,我提醒大家美術教材中有蔬果造型,于是大家很快想到,在生活中有這么多的蔬菜、水果,其中土豆、蘿卜等非常容易找到且十分好雕刻成型。再加上很多地方有祭祀的習俗,自然就會有很多佛像以及菩薩等圓雕,還有老房子柱子下面就有石質浮雕,當然還有很多的碑刻以及各種民間石磉墩雕刻藝術等,足以幫助教師和學生完成此類課程的操作。
由此我想到:紙扎獅頭、竹編與布藝相結合的春節“舞龍”;民間剪紙、雕花藝術;納鞋底等民間刺繡藝術;民居建筑藝術;民間墓室雕刻藝術;民間窗花雕刻藝術;民間編結籮筐、雞欄、釣魚用竹兜、簸箕等民間竹編藝術;老式木床上精美的鏤空木雕藝術、特色兒童玩具藝術等這樣一些民俗藝術作品,為學生學習單獨紋樣、二方連續紋樣、適合紋樣等知識,剪紙、泥塑、欣賞、工藝制作等都有很好的借鑒作用,同時也為我們美術教師提供了研究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研究民俗藝術的審美價值以及藝術淵源、研究民俗藝術如何人促進學生的創作、研究如何能夠把民俗藝術服務于人們的物質生活于精神需求等諸多課題的廣闊空間。
民俗藝術是我國藝術花園里盛開的一朵奇葩,她帶著泥土的芬芳,以樸素的姿態,深受各民族人民的喜愛而世代相傳。課程改革背景下,深入研究民俗藝術,是我們創設良好的美術課堂教學氛圍、繼承和發揚本地區優秀民俗文化、提升學生美術學科素養的良好途徑。
現代教學論認為,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在每一步教學活動的基礎上展開的,是動態的、發展的,這個過程既有規律可循,又有靈活的生成性和未知的不可預測性,它體現著教師的綜合教學才能與學生的主體參與性、合作性。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抓住各種生成性動態因素,利用各地區優秀的民俗藝術使學生在豐富的文化情境和友好合作的氛圍中去獲得美術知識,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延續美和創造美。驗證了陶行知先生著名的“教育生活化”思想,民俗藝術是民間流傳于今世的活的藝術史冊,讓我們共同關注民俗藝術的發展、吸收民俗藝術的精華使之更好地服務于我們的教學,教育的智慧與真情源于教師對各種藝術現象的洞悉與思考以及對生活的熱愛,懷揣對生活的感恩、對生命的尊重、對教育的誠信,我們的美術作品將會呈現出一派“白花爭妍”、“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
【參考文獻】
[1] 尹少淳. 美術課程標準解讀 實驗稿[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 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培訓問題研究課題組. 新課程與教師角色轉變[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3] 滕守堯. 藝術與創生 生態式藝術教育概論[M]. 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 余繼平. 烏江流域民族民間美術研究 1[M]. 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2004.
[5] 張道一. 美術長短錄[M]. 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199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183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