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文化創意產業與城市轉型的作用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現階段文化創意產業面臨新的發展趨勢,其商業模式、生產方式呈現跨界融合、變革、生產網絡浮現等特點。文化創意產業借助社會、產業、空間和科技融合來驅動城市轉型發展。分析國際市場對城市轉型帶來的啟示,應該做到:其一,堅持文化生態,也就是從文化資源轉變為文化生態;其二,堅持文化規劃觀,也就是從規劃文化發展到文化規劃;其三,堅持文化創造觀,也就是從走出去變為走進去。
   關鍵詞:文化創意;轉型;特征;作用
   中圖分類號:F2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9)06-0091-04
   在推動城市轉型的過程中,文化創意產業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無論是對后工業化城市,還是國際化城市而言,在轉型過程中都起到了顯著的效果。通過對我國文化創意產業進行分析,呈現出全新特征,在社會、產業、空間和科技融合這些領域,更好地驅動了城市轉型發展。
   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新特征
   如今,文化創意產業已步入新的發展階段,尤其是在“互聯網+”與科技、文化領域融合之后,文化創意創業已從原來以文化、藝術為中心的局面發生了重要的轉變。隨著文化創意產業的快速發展,其重心從“文化”逐步轉移至“創意”,在已有組織和生產方式、消費模式的基礎上實現跨界融合,全球生產網絡逐漸浮現出來,經過不斷深化,使得文化創意產業形成了新特點,朝著新方向、新趨勢實現快速發展。
   (一)生產方式與商業模式的變革
   圍繞文化創意產業進行討論的過程中,總是傾向于將基于文化、藝術為主體的中小企業假設為產業核心部門,如依托藝術大師而成立的工作室、規模較小的定制平臺等,忽略了迪士尼、蘋果。實際上,從統計層面上來看,相對于蘋果、迪士尼等而言,工作室在文化創意產業所占比例相當小,可忽略不計。建筑、軟件、電影、廣告等在促進文化創意產業增長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不論是在生產、消費方式,還是組織、商業模式上,和以往基于藝術、文化的產業部門進行對比,都呈現出非常明顯的差異。對一些發達國家而言,文化創意產業是對按需生產、彈性專業化的最好回應,和文化產業發展的起點截然不同。對中國文化的產業化發展歷程進行分析,工業化、市場化是其發展的起點。相對而言,西方創意產業發展的起點是信息化、工業化。對文化創意產業認知進行深入分析之后,發現中西方存在非常明顯的邏輯差異,在早期發展階段還不甚特別明顯。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普及和經濟的蓬勃發展,在互聯網和大數據的基礎上衍生出更多網絡平臺,逐步強化消費、市場、社會和生產網絡的同步性、及時性和通達性,對早期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嚴峻的挑戰,也對圍繞創新者這一中心、不對稱化發展的商業模式形成了巨大的沖擊,共生、共享、開放的理念已逐步取代權威化、等級化和封閉化的發展模式。
   (二)基于信息技術的無邊界融合
   對現階段的文化創意產業進行分析,發現其具備融合性、知識性強和附加值高的特點。文化創意產業與數字傳播、信息技術等之間的聯系非常緊密,對知識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逐步呈現出智能化發展趨勢。傳統產業衍生出來的文化創意產業部門,對研發和創新的要求非常高,在產業價值鏈中處于高端地位,成熟分離之后,就會形成附加值高的產業。無論是在價值鏈中,還是產業鏈中,和其他產品、服務相比,文化創意產品都會產生更高的附加值比例。在這一過程中,可將文化創意產業視為一種新興產業,它是技術、經濟和文化高度融合所形成的產物,滲透性非常強,產生了非常明顯的輻射作用,為相關新興產業提供了發展契機。文化創意產業的邊界虛擬特征、知識產權屬性,與當前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需求非常吻合。
   只要能通過數字化進行處理的東西,都可實現定制。從這一點來看,隨著數字化的生產和深入發展,要在研發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除此之外,數字內容經濟的快速發展,為文化創意產業的各個環節帶來了新的科技因素,提升了整個產業鏈的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讓文化產業在相對開放的網絡平臺上實現快速發展,更好地與其他產業形態交織在一起。不論是傳統房地產業,還是服務業,再與文化創意產業進行高度融合之后,在不斷發展過程中還會衍生出新興產業形態,有些會在特定空間、范圍產生文化創意產業生態。從這個層面上來講,文化創意產業已朝著新業態逐步擴展,幾乎呈現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趨勢。相信在未來,這種在文化創意內涵的基礎上形成的無邊界產權交易除了會形成新產業形態之外,還有可能產生新的社會、經濟形態。
   (三)全球生產網絡的浮現與深化
   從本質上來講,文化創意產業就是跨界發展的創新經濟,在產生、成長等不同階段,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產業網絡的全球化發展趨勢和結構。全球生產網絡在國際化分工、服務貿易國際分包領域都有體現,特別是最近幾年爆發金融危機后,發達國家對先進制造、新貿易壁壘引起了高度重視,后發國家在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方面不斷推進,讓世界經濟實現再平衡,在深入發展全球生產網絡的過程中,逐步拓展至更加高級、更加廣泛的產業領域,文化創意產業逐步浮現出來,呈現出非常明顯的深入擴張的趨勢。文化創意產業全球生產網絡的出現,和傳統航空、汽車、計算機產業在國際領域的分工呈現了巨大的差異,正是因為如此,改變了網絡全球結構。從本質上來講,文化創意產業就是創新經濟。從這個層面上來看,文化創意產業的生產網絡帶有全球創新的成分。
   二、文化創意產業驅動城市轉型
   對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進行研究,不難發現,借助全球制造業中心。我國最近十年已成功邁入工業化中期,是經濟結構轉型的重要時期,朝著工業化后期不斷發展。當前,我國很多大城市在經濟領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如深圳、上海等。總的來講,和經濟發達的國家相比,無論是我國的經濟體系,還是產業結構,都相對滯后,還需要不斷改進和完善。對驅動城市轉型升級的機理進行研究,文化創意產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城市轉型的關系非常密切。特別是基于當前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戰略,制造業呈現出污染低、能耗低等特征,城市轉型主要圍繞現代服務業、制造業發展。在這樣的形勢下,文化創意產業應將自身發展和城市轉型緊密聯系起來,并與現代服務業、科技產業進行高度融合,實現跨越式發展,以便更好地驅動城市創新發展,助推城市空間、經濟全面轉型。    (一)科技融合:助力城市創新體系構建
   就質態而言,文化創意產業是創新型經濟特質得以體現的一個重要的產業門類。隨著知識經濟的快速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已成為文化、技術高度集成的產業形態,有利于轉換城市的發展方式,調整空間布局,實現功能轉換,帶動價值鏈轉型升級,對經濟創新發展極為有利,在驅動城市轉型發展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值得注意的是,文化創意產業除了能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之外,還有利于發展創新網絡,建立健全區域創新體系,提升城市的創新能力,推動經濟、生態協調發展,實現良性循環發展趨勢。值得注意的是,文化創意產業極易與科技創新創業實現共生成長,對產業發展而言,將集群擴展和融合生長這兩者結合起來,形成新的發展態勢。特別是現階段,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和服務、科技等不同領域實現了高度融合,在不同領域激發文化創意產業實現創新發展,保持蓬勃的發展態勢。如對智能手機而言,谷歌成功研發出安卓系統,在此基礎上搭建的智能生態應用系統非常龐大,成千上萬個創意設計團隊和安卓系統結合之后,經過不斷摸索和反復實踐,研究出功能不同的應用產品,有利于構建該系統的創新生態,為促進該領域的穩定發展帶來了新契機和新空間。
   (二)空間響應:創造多樣性的城市空間形態
   伴隨著城市轉型升級的需求,為了更好地實現城市功能復興和空間更新,文化創意產業這一概念應運而生,其主要目的是立足城市解決資源環境受約束的局面,為持續化發展打下扎實的根基。文化創意產業在空間層面的響應,有利于推動現代化城市的轉型發展,在系統層面上具有較強的引導功能。就本質而言,文化創意產業源自城市,也集聚在城市進行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與城市空間更新相互融合,成為推動城市轉型升級的重要特征。在知識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和其他產業相比,文化創意產業最大的差異就在于對城市資源、空間產生了較大的依賴性,其他產業無法像文化創意產業這樣推動城市轉型升級。對文化創意產業在我國城市的發展歷程進行研究,在城市朝著新空間不斷拓展的過程中,文化創意產業業態在短時間內實現快速升級,載體園區為其生長提供了便利,正朝著多樣化、多元化的趨勢發展。為了更好地挖掘城市的空間價值,增強服務功能,梯次強化趨勢非常明顯。原先的第一二代文化創意園區大多是置換已有廠房所得,經過設計和展演,充分發揮辦公的性能,實現不同主題集聚發展的空間形態,如傳媒、動漫、設計等,將創新人才、企業等聚集在一起,對相鄰地界、區域達到“軟化”的效果。
   對產業融合、演化的問題而言,文化創意產業偏向于創意和概念所發揮的引領作用,有利于其他產業更好地拓展市場,創新商業模式,推動產業轉型,充分挖掘其持續化發展的潛力。在營造、演繹空間這一問題上,文化創意產業通過特有的生產消費觀念推動雙重社會網絡的構建,對無邊界產業、空間融合而言,在推動城市經濟形態發展的過程中,建立層次化社會網絡體系,提升外循環,帶動不同要素高度融合,讓園區服務功能更加社會化,為城市發展帶來新業態,從廣義層面上著手塑造創意社會空間,推動創意城市的快速發展。
   (三)產業融合:創造多元城市經濟形態
   對文化創意產業而言,其關鍵和核心在于人的創新能力和價值引領。由于其帶有無邊界性這一基本特征,在滲透到其他產業的過程中,還有利于實現融合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通過新業態、新方式和消費、金融、科技等進行有機結合,培育新的增長點,對城市經濟體系的多元化發展非常有利,推動城市全面轉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不斷優化產業,成為引領產業創新發展的動力。
   三、文化創意產業驅動城市轉型的實踐啟示
   (一)樹立“文化生態觀”:從“文化資源”到“文化生態”
   文化創意產業演化、空間集聚所形成的生態系統是立體的,非常復雜,需構建具有包容性和多樣性的生態環境。將文化資源發展成文化生態,對傳統的文化資源應該適當摒棄,取長補短,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快速發展,形成有利于多樣化文化共同生長的社會環境,既是對文化土壤的“再整理”,也是對其重新播種。與此同時,還應提倡人們開展創造性工作,通過努力獲得財富,已合法方式保護創意人才的想法,將其視為產品價值進行保護,并借鑒和學習商業化經驗,提升商業化能力,進一步健全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從教育、文化和政策等層面著手形成合力,營造有利于內外部文化創造性發展的有利條件,為多樣化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提供便利。
   (二)樹立“文化規劃觀”:從“規劃文化”到“文化規劃”
   文化的生命力與歷史積累有關,還與歷史積淀存在密切的關系,既是持續成長的表現,也是持續對話的成果。為了更好地推動文化繁榮發展,既要改良文化土壤,也要建設文化生態,這離不開政府部門的引導和民眾的大力支持。形成文化規劃觀,從傳統部門中釋放文化思維,在規劃、建設城市的過程中,始終貫穿文化對話。圍繞文化這一中心來制定城市公共政策,在創新實踐中優化文化資源,培育有利于城市發展的資源。通過實踐發現,在建設城市轉型規劃的過程中,如果單純將資本、要素等視為補充性動力,是無法達到預期效果的。尤其是不對已有城市規劃做出調整,在這樣的情況,極易產生規劃文論,立足文化這一中心來思考發展,將其變成圍繞發展這一中心對文化進行干預,將文化規劃變為犧牲品,對未來城市的轉型升級起到阻礙作用。從這個層面上來講,應該立足于文化創意產業自身的持續性發展,將其和多元化、層次化的城市轉型發展需求相結合。無論是從政策引導層面上來看,還是在制定產業規劃時,都應以文化為中心,制定出有利于產業發展、升級的戰略,并出臺相關政策,對文化創意產業進行擴展,并與現代服務業、制造業相結合,實現融合發展。在推動產業發展的過程中,要加強培育相關技術、市場,對城市產業轉型做出貢獻。除此之外,還應進一步加強文化和城市消費、商業空間的融合發展。
   (三)樹立“文化創造觀”:從“走出去”到“走進去”
   雖然最近幾年我國文化創意產業保持蓬勃發展趨勢,但從整體層面上來看,所掌握的核心技術非常少,而且商業模式亟需創新和改進,大多是對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進行復制和借鑒,原創產品非常缺乏,技術創新性不強,貼牌加工的產品占據較大的比例,自主研發的品牌非常少。在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始終處于低端,沒有掌握話語權,而且控制力非常低。在這樣的情況下,怎樣從走出去的局面轉變為走進去,其關鍵和核心在于建立文化創造觀,也就是在滿足全球化需求的同時,更好地研發創意產品,實現創新發展新模式。對以往的發展進行全面梳理和總結,為了更好地擁抱明天,要加大創新力度,開發出具有引領性的新產品,體現中國新知識和新價值。建立有利于國際化經濟和文化資本發展的新模式,在區域社會和全球網絡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從低價值生產邁向高價值生產,更好地實現轉型升級。   參考文獻:
  〔1〕張鴻雁.全球城市價值鏈理論建構與實踐創新論——可持續發展的中國城市化理論重構戰略[J].社會科學,2011,(10).
  〔2〕謝明瑞.《文創產業與都市更新-URS》,中國臺灣“政策研究基金會”財金(研)102-002號.
  〔3〕伍德珠.中國“創意產業”的發展誤區[J].社會觀察,2013,(10).
   (責任編輯 賽漢其其格)
  收稿日期:2019-03-27
  基金項目:四川省教育廳基金項目(18SB0607);四川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研究中心基金項目(JY2017C01)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is facing new development trends, and its business model and production mode are characterized by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emergence of production network.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drive urban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society, industry, space and technology. To analyze the enlightenment brought by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to the urban transformation, we should do the following: first, adhere to cultural ecology, that is, from cultural resources to cultural ecology; Second, adhere to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planning, that is, from planning cultural development to cultural planning; Third, adhere to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creation, that is, from going out to go in.
  Keywords: Cultural Creativity; Trans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Effect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92085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