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集群內中小企業商業模式創新與轉型升級路徑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以產業集群內中小企業為對象,構建了集群協同創新模型并討論了群內中小企業與群內其他行為主體(龍頭企業等)的協同創新方式,建立了商業模式創新系統,闡述了中小企業商業模式創新與轉型升級的思路,在此基礎上從構成商業模式創新系統的價值主張、價值創造、價值傳遞及價值獲取四要素創新的角度,探討了中小企業實現產品與服務升級、技術升級、營銷模式創新、盈利模式創新及互聯網+全要素升級的轉型升級路徑。以期為中小企業商業模式創新及發展、集群的協同創新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 產業集群;中小企業;商業模式;協同創新;轉型升級
[中圖分類號]F27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9)06-0024-06
一、引 言
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截止到2015年,全國規模以上中小工業企業36.5萬家[1]。2018年8月20日在北京召開的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會議上指出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具有“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貢獻了50%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力軍。同時強調實現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中小企業要堅持聚焦主業、打造優勢、以質取勝、規范經營、勇于創新,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2]。
產業集群被視為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空間產業組織。由于集聚,使得資源的集中、合理、有效配置成為可能。目前,產業集聚化和集群化已成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特征,各省打造的產業園區、工業園區,科技園區、實體經濟開發區等都屬于此種情形。本文以集群內中小企業為對象,從協同創新的視角出發,探討中小企業商業模式的創新與轉型升級問題,以期為集群內中小企業商業模式創新與轉型升級及集群的協同創新提供思路。
對于商業模式創新的研究仍是當前的熱點,國內外學者已貢獻了大量有價值的文獻。而對于中小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研究文獻較少尚處在起步階段,雖然已有的文獻對其進行了探討,但僅限于一般中小企業,鮮有文獻探討集群內企業商業模式創新[3-5]。而探討集群內中小企業商業模式創新與轉型升級更是新的嘗試。集群內配套中小企業有別于一般中小企業,每個中小企業都“嵌入”在特定的復雜網絡結構之中,其商業模式的創新既受企業自身資源、能力、規模等因素的影響,也受制于集群內其他相關行為主體影響,而協同創新是最好的選擇,中小企業在協同創新商業模式的過程中,也伴隨著自身的轉型升級。
二、集群內中小企業創新系統模型與協同創新方式
協同創新的基本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組織行為主體,通過創新資源和要素聚集,充分釋放彼此間的創新活力,圍繞關注的創新問題(企業如產品、生產、技術、管理等)而開展的深度合作。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相比由于客觀上存在著規模小、創新資源不足,缺乏人才、資金和技術以及抗風險能力弱等,難以實施自主創新。在當今開放的環境背景下,協同創新已成為中小企業通過獲取外部創新資源彌補自身創新不足制約發展的重要方式。
產業集群也可看成是一個網絡組織系統,既在某一特定區域內由互相聯系的、在地理位置上相對集中的企業和機構組成的網絡集合體,包括共處一個競爭環境中相互關聯的企業和其他實體[6]。產業集群網絡結構中相關聯的企業之間的協作關系,群內行為主體間的相互關系對集群發展和群內企業行為有著重要影響。集群構成的網絡內分布有大量的中小企業與大企業形成生產配套關系,同時網絡內也包括有政府、大學、科研院所、行業協會、各類中介機構及金融機構等。中小企業可與網絡內不同的行為主體采用不同的形式合作協同創新。從本文構建的創新模型(見圖1)出發,中小企業實現協同創新的方式有:
?。ㄒ唬┘簝戎黧w協同創新
1.與大企業的協同創新
對于產業集群而言,群內的大企業起著引領與示范的作用,大企業與中小企業是孿生的關系,作為中小企業的直接用戶,大企業是終端產品的生產者,市場需求和環境變化對大企業引發的任何創新(產品、技術、商業模式等)都會促使中小企業聯動創新。在生產協作中大企業可為中小企業提供技術、資金支持,同時也會對中小企業的技術水平和加工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提升中小企業的技術與管理能力,反過來中小企業的創新成果也會匯集到大企業(核心企業)。實際中作為中小企業用戶的大企業,其任何需求的變化都需要中小企業與大企業合作創新來滿足。此種協同創新也被稱為借力創新。
2.與競爭企業的協同創新
一是競爭壓力產生的創新,中小企業為了獲得供應鏈上的主動權,而更好地對接大企業的需求,需要通過與大企業的合作創新提升自身實力,從知識溢出的角度,中小企業也可借鑒競爭企業的創新成果,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創新優勢。二是抱團創新,競爭者之間面臨共同的技術等問題開展的合作創新以提升自身在產業鏈中的價值水平。
3.與相關企業的協同創新
主要指中小企業與群內供應商、互補企業、采購商及營銷商之間的合作創新。如供應商與中小企業聯合開發新設備、新材料可提升中小企業的產品質量與技術水平。與互補企業的合作,即與其他零部件生產企業、物流企業等可進行資源互補性協同創新,增強服務生產能力。與采購商及營銷商的合作可創新營銷模式與營銷渠道。
(二)平臺協同創新
平臺協同創新主要是指借助于產學研、互聯網+眾創平臺及科技中介平臺實施的協同創新,平臺創新應成為中小企業的主要創新模式。
1.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
它要求中小企業與大學、科研院所合作創新,實施產、教、研的深度融合。大學、科研院所可為中小企業提供知識、技術及人才的支持,可與中小企業共同圍繞生產與技術、管理等問題合作研發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也可通過轉讓專利成果實現企業產品與技術的升級。
2.互聯網+眾創平臺 在當今互聯網時代,中小企業也可利用互聯網開發眾創、眾籌、眾投平臺,來實現協同創新。例如中小企業可利用互聯網平臺的大數據實現產品創新、組織與營銷創新。通過開發云平臺搭建合作橋梁,發布創新需求,再通過云平臺招標,快速、低成本實現創意與創新。
3.科技中介協同創新平臺
這里的科技中介包括生產力促進中心、科技企業孵化器、技術與產權交易所、科技情報信息機構、專利代理機構、專業技術協會。它們可為中小企業提供信息咨詢、管理、評估、孵化、技術交易等服務。各機構在尋求發展的同時,也成為促進中小企業協同創新的服務驅動要素[7]。
?。ㄈ┘和獠恐黧w協同創新
與中小企業協同創新有關的主體包括有:政府、行業協會、金融機構(銀行、風險投資公司、保險機構等)及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人才中介、咨詢機構等。政府是產業發展規劃的制定者,主要通過政策引導、政策激勵、法律保護、關系協調等方式驅動集群內中小企業開展協同創新。例如實施稅收減免政策;完善相關的法規,營造良好的經營環境;為中小企業提供基礎設施支持;為中小企業創新提供信息與專項資金支持。行業協會作為政府與企業的橋梁,向政府反映企業的共同要求,協助政府制定和實施行業發展規劃、產業政策及監督與協調企業間的經營行為等[8]。金融機構主要為中小企業創新提供信貸與投資、咨詢等服務。會計與律師事務所、人才與咨詢中介可為中小企業提供審計、法律與知識產權保護、人才培訓與交流及信息咨詢等服務。這些外部主體在中小企業協同創新的過程中,作為中間環節通過連接各創新行為主體,成為知識流動、資金支持與技術轉移的紐帶,為中小企業創新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中小企業的協同創新是在多個行為主體參與下系統活動的過程(見圖2),大體經歷三個階段:①創新動力的驅動,創新動力主要來自于:大企業的需求變化與創新;政府對產業、行業發展的推動;新技術的發展;競爭對手的壓力等。②選擇協同創新的方式,中小企業根據自身的條件,在技術與經濟論證基礎上,選擇最佳的協同創新方式,而合作創新的內容包括技術創新、工藝創新、流程創新及管理創新。③創新成果的產出,對于中小企業而言表現形式有:產品與服務升級、技術升級,工藝改造、流程創新、管理科學化、核心能力提升等。協同創新過程中還包括金融機構與一些中介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支持與中介服務。中小企業協同創新產品生產與投放市場也需要供應商企業、物流企業、銷售企業的合作[9]。
三、集群內中小企業商業模式系統創新與轉型升級含義
商業模式可視為企業建立在顧客需求基礎上的商業邏輯,即通過向顧客提供滿意的產品與服務而獲取利潤。從組成要素的角度看,商業模式也可視為由價值主張、價值創造、價值傳遞、價值獲取四要素組成的有機系統。系統中價值主張是核心,是企業面向顧客的價值取向,能為客戶創造價值的產品與服務或為客戶提供利益的集合。價值創造是企業通過內部、外部整合企業資源和能力為實現價值主張實施的一系列運營活動。價值傳遞即營銷模式,是企業保障價值主張的實現向顧客傳遞價值的不同手段,包括廣告、品牌、渠道等,價值傳遞也反映企業滿足客戶對產品與服務的認知、及時性、服務效果的需求。價值獲取即盈利模式,反映企業如何將自己所提供的產品與服務變現而最終獲取利潤。也可以說四要素構成的有機系統,價值主張是目標,價值創造、價值傳遞是手段,而價值獲取是目的。商業模式系統是一動態系統,隨環境驅動因素的作用而變化。集群內中小企業商業模式創新(見圖3)是在創新動力驅動下,以滿足客戶需求為核心,圍繞客戶創造價值這個中心進行商業模式創新,以此實現雙贏或多贏的目的。商業模式系統創新的每一次實踐,都是對其系統要素價值主張、價值創造、價值傳遞和價值獲取的重新構建或重組。依據文獻[10],Linder和Cantrell(2000)把企業商業模式創新分為四種類型:一是挖掘型,即在不改變商業模式本質的前提下挖掘企業現有商業模式的潛力;二是調整型,即通過改變產品、服務、成本結構等來調整企業的核心能力,提升企業在價值曲線上的位置;三是擴展型,即把企業的現有商業邏輯擴展到新的領域;四是全新型,企業引入全新的商業模式,為顧客和合作者提供全新的產品和服務,通過重新建立核心競爭力實現利潤增長,這是一種最激進的商業模式創新。集群內中小企業的商業模式創新,由于客戶(大企業或核心企業)是明確的,按照此種分類應歸屬于挖掘型,即在不改變商業模式本質的前提下挖掘企業現有商業模式的潛力。商業模式潛力的挖掘可通過產品與服務創新、工藝技術創新、營銷或渠道模式創新及盈利模式創新來實現。
集群內中小企業商業模式系統創新的過程,也伴隨著中小企業的轉型升級。從系統論的角度看,商業模式創新系統是一個由相互聯系的要素構成的有機系統,創新系統的目的是增加或增強顧客滿意的價值需求,即實現系統的價值主張,系統價值主張的實現則取決于創新系統每一要素的創新。因此,對于商業模式創新系統而言創新的體現就是轉型升級。圍繞商業模式創新系統要素價值主張、價值創造、價值傳遞及價值獲取的創新,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的表現形式是[11]:①產品與服務升級,即比競爭對手更快地推出新產品或改進老產品及提升服務功能增加產品的附加值;②技術升級,即企業通過重新組織產品生產體系或采取更高的技術而更加有效地將其投入轉化為產出;③功能升級,即企業獲得新的功能或放棄現有的功能,以增加其業務的總體技巧內容,如從生產環節向設計環節和營銷環節跨越;④管理升級,即引進或開發新的管理模式、方法;⑤營銷模式升級,即促銷、渠道及盈利模式的創新等。
四、集群內中小企業商業模式協同創新與轉型升級的路徑
集群內中小企業不同于一般中小企業,其與群內的大企業存在著緊密的共生關系。由于受制于自身資源、能力及資金的約束,很難獨立地實施自主商業模式創新。因此,借助于群內外部的創新資源協同創新商業模式,是必要的選擇。中小企業協同創新商業模式的過程,也伴隨著自身的轉型升級,體現為產品與服務升級、技術進步、管理與營銷模式創新等。對于配套型中小企業而言,由于其服務對象是明確的(大企業),商業模式的創新宜選用挖掘型(前述),即在不改變商業模式本質的前提下挖掘企業現有商業模式的潛力。從所構建的商業模式系統創新模型出發,中小企業可形成如下商業模式協同創新與轉型升級的路徑。 (一)價值主張:產品與服務升級
1.平臺協同創新
提供顧客滿意的產品與服務始終是企業生存的根本。這就要求中小企業要洞察作為客戶的大企業的需求變化,產品市場的變化,行業技術發展的變化等,借助于平臺協同創新,從產品的整體概念出發創新配套產品與服務(見圖4),一是可通過技術的引進或改造為大企業提供技術含量高的零部件產品或生產原料,即滿意的產品,提升核心產品與一般產品的價值;二是通過創新服務提升附加產品的價值,附加產品的創新可增加與眾不同的附加利益與服務,形成競爭優勢。目前提供服務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傳統的“產品+服務”,即產品的保障服務;一種是“產品+解決方案”的服務,即制造服務。對于中小企業而言,更應依托核心產品(配套件)拓展相關服務,為大企業提供一攬子解決方案,從而與大企業共享服務制造帶來的利潤。中小企業只有為自身的“客戶”大企業提供滿意的配套產品與服務或者最大程度增加配套產品的價值,才能收獲共贏的效果,實現自身價值的增長。
2.與大企業的協同創新
對產品制造而言,一般龍頭企業承擔核心生產制造部分,將非核心生產制造部分和輔助生產部分(包括零部件生產、包裝、運輸、倉儲等)交由中小企業來進行專業化生產,使得這些中小企業成為自己的配套廠家。龍頭企業利用資金、市場、技術等方面的優勢,創新產品與工藝并在集群內快速推廣,從而帶動中小企業對產品與服務進行升級,將大企業創新成果轉為實際生產力。同時,也可顯著降低中小企業創新的研發成本,加速創新成果的應用。
(二)價值創造:整合價值鏈創新-技術升級
1.多種形式協同創新
整合價值鏈要求中小企業圍繞龍頭企業需求具有整合資源的能力。從內看可通過企業內部資源的有效配置,將資源集中于價值鏈的戰略環節上,使得自身優勢得以最大程度的發揮,也可將資源集中到最能提高配套產品生產過程的關鍵環節上,打造“小而專、小而精”特色,為大企業提供優質的配套生產服務。從外看中小企業可從價值網的角度整合資源,在提升自身專業化能力和水平上下功夫打造優勢、以質取勝。中小企業也可通過與高校、科研院所及科技中介與服務機構合作或借助于互聯網+眾創平臺,彌補自身的不足,提升技術創新的能力;也可與同類企業聯盟,共同開發新技術、新產品,為客戶(大企業)創造更多價值。
2.與大企業的協同創新
作為集群內的大企業在取得技術進步后,需要對集群內中小企業進行指導,中小企業在獲得大企業的突破性創新的技術和知識“外溢”后,因聯動效應的客觀存在,可以顯著提升中小企業技術進步與產品質量升級,實現集群內各企業的共贏局面。大企業也可以向零部件企業提供設計、制造技術的支持,從而幫助中小企業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使中小企業獲得技術進步帶來的收益,而中小企業成本的降低也會使產品成本降低,從而為龍頭企業提供了可持續、高投入創新活動所需的資金,形成良性循環及低成本競爭優勢。
?。ㄈ﹥r值傳遞:營銷模式創新
1.平臺協同創新
價值傳遞反映企業用來向顧客傳遞價值的不同手段。對于中小企業(尤其是零部件企業)而言,當今要改變過去單一促銷手段和傳播的理念。一是應采取現代整合營銷的方式,將各種促銷手段(廣告、營業推廣、公共關系等)整合為一體,傳達一個理念,加強與群內及群外利益相關者之間的溝通,突出塑造產品的形象、企業的形象,構建形成核心能力的資產品牌,建立長效競爭優勢。當代的企業競爭本質上取決于內涵深厚的形象,體現于社會交易中的誠信、責任等。二是借助于互聯網平臺,運用電子商務的手段,第三方物流變革營銷渠道,如開展O2O模式經營、利用互聯網移動平臺開展新媒體營銷等。當今這也被視為商業模式創新的典范,這樣做不僅大量節省了交易費用,也可將產品快速地交付于顧客,增值服務水平。三是實施客戶關系管理(即CRM),通過增強與大企業及其他合作者有效的溝通與合作,實現共同進化的目的。
2.與大企業協同創新
對于大企業而言,一是由于集群內中小企業多為生產零部件加工企業,同時也存在大量的工序型企業,其產品服務基本是在集群內完成交易,中小企業很難獨立創建具有一定國內或國際影響的品牌。大企業需整合集群內中小企業的力量,在一體化經營的基礎上,集體打造區域品牌(或群體品牌)就成為產業集群品牌戰略的最佳選擇。實施品牌差異化營銷策略可有效地提升其商業模式的價值。品牌是一個企業發展的動力和有利的武器,可以說是一個企業的生命力,一個品牌是否有活力就來自于品牌的定位。品牌能樹立差別化優勢、專業化優勢和規模優勢,品牌是壟斷性的無形資產,有利于提高企業發展的競爭力。二是共享銷售渠道,中小企業可以共享大企業的銷售渠道,如完善的網絡渠道和服務網絡等,這樣中小企業不僅具有了高的市場覆蓋度,同時對于維護品牌形象和用戶口碑具有積極意義。三是實施新的營銷模式如體驗營銷、關系營銷、網絡營銷及基于環保的綠色營銷等從價值傳遞的角度共同創新營銷模式。
?。ㄋ模﹥r值獲?。河J絼撔?
1.平臺協同創新
當前對于中小企業而言,新常態下面臨著經濟(宏觀經濟)與結構(供給側)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帶來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及土地、資本要素成本持續增加,招工難、用工貴,產能過剩、產品同質化等諸多問題。此種情況下創新盈利可采取的方式有:一是降本增效,要求企業要管理創新,實施精益生產,推行全面預算管理,目標管理,樹立戰略成本的理念,同時加強技術革新與改造降低成本,以應對生產要素價格的上漲,通過努力降低單位產品成本,提高盈利能力。二是借助于互聯網金融,減少貨幣中間流通環節,加快資金的周轉,提高資金的使用率與優化資本結構。三是創新盈利模式,如團購模式、租賃模式、利用互補品模式等。
2.與大企業協同創新
集群內中小企業與龍頭企業,可謂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關系,大企業經營好壞直接關系到中小企業的盈利,這種業緣關系決定了兩者必須面對同一市場,為開發顧客滿意的產品與服務而共同發展。對大企業而言,一是要注重戰略管理,發揮大企業引領帶動作用,及時跟蹤內外部環境變化,特別是面臨互聯網條件下跨界融合加速、買方力量崛起、創新速度加快、傳統的企業競爭優勢被削弱等重大變化,大企業要根據自身條件,提高戰略柔性和適應性,及時推動戰略轉型[12]。確保經營的穩定,避免一損俱損的出現。二是與中小企業的協同創新,積極發展服務型制造,從客戶需求出發,增加服務環節投入,變銷售產品為向客戶交付使用價值,即提供“整裝產品+一攬子解決方案”,改變盈利模式,從而帶動中小企業盈利模式的創新。三是與中小企業共建信息化經營決策系統,借助于互聯網平臺及互聯網移動平臺,電子商務合作開展線上線下經營及實施大數據精準營銷及開發云平臺服務等提高盈利水平。這些都需要大企業在管理、技術、資金等方面給與中小企業支持,努力提高中小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實現共贏的目標。 ?。ㄎ澹┤靥嵘夯ヂ摼W+創新路徑
企業信息化建設是指企業利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等一系列現代化技術,通過對信息資源的深度開發和廣泛利用,不斷提高生產、經營、管理、決策的效率和水平,從而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和企業競爭力的過程。群內中小企業要與大企業協同創新,共同通過“互聯網+”和服務平臺應用信息技術提高創新發展能力,增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一是借助于眾創平臺,運用信息技術開展研發設計,提升創新能力,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二是以信息技術改造生產制造方式,企業應推進生產制造流程的柔性化改造,發展網絡眾包、個性化定制、服務型制造等新模式,促進企業生產方式變革。推廣智能工業控制系統深度應用,促進增材制造、工業機器人、人工智能等新手段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三是以信息技術提升經營管理能力,充分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全面優化業務流程,推動關鍵環節的整合與創新,提高經營效率和管理水平。四是以信息技術優化市場營銷,利用移動互聯網、新媒體等發展電子商務,探索網絡營銷新模式,大力推動電子商務應用創新,依托電子商務服務平臺,利用大數據資源提升精準營銷效果,開拓國內外市場。
五、結 語
商業模式是一個體現企業綜合實力的復雜系統,商業模式創新的過程也是企業轉型升級的過程。集群內配套中小企業受自身規模小、創新資源不足及資金的限制,其商業模式創新需借助于外部創新資源協同創新實現,中小企業在商業模式創新的過程中,借助于商業模式的要素創新可實現產品與服務升級、技術升級、營銷模式創新、管理創新。本文以集群內中小企業為對象,在建立了商業模式系統創新與轉型升級思路的基礎上,對集群內中小企業商業模式協同創新與轉型升級實現路徑問題進行了探討,為集群內中小企業進行商業模式創新與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思路。但作為一種嘗試,文章僅限于理論上的探討,還需進一步實證分析。
收稿日期:2019-03-05
網絡出版網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356.F.20190409.1540.002.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9-04-11 09:46:36
作者簡介:孫衛東(1953-),男,山東滕州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為企業戰略與技術創新、中小企業創新與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印發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通知:工信部規〔2016〕223號[EB/OL]. http://www.miit.gov.cn/n1146290/n4388791/c5081157/content.html.
[2] 國務院研究部署推動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J].設備管理,2018(9):8-9.
[3] 龔麗敏,江詩松.產業集群龍頭企業的成長演化:商業模式視角[J].科研管理,2012(7):137-144.
[4] 張承龍,舒剛,夏清華.小型微型企業商業模式創新及其集群成長機制[J].重慶社會科學,2012(5):107-110.
[5] 孫衛東.不同產業集群模式下中小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研究[J].河北工業科技,2018(2):91-97.
[6] 曹麗莉.產業集群網絡結構的比較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8(8):133-134.
[7] 陳昆,張秀生.廣東產業集群發展:現狀評價與升級對策[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13(10):27-28.
[8] 唐麗艷,陳文博,王國紅.中小企業協同創新網絡的構建[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20):89-90.
[9] 陳蓉,梁昌勇,葉春森.產業集群視角下中小企業協同創新系統實證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6(7):75-76.
[10] LINDER J,CANTRELL S. Changing business models:surveying the landscape[R]. Accenture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Change,2000.
[11] 宣燁,孔群喜,李思慧.加工中小企業升級模式及行為特征[J].管理世界,2011(8):104-105.
[12] 十一部門關于引導企業創新管理提質增效的指導意見:工信部聯產業〔2016〕245號[EB/OL]. http://www.miit.gov.cn/n1146295/n1652858/n1652930/n3757016/c5196369/content.html.
?。ㄘ熑尉庉嫞豪?萌)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48610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