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敘文“家”寫作導練與提升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黃活漢
【作文題目】
人就是一個很矛盾的綜合體,沒有家的時候想有個家,有了家的時候又想離開家,離開家的時候又想回家。家,一個簡單的代名詞卻不知包含了多少曲折而感人的故事,不知折射出多少復雜的心理和情感。
請根據自己的經歷和感受,以“家”為寫作范圍,寫一篇800字左右的記敘文,題目自擬。
【思路指引】
對于家庭這個港灣,同學們大可以用手中的筆飽蘸濃情去描述、去贊頌、去揭露、去反思。
動筆之前,注意以下幾點提示:
1、抒發真情實感。寫家庭親情類的文章,同學們一定要注意寫自己的真情實感,千萬不要隨意編造不曾感受過的虛情假情。要從自己的生活中尋找真實的感受,絕不可有意拔高,以致寫出矯情的東西。
2、認真分析提示語?!凹?,一個簡單的代名詞卻不知包含了多少曲折而感人的故事,不知折射出多少復雜的心理和情感。”家中有樂事、趣事,也有苦惱事,可以寫出當中發生的那些令你感動、難忘的細節,通過真實的故事抒寫自己深刻的感受;也可以通過日常生活的感觸表達自己對“家”的復雜情感。
3、深度與厚度。這個話題很大,你完全可以以一個小的角度切入,以小見大,小事寫出大愛、寫出哲理。一滴水可折射出太陽,文章的深度與厚度完全取決于你對家的體驗、感悟。寫親情類文章,結尾不需要長篇大論,只需要發自作者肺腑,讓其想要表達的那些美好情感得到升華,就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文章的深度也自然呈現。
【原文展示】
與家的距離
2011級高一(14班) 黃銀梅
曾惑,何為家?家何在?
少時。天真爛漫,只想飛出那小小的臂彎,一直夢想著飛得更高更遠。小學離家不遠,只需步行半小時左右,每天上學都是往而復返,周而復始。早上去上學的時候都會抬起那顆小小的腦袋,天真地問自己,我什么時候可以離開家?晚上回來的時候,故意走在最后,在寂靜的馬路上傾聽自己的腳步聲,仿佛那是跳往外界的聲音,再想象以后多姿多彩的生活。
但有一次我實在回來的太晚了,月亮星星都掛在了天空,我看到家里的燈發出耀眼而又溫暖的光,黃澄澄的。年邁而又健壯的爺爺坐在里面,他一見到我就劈頭蓋臉地罵。我心里恨恨地抱著委屈。
年少。上初中了,離家較遠了,步行要1個小時左右,不得不住校,一個星期只回家一次。那時的我還是一個懵懂的傻孩子,只想終于可以離開家,過一個人的生活。幻想還在繼續,還在向往外面世界,還在想外面的世界的精彩。每當周末回到家時,看到了是爺爺嚴肅的目光,似乎在暗示著什么。我在心里更加確定了自己的想法,不能像爺爺一樣大半輩子都待在家里,一定要去闖一闖,哪怕失敗了。心中的想法更加根深蒂固扎在心里,像刺一般,不拔出來,心就不舒服。
眨眼到了初三,依然如舊。只是每次回到家,看到的目光似乎包含著什么,緊閉著的嘴似乎要說些話,但只有寥寥片語。那顆渴望高飛的心似乎有了一絲不舍和不忍。
現在,在一所離家很遠的學校上高中,搭車要兩個小時,一個月只能回家一次。我在整理著自己的羽毛,等羽翼豐滿的那天就飛上寥廓的天空,飛上我所向往已久的世界。只是不再有那么多的熱情,心中的那一股熾熱被遮住著。
我已經不是小孩子了,我讀懂了爺爺的眼神。我知道無論我走得多遠,我的心,我的眼睛都會頻頻會頭,會害怕那個人的眼光突然消失。我知道在家里有一個年邁的老人在等著我,那是我的家,是我靈魂的宿地,是我的根。
家就是人的最終歸宿,家就在心里。
【修改建議】:
1、把情感的變化突出描寫,一是要突出 “渴望離家―離家后的興奮―對家的思念”這樣的一種心理變換;二是要突出對“爺爺”的“埋怨―理解―感激、思念”。通過這兩種心理的變化來反映情感的變換,表現出對家的眷戀、對親人(爺爺)的思念。
2、細節的描寫需要加強,初初能夠離家的那種興奮心情、讀高中后對家的思念之情等地方都需要進行細膩的描寫、刻畫,以渲染出對家的不同年齡層次的不同理解。
3、語句需要修飾,營造通順、優美的語言,增強閱讀的流暢感。
【升格作文】:
與家的距離
2011級高一(14班) 黃銀梅
曾惑,何為家?家何在?
少時。天真爛漫,只想飛出那小小的港灣,一直夢想著飛得更高更遠。小學離家不遠,只需步行半小時左右,每天上學都是往而復返,周而復始。每天早上去上學的時候都會抬起那顆小小的腦袋,天真地問自己,我什么時候可以離開家?晚上回來的時候,故意走在最后,在寂靜的馬路上傾聽自己的腳步聲,仿佛那是通往外界的聲音,這個時候,再想想以后多姿多彩的生活心里更是美滋滋的。
離家雖然不遠,但這種試飛的感覺卻是這般的愜意和舒坦。
但有一次我實在回來的太晚了――月亮星星都掛在了天空。我看到家里的燈發出耀眼而又溫暖的光,黃澄澄的。年邁而又健壯的爺爺坐在里面,他一見到我就劈頭蓋臉地罵。我默不作聲,心里卻是恨恨地抱著委屈。
年少。上初中了,離家較遠了,步行要1個小時左右,不得不住校,一個星期只回家一次。那時的我還是一個懵懂的孩子,只想著終于可以離開家,真正過一個人的生活,再也不用擔心回家晚了受爺爺的嘮叨。
每當周末回到家時,總是看到爺爺嚴肅的目光,似乎在暗示著什么,又似乎想要說什么。我在心里暗暗想著,不能像爺爺一樣大半輩子都待在農村、待在家里,一定要去闖一闖。這種想法便根深蒂固地在心里扎根,像刺一般。
眨眼到了初三,依然如舊。只是每次回到家,看到的目光似乎包含著什么,緊閉著的嘴似乎要說些話,但只有寥寥片語。那顆渴望高飛的心似乎有了一絲不舍和不忍。
現在,在一所離家很遠的學校上高中,搭車要兩個小時,一個月只能回家一次。我在整理著自己的羽毛,等羽翼豐滿的那天就飛上寥廓的天空,飛上我所向往已久的世界。
然而,離家久了,對家的思念卻與日俱增,渴望回家的沖動隨著學業的增加而增長,對家的思念成了我每天空余時間的必修課。我終于明白,家就像一根細細的絲線,牽扯著我。我也清晰地體會到“人對失去的東西更珍惜,對得不到的東西會更渴望”這個道理。
我對家的思念便在每天單調的學習空隙中滋長著、蔓延著。
噢!現今的我已不是小孩子,我讀懂了爺爺的眼神背后的特殊含義――在離家越遠、離家越久的時候。我知道無論我走得多遠,他的眼睛都會默默注視著我,雖然有時很嚴肅,但更多的是我慢慢領會出來的淡淡的愛。我也知道,在家的那一端,那一個年邁的老人翹首相待的身影。有時真想立刻回家聽聽他的嘮叨,感受他的關愛。
家,我的家,有愛的家,便是我靈魂的歸宿地,更是我的根。
【教后感悟】:
可以說,修改后的文章線索、情感更為明了,更重要的是多了一些細節的描寫,讓文章更具可讀性,更具文采。有愛才有家,是愛讓一個人認識了自我,反思了自我,升華了自我,文章的深度便在作者對家的態度改變中慢慢體現著。
“文章不厭百回改”,“好文章是修改出來的”,建議每一位寫作者對自己的作品反復品味,不斷修改,使寫作水平得以提高。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717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