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昆蟲一個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陳群
記得還小的時候,每到夏天傍晚,樓下院子里就能聽見蛐蛐等昆蟲歡快地鳴叫聲。胖乎乎的菜青蟲和大金剛,也常常成為小朋友們追逐的玩伴。如今,這些昆蟲很多正在悄然退出我們的生活,成為我們遙遠的童年記憶。
象甲,老百姓俗稱“象鼻蟲”。頂著長長的“鼻子”,披著硬殼,是昆蟲世界里家族成員種類最多的昆蟲之一,已知約有6.5萬余種。然而,數量如此龐大的小昆蟲,卻正在我們的城市中逐漸銷聲匿跡。
在長達3年的時間里,科研人員對某市六環路以內25個公園和綠化帶中的柳樹樹干上棲息的昆蟲進行了系統調查與監測。“我們共調查到19種象鼻蟲,個體數量很多;其中有些是吃柳絮的,對植物實際上是無害的,算是中性的昆蟲吧?!敝锌圃阂晃粎⑴c研究的科研人員說,最后的統計結果顯示:昆蟲的物種數和個體數正在從外環向內環逐漸減少。在距市中心30公里范圍內,每向市中心靠近5公里,就減少一個物種和60%的個體數量。
其實,不僅是象鼻蟲在減少,城市中心的很多昆蟲都在消亡??蒲腥藛T表示,除了常見的蝴蝶、蜜蜂、蜻蜓等景觀昆蟲,一些天敵昆蟲如螳螂、七星瓢蟲、草蛉等,在城市中也都不見了蹤影。
為什么昆蟲在城市中會日漸消失呢?研究人員表示,“昆蟲多樣性的下降,可能與城市景觀隔離程度有關”。如今,城市綠地常常被比喻為“沙漠中的綠洲”,隔離程度就是城市綠地被孤立的程度。簡單說來,就是單個綠地與周邊其他綠地或自然景觀之間的距離遠近。
在自然景觀中,象鼻蟲可隨時靠飛行來補充食物,并與其他同類一起無憂無慮地生活。然而,一旦被城市隔離帶孤立在一處單一的綠地中,它們不僅無法與同類溝通交流,萬一此地可吃的食物沒有了,想要“翻山越嶺”找到另一處“綠洲”,對弱小的昆蟲來說,其難度也非常大,它們往往在搬家覓食的途中就累死或餓死了。
另外,象鼻蟲“家族成員”的消失,與水泥地面等不透水層面積景觀比例也不無關系。
不只是象鼻蟲家族,許多昆蟲的成長歷程都要經過幼蟲、蛹、成蟲等必經階段。從昆蟲的生活習性來看,它們通常喜愛藏身在泥土里,靜靜等待化蛹蛻變。然而,如今城市里遍地的柏油馬路、水泥地面,幾乎讓小蟲子們無處藏身。無法化蛹的結局,同樣也是死路一條。
目前,城市在建設公園和綠化帶時,往往比較注重花草樹木的觀賞性,而忽視居住在此的小昆蟲?,F在,很多街邊的綠地或是小區中,都栽種著許多名貴好看的花草灌木,但它們結出的果實,其實并不符合本地昆蟲的“口味”。而有些小蟲子的活動范圍又很有限,只能在沒食兒的“孤島”上“干瞪眼”。
越靠近市中心,樹木種類就越有限,其中還不乏一些從其他地區引進的樹種。這些外來樹種往往沒有本土樹種適應性強,一旦遇到極端天氣,不但自身難保,還會殃及寄居其中的小昆蟲。
因此,按目前城市的建設和發展情況來看,昆蟲數量及種類的減少,勢不可擋。
另外,由于自然界原本就有其天然存在的一條條食物鏈,在象鼻蟲“家族成員”逐個消失的進程中,勢必還會有其他生物因此而受到牽連。
根據目前的研究結果,我們還不能確定哪一類生物是以這些象鼻蟲為食物來源的。但是,每一類生物都會有與之相克的天敵,或者是鳥類,或者是其他昆蟲,如果它們是象鼻蟲的上級食物鏈成員,那么其生存狀態很可能會因為象鼻蟲種類和數量的減少,而受到相應的影響。
城市垃圾、大氣污染、汽車尾氣……眾多環境污染早已讓人類不堪重負,何況是弱小的昆蟲。如今,科學界已經開始將昆蟲作為人類生存環境的“指示生物”,如步甲等。 作為比人類弱小許多的昆蟲,環境污染對它們的影響自然要比人類更加顯而易見。比如,一些濃度較大的大氣污染很可能會污染到部分植物,相應的植食性昆蟲的生長也會跟著受到影響。
或許,在人類尚未感知自身健康變化時,我們周圍昆蟲伙伴的逐漸消失,已經向人類敲響了警鐘。
那么,如何才能保護生活在我們周圍的小昆蟲呢?
科研人員表示,通過合理設計,在不影響人們正常生活的情況下,建立“綠色通道”,將城市中的部分綠化帶連通起來,這將對部分小昆蟲的生存環境大有改善;在重視增加園林綠化的比例的同時,適度控制市區建設用地的比例、優化景觀結構,也是非常重要的。
現在,已有科研人員研制出了一種“植物墻”,其上能種些花花草草。如果能利用此項技術對已興建完成的建筑進行升級改造,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盡可能地加強本土花草、灌木和喬木的種植,給昆蟲們提供一個“豐衣足食”的生存空間。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8295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