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垃圾打造昆蟲農場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浙江杭州市余杭崇賢街道運河路邊有一個小農場。農場里,不絕于耳的是嘰嘰喳喳的鳥鳴聲。農場的鳥特別多,還不怕人,原因是這里有鳥充足的食物來源——蟲子。
蟲子哪兒來的?秘密就藏在農場中央鳥兒扎堆的溫室大棚里。大棚一共13個,是用來處理垃圾的地方。
第一個大棚里,有一臺漏斗形設備,附近居民的餐廚垃圾倒進去以后,經過粉碎、攪拌,添加益生菌發酵一晚上,就可以變成適合蟲卵孵化、生長的昆蟲“口糧”了。
從第二個大棚開始,就是蟲子轉化與分解的區域。棚內地面是一排養殖槽,槽里鋪著一層經過處理的餐廚垃圾,看起來有點像泥土。用鏟子撥動一下這層“土”,就會出現蠕動的白色小蟲,密密麻麻。這些幼蟲,就是分解餐廚垃圾的法寶,名字叫黑水虻(學名:亮斑扁角水虻)。
每只黑水虻會產約1000粒卵,產卵后隨即死亡,成蟲壽命僅一周。蟲卵孵化成幼蟲后,要經過12到14天才能成長為初蛹。這期間,它們靠吃餐廚垃圾長大。黑水虻從蟲卵長到蛹化前的幼蟲,體重會增長2000倍,2000條幼蟲重量大約0.5公斤。
初春的氣溫不高,大棚養殖槽里的餐廚垃圾溫度卻超過30℃。因為幼蟲分解垃圾會產生許多熱量,即使在寒冬,溫度也能達到30℃。經過12到14天分解,餐廚垃圾里油膩的成分和氮、磷等物質,基本被幼蟲吸收。幼蟲長得胖胖的,排泄物能制成綠色有機肥,即虻糞有機肥。
接下來,要把幼蟲和有機肥分離。操作很簡單,工人把帶有大量幼蟲的餐廚有機肥原料攤在篩網上,畏光的幼蟲就會很自覺地往有機肥原料里鉆,從篩子漏到下層容器里,分離得干干凈凈。
農場里,種油菜花和枇杷樹的地,施的是黑水虻轉化餐廚垃圾后的虻糞有機肥。農場還把有機肥送給附近居民,大家用有機肥給月季施肥,月季花開得特別好。而農場的土雞和魚蝦,吃的是黑水虻幼蟲。
10噸餐廚垃圾,可以養殖收獲1.2到1.5噸黑水虻幼蟲,同時產生2到3噸虻糞有機肥。3噸鮮蟲烘干成1噸蟲干,蟲干富含抗菌肽、不飽和脂肪、維生素等,添加到飼料中,可以投喂魚蝦、雞鴨以及狗貓寵物。
心湖漣漪
將餐廚垃圾收來養蟲子,蟲子排泄物可以制成綠色有機肥,同時蟲干又可以用來喂養動物……這個昆蟲農場,在解決餐廚垃圾回收、污染等問題的同時,還美化了環境,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真是一舉多得!這種自行消化垃圾的方式,是值得人們大大提倡和借鑒的。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4466.htm